从中医横纵枢机理论出发,谈谈临床水肿的治疗方式

文|徐医生

编辑|辛夷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其病机主要是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虽病位不同,然均与气机失调有关。故吴鞠通言:“善治水者,不治水而治气也。”认为治疗水肿的关键在治气。而治气的关键在于调其枢机。

从气机与枢机论治水肿的依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由此可知,水与气质同形异。水散化气,气聚成水,因此水与气的关系又包括相互转化。

水属阴,静而成形,气属阳,动而不拘,故水得阳乃化,得气乃行。水液的运行,与肺、脾、肾、三焦有关,脏腑气化,行津于周身。

且气可摄水,防水泛溢。病理状态下,水停生邪,阻滞气机,致水病累气,气病及水,如此反复。故《景岳全书》云:“凡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

基于此,水动为津,水停为邪,治水以动,水静为阴,气动为阳,阳可治阴。故治疗水肿,常从气机着手,而气机运行是否通畅,关键在于其枢纽是否运转正常。

枢,原为门轴之义。“机,转机也。”枢机有轴运之义,《辞海》将其解释为“事物运动的关键”。

枢机即为气机的关键,因气机若要调畅,必需一中转之所。以助其内入外出,上腾下达。因此当以枢机为切入点治疗水肿。

正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枢机一转,如轴带轮,诸气得动,气行水行,水肿自消。

调治水肿之横纵枢机的阐释

《素问·六微旨大论》言:“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阐明气的运动有升降出入4种形式。此4种运动形式依其主要运动方向可分为两大类,即横向运动与纵向运动。

横向运动主要包括气机之出入,纵向运动主要包括气机之升降。依此可推,气之枢机亦可分横枢与纵枢。少阳位于半表半里,可转表里之气,为气横向出入运动的必经之路。

可称其为治疗水肿之横枢。正如《景岳全书》云:“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依据三阴三阳开阖枢学说,少阳为枢,联系在内阳明之阖与在外太阳之开。

横向运动的通路为里-半表半里-表,横枢所转出入之气横走三阳道。

少阳枢机转动,气走阳道,一可载水湿之邪由内至外,出表而解,二者阳化气,走阳道,化阴水,水化气而邪自解。纵枢为调节气机升降运动的脾胃之枢。

就脾胃自身而言,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为气机升降运动的统一体。

脾升胃降正常,其局部气机运转正常,可带动整体之气上升下降,就脾胃所处位置而言,居人体中位,斡旋上下之气,主司调节人体气的纵向运动,故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纵枢之功,沟通上下,枢机一动,上下得通,营卫周流,水液自出。生理上横枢纵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横枢为少阳之枢,少阳包括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

胆五行属木,胆气调畅,“土得木而达之”。正如《医学求是》记载:“脾升胃降,有赖少阳之转枢焉。”而脾胃为水谷生化之源,“木赖土以培之”。

三焦亦属少阳,为水气运行的通道。三焦通利,则纵枢升降通畅,纵枢调畅,则三焦之气转输无碍。

少阳之横枢与脾胃之纵枢虽所主气机方向看似不同,但二者对气机的整体调节作用实为联系紧密。横枢与纵枢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横枢不利,郁而化火,横犯纵枢,致使脾胃升降失调,胆气不利,木郁克土,土壅气滞,不能制水,水泛为肿。三焦不利,横枢运行不畅,亦影响脾胃纵向调节气机之能。

纵枢病变,非仅有实邪阻滞,亦有虚而行缓,日渐郁滞之故。如河中之沙,水流湍急则随河而走,水流迟缓则沉为淤泥。

纵向气机郁滞,妨碍横向出入运动,横纵某一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出入交错之处必运行不畅,故一枢病变,易累及另一枢,终致全身气机不畅。

因此,临床治疗水肿,在“气行则水行”治疗总纲的指导下,不必拘泥于单独一法的运用,可疏横调纵二法共用。使调一枢而其气转,气转则带动另一枢运转。

枢转气行,水随气转,最终达到全身气津周流的效果。如齿轮转动之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调一枢而转诸气,气转何畏水不消?

