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又到了汉中五彩缤纷最美丽的时节。看多了繁花似锦的春色,攀多了云遮雾罩的山峰,便静下心来。算起来,已有近一年没有参加户外远足活动了。春节期间和朋友们的推杯换盅之中,听闻在南郑的小坝,有一座山势雄伟,峰如刀削,崖似斧劈,海拔约2291米的龙头山。据说,每当雨后初晴,那高低起伏的山峦,在云雾中忽隐忽现,如巨龙在天地间翻腾,尽显出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特别是在龙头山腰,还有一块地势较为平坦的汉王台,相传为东汉末年汉中王张鲁南奔巴州时的驻跸之地,里面还散落了不少珍贵的历史遗存。从此,龙头山秘境就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之中,成为我必须去探究之处。阳春三月的一天,在春光初露中,一行5人,自驾前往50KM外的南郑小坝,欲攀登龙头山一探究竟。由于龙头山耸立在崇山峻岭之中,因交通不便,具体情况不详,只知它位于小坝和回军坝之间,这为此次的追寻之路,增添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车过大河坎,从张家村大转盘驶上了红军路。几年没有走过此路,眼前已不是过去那条凹凸不平的简道,而是整修一新的水泥路。翻过高家岭,穿过牟家坝,从老8号信箱附近,向右进入到小坝的简易沙石公路。过了秦家坝,土石路越来越难走。沿途可见因修建宝巴高速公路(宝汉段),装满沙石的工程车“隆隆”驶过,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路上也被这些车轧的大坑连着小坑。因开的是三厢轿车,底盘较低,稍不留意,就被突出的石块擦着车底。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小心翼翼地在这条灰蒙蒙的烂路上,慢慢地行驶着,一路颠簸,一路风尘,吃尽了苦头。从秦家坝到小坝这短短的20KM的路程,用了约1.5个小时,于中午11.20分到达了深山中的小镇:小坝。小坝周围山环水绕,房屋沿街而建,人家不是很多,显得比较静寂。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在小镇里,将车停泊在街边一家看起来较为干净的饭馆前,向老板打听如何可达龙头山?老板答复:从此地到龙头山大约还有10余里,山高路险,有些路面在背阴处,尚有积雪和冰凌,车去危险,只能步行攀登,今天往返的时间肯定不够。一听,心中凉了半截:因明天单位有事,当天必须返回汉中,攀登龙头山已不可能了。老板看我们有点愁惆的面容,便道:可以到半山脚下的汉王台,那里山势雄伟,风景不错,徒步来回也就是3个多小时的路程。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这次上不了龙头山,到汉王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仔细地向饭馆老板和周围的老乡询问了到汉王台的路径,为赶时间,每人匆匆地用过一碗桨水面,带上充足的水后,就安步当车,沿着老乡指点的方向踏上了街镇左边的小道,向深山中走去。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在山道的左侧,是一条宽约3—10米的小河,逆向上行。清澈见底的溪水,在起伏的台地上形成了多极小瀑布,“泊泊”地顺流而下,在寂静空旷的山野中,奏出了一首首悦耳动听的清音来,让有些浮燥的心,得以平静下来。山路,时高时低,时起时伏,时断时续。有时候还没有了路,经常得踩着河溪中湿滑的大石头前行。在山谷河溪中,堆满了从山崖上滚落下的色泽各异,形状奇特的巨石。它们有红的,黄的、褐的、白的和黑的,就像进入了一个令人眩目的宝藏之中。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在这些巨石的表面,有的长满龙鳞甲片,就像黎坪公园中的龙脉石;有的则是层叠虚空,好似童话世界里的小城堡;有的印着蝌蚪纹饰,犹如让人无从读起的象形文;有的泼出写意山水,如同一幅神秘莫测的水墨画。看着这些映入眼帘和被踩在脚下的巨石堆,我突然有点促狭地想到:如果不是这些石头巨大,无法搬动,估计早就被人洗劫一空了,呵呵。这时,听同事讲,在汉中的中心广场和陕南植物园内,就摆放有不少从这里运去的观赏石。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沿着蜿蜒曲折,被修竹和灌木所覆盖的小径,慢慢地穿行在逐渐拔高的山谷之中。