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平脉法:遍诊法

《伤寒论》中记载了很多遍诊法的原理。原序讲“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人迎是位于喉结旁的颈总动脉,寸口位于桡动脉,趺阳是足背的胫前动脉。张景岳对此是怎样认识的呢“取三部九候以诊通身之脉”。怎么诊通身之脉一取太阴阳明以诊阴阳之本,一取左右气口以诊脏腑之气。《四圣心源》的解释是“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候五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候六腑”。

1.人迎脉

《灵枢经》上讲“寸口主中,人迎主外”,这是因为寸口脉候的是三阴,人迎脉候的是三阳。这里要注意一点,《脉经》里说“左为人迎,右为寸口”,很多医家都批驳《脉经》的说法。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十一气口独为五藏主》有说“而王叔和未详经旨,突谓‘左为人迎,右为寸口,左手寸口人迎以前,右手寸口气口以前’等说,自晋及今,以讹传讹,莫可解救。人迎气口之脉,本皆经训,但人迎为足阳明之脉,不可以言于手,气口总手太阴而言,不可以分左右,如《动输》《经脉》等篇,明指人迎为结喉旁胃经动脉……盖上古诊法有三:一取三部九候以诊通身之脉,一取太阴阳明以诊阴阳之本,一取左右气口以诊藏府之气。然则人迎自有其位,《脉经》则扯人迎于左手,而分气口于右手,不知何据何见而云然愚初惑之,未敢遽辨,及见《纲目》之释人迎气口者,亦云人迎在结喉两旁,足阳明之脉也。又见庞安常论脉曰何谓人迎喉旁取之。”《四圣心源》亦云“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府。以太阴为五藏之首,阳明为六府之长也。”

那么人迎脉怎么去和寸口脉比较,来断三阴三阳呢因为“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所以人迎主三阳,寸口主三阴。《灵枢经·禁服》曰“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两倍在太阳,三倍在阳明。如果大于四倍,叫溢阳,阳气外格,死不治,就是阴阳即将离绝。同理,寸口大于人迎,一倍在厥阴,两倍在少阴,三倍在太阴。如果四倍是溢阴,也叫内关,也是阴阳离决,是因寒极而阴阳离绝。可见,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桡动脉和颈总动脉,来判断三阴和三阳。

《伤寒论》平脉法:遍诊法

2.跌阳脉

趺阳脉在足阳明经。《伤寒论》原序有讲“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握足,实际上跌阳脉、少阴脉和太冲脉都在足。阳明经的趺阳脉可以候胃气。《伤寒论平脉法》讲趺阳脉的异常,都与脾胃有关。

3.少阴脉

少阴脉在太溪穴,候的是足少阴肾经。《素问·三部九候》讲“下部地,足少阴也”,讲的就是少阴脉。第一,少阴脉细,“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第二,少阴脉涩,“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这与寸口脉讲的“少阴之为病,脉微细”是一个道理。第三,少阴脉沉紧,“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第四,少阴脉滑数,“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就是摸到足少阴脉滑数者,阴中生疮。实际上诊寸口脉也能知道,后面我们会讲怎样通过诊寸口脉来确定阴中生疮。由此可见,足少阴的脉与寸口脉的尺脉是同理的,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研究。至于手少阴的神门穴是候心的,这里不再赘述。

4.太冲脉

我们讲六经化生时已经讲过太冲脉。太冲脉在哪里太冲脉在足的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那里有条动脉,就是太冲脉。《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云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所以说太冲脉是候厥阴经的。“生生之气,少阴为本,厥阴为用”,这也是我们的口诀,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生殖系统,可以诊太冲脉来判断有无异常。

遍诊法还有其他的脉法,将来再给大家介绍几种,因《伤寒论》和《黄帝内经》中已经讲了一些,所以我不再详细讲,也不讲得太复杂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伤寒论   结喉   桡动脉   冲脉   气口   任脉   通身   太阴   动脉   阴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