枢机治疗水肿乃遵“开鬼门”“洁净府”之义从横纵枢机角度治疗水肿的思路,与传统中医治疗水肿的思想不谋而合。

尤其是《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的“开鬼门,洁净府”,可谓调治横纵枢机治疗水肿之源。调治横枢与“开鬼门”之法均意在宣通表里之气,使水湿之邪由里出表。

有医家认为“开鬼门”即为汗法,但并非仅指发汗解表,而为广义之汗法,即宣通表里、通畅营卫、调和阴阳以治内伤杂病。

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创制治水方剂越婢汤、甘草麻黄汤等,虽重用发汗之麻黄,但真正目的并非以发汗排水,而是意在开内外之通路,使水湿之邪由体内转至体外。

调治纵枢与“洁净府”之法均为调畅升降之气以利小便。若气之肃降正常,自可推动水液下行。升降相因,气升常才可气降顺。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协调,阴邪之水湿,自从其本,走阴位而出。正如朱丹溪治疗水肿:“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

治则治法

脾胃气虚则推动无力,致气机郁滞,气不行津,水停而肿。故纵枢治法,以补为本,以益其源,源足则生化无穷。临床常用方如《医宗金鉴》之茯苓导水汤。

此方党参、白术健脾益气,使气化有源,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专攻水肿之标,木香、槟榔、紫苏运转纵枢,行气以利水。

诸药合用,补纵枢之源,调纵枢上下升降之功,水肿自消。脾为湿土,易生水湿,湿为实邪,阻滞气机,脾喜燥恶湿,水湿为邪,又可困脾,故纵枢之治,不可不治水湿。

临床常以二陈汤为基础方,以半夏辛温可燥湿化痰,又可辛开宣畅气机,陈皮行气为主,调气机之升降,兼可燥痰湿之邪。邪去则气无所阻,气行则水行。

脾胃为生水之源,水运不利则为邪,故健脾为利水之根基。茯苓为佐,既补脾虚之本,又淡渗水湿之标,故二陈汤为纵枢标本兼治之方。

“血不利则为水”,在治疗水肿时注重以祛湿为主,兼顾调血。常用当归芍药散,该方出自《金匮要略》,两次见于治疗妇人腹痛的条文中。

临证不拘于见病用方,而是抓其主要病机辨证论治,用于临床部分证属湿瘀互结为主的水肿患者。

该方分两组药,一组以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一组以当归、芍药、川芎调血活血。川芎辛香温燥,走窜之力过猛,若见年老体弱久病者,则去而不用。

在用药方面,常加香附以其气血水同调,一药镇三方,但以调气为主。且香附性平,入脾与三焦经,横纵枢机兼顾。气机升降出入同调,水湿之邪自可随气而解。

纵枢枢机不利,阳升阴降失调。故调和气机升降,辛开苦降之法实为切合。辛开之药可发散升阳,引气上行,苦降之药可清热降阴,助气下行。

辛开为阳,苦降为阴,二法合用,纵枢阴阳平衡。又脾胃功能失常多生湿热,辛开苦降法中辛宣气、温化湿、苦燥湿、寒泻热。

诸药合用,调气机而利湿热,故为治气机升降失常之善法。

临床常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亦常用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之升降散,其中白僵蚕、蝉蜕,味辛开郁,可引清气上达,姜黄、大黄凉降,可引浊阴下降,以此调节纵枢气机升降。

临证应重视顾护脾胃。对于纵枢的治疗,多选用质轻灵、性平和之药,以调升降、护脾胃。因气质轻,故调气之品也应选择轻清之品。

轻灵之品易于升降出入,可引不正之气循其常道,又无滋腻厚重之品碍胃之嫌。又常选平补平泻之品,以防药性偏颇太过伤及脾胃。

此用药之法,意在行气化水,缓缓图之,日久即可见效。本文基于整体观念阐发了水肿的发生责之于气机失调,气不行水以致水液不循常道、泛而为肿。

可见水肿的治疗在于治气,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必须有核心枢纽的调控,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调理气之横纵枢机。

横枢位于气之出入的必经之地,调横枢旨在疏调少阳,使水湿从里走表,宣散而解。治疗时注重通调横枢,疏、和、透三法并用。

纵枢位于中焦,为气机升降斡旋之所,调纵枢旨在调理脾胃,恢复气机之升降则水可上腾下达。治疗时注重补脾胃之虚,以调为法,用药宜轻灵,以防滋腻碍脾。

同时须辨证论治,以确定调理横枢或纵枢,或二者兼调,不可拘泥一方。枢机得调,运转自如,气行通畅,则水随气行,周流全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枢机   水肿   之义   金匮要略   茯苓   表里   脾胃   纵向   横向   不利   中医   理论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