跟在大家的后面,边走,边看,边思索着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巨石堆,不由地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感叹,被天地间的精美造化而折服。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山弯里走着走着,就听得远处响起了“隆隆”的流水跌落声,越往前走,水声越大。转过山来,眼前忽然一亮:在渐趋升高的层叠断崖上,一帘溪水飞滚而下,掉在乱石滩中,形成了长约10多米,颇为壮观的十叠瀑。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在被壁立千仞的悬崖夹峙着的弯曲山坳里,大约走了一个小时,就来到了一个三岔路口:继续沿着“潺潺”流动的河溪前行,据说就到了双龙洞;过了双龙洞再走约4个小时,就能攀登上龙头山,显然是没有时间去了。向右就是一条隐约可见,顺着起伏的山坡进入密林之中的羊肠小道;根据行前饭馆老板的提示,这应该是到汉王台的小路。找准了目标,就离开山坳,离开溪流,沿着山梁攀登起来。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随着在山上的不断地攀爬,脚下的坡度越来越陡峭,所走的山道越来越难行,有的地段甚至仅有脚宽。望着下面百米高的悬崖和两山夹一线的山谷,不由让人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地向上爬行,生怕一失足而成千古之恨。终于,在胆战心惊,气喘嘘嘘中越过了危险的路段,来到比较平缓的山坡上。这时,我的腿脚已经发软,跟在大家的后面,一屁股坐在草丛中,不想起来。冷汗,已经打湿了衣衫,初春的山风吹来,有种透心凉的感觉。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隔着深数百米的山涧,看着对面那雄峙而立,山岩绝壁,山山相连,峰峰相对的龙头山和香炉峰,心中不由一阵感慨:这两座山峰峰如刀削,峥嵘嶙峋,拔地而起,直刺苍穹,挺立于天地之间,让人心生一种敬畏。春风阵阵袭来,吹得山坡上的小草东倒西歪,吹得身边的树叶哗哗作响。小憩了一会儿,就开始继续顺着山梁向上攀登。好在山道趋于平缓,没有了刚才那样惊险和疲惫,可以让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到山野里的无限风光。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走不多久,就陷入了齐人深的矮竹林中。这大片的竹林,沿着山腰而长,堵住了去路。矮竹林,一丛丛,一簇簇地抱团而生,踩着前人留下的路痕,小心并慢慢地从竹林的间隙中穿过,防止尖细的竹梢划破脸颊,出去影响市容美观。边艰难地在竹林中穿梭,边环顾四周,寻找着汉王台的遗迹,因为按照行进的时间和速度推算,应该快要到达汉王台了。正在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就听见远处的密林之中,传出一阵长啸,我们的心里随之一振:这是入山以来第一次听到人声!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这时,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意境如诗,山色如画,情景交融,叩人心扉。我也随之使出丹田之气,发出一阵长啸,对方也马上做出了回应。同行的人高兴起来,也不甘落后,应声而吼。顿时,响亮的声音在这空旷的原野上和密集的竹林中此起彼伏,打破了深山中原有的寂静。渐渐地,从山林深处,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两个身影,一路逶迤地慢慢走来。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待相互走近时,才发现是2个年纪在5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一个有些清瘦,面经风霜,穿着朴素,脚蹬解放鞋,一看就是当地的老乡;另外一个,略显微胖,戴着眼镜,长相斯文,衣着整洁,脚穿旅游鞋,好一副城里人打扮。上前打过招呼后,便问是否知道汉王台的确切位置。那个老乡笑了一笑,指着右边坡下大约百米远的地方说道:那片茂密的森林里就是汉王台遗址。切!我以为还要爬山涉水才能到达,谁知就在眼皮下面,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这也多亏老乡的指点,不然真是寻找不见哟。高兴之余,跟随着穿过路边的灌林丛,走下坡坎,踏上了一片比较开阔的草甸。在这块平缓的草坝上,长满了嫩绿色的小草,就像铺着一张硕大无朋的地毯,毛绒绒的小草正好淹没了我们的双脚。踩着松软的草丛,徜徉在这海拔1500米的高山草甸之中,有一种恬淡、静谧和舒适的感觉。通过交谈,得知:老乡姓谢,就住在山下的小坝村,同行的那位是教师,系借住在老谢家中的扶贫干部,今天乘着明媚的春阳,以老谢为向导,准备来汉王台一探究竟。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兴趣相投,目标一致,慢慢地来到了草甸的边缘。这里,树林密布,仔细看时:在密林中,透出一条约4—5米高的石台阶,在台阶的上端,耸立着高约2.5米,宽约1.5米的石门。石门和台阶有些坍塌,上面挂满了深绿色的苔藓,尽显古朴和沧桑。如果不来到跟前,自然不会知道林中别有洞天。蹬上有着千年历史的石台阶,仰望春阳照耀下那座破损的石门,看着两边高大而又残留着历史印记的寨墙,恍若时光倒流,进入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硝烟弥漫的战乱时代。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据史料记载,张鲁在汉中,创五斗米道,自称“师君”。他教民诚信不欺诈,令病人自首其过;春夏两季既禁止屠杀,又禁止酗酒。他还创立义舍,置义米肉于内,免费供行路人量腹取食;他据汉中三十余年,是名副其实的“汉中王”。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古石门内,是遮天蔽日的竹林。老谢带着大家从石门中鱼贯而入,很快便隐入林中,不见踪影。我则驻足在石门前,认真端详着门框上所刻的字迹。只是因时间久远,风化严重,看不真切。经过我详细辨认和推敲,才看出是一副“寺内有尘风常扫,山门无锁白云封”对联。站在高高的山门前回望,但见龙头山巍峨挺拔,香炉峰相峙而立,群山含黛,蜿蜒远去;俯视草甸,在山风的吹拂下,起伏似波,草色如茵。听得里面同事叫我,收回注视风景画卷的眼神,钻入汉王台内的竹林之中。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汉王台上,修竹茂盛得密不透风,里面根本就没有路径。矮下身段,双手拨开面前如刺的细竹条,循声而行。在竹林的深处,终于看见了先我而入的向导老谢和同事们:他们相依在林中,手扶竹子,或立或坐,议论纷纷。低头仔细一瞅,原来在竹林下的乱草中,散落着石槽、石缸、石凳和4—5个柱顶石。听老谢讲,老辈人传说这里原来有一座古寺庙,因年久失修,无人管理,香火飘渺,不知于何年坍蹋,只遗留下了这些年代久远的东西。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住村干部不愧是老师,知识比较渊博,侃侃而谈:东汉末年,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张鲁,创五斗米道,雄据汉中近三十年,后投降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张鲁前往四川阆中时,曾在这里驻兵休整数月,当地人始称此地为汉王台。当年,开国领袖毛主席曾赞道:汉中有个张鲁,他搞过吃饭不要钱,凡是过路人,在饭铺吃饭吃肉都不要钱。他搞了三十年,人们都高兴那个制度,这有种社会主义的作风,我们的社会主义由来已久了。可见,那时张鲁治下的汉中,具有一定的繁荣和兴盛。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历史的烟云,随着千年的时光而散尽,只有眼前的这些遗存物品,诉说着已去的辉煌。站在汉王台的竹林中,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半月形的石缸,耳边仿佛响起了金戈铁马声,眼中依稀出现了东汉末年缩影,心中不由地感慨万分。因返程的山道很陡,出于下山安全的考虑,老谢用砍刀在汉王台上的竹林中,砍下一段段的竹杆,细心地削成了手杖交给我们,我们很是感动,并感谢他的好意。从老谢的身上,充分领略到了小坝人的热心和淳朴。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跟着老谢,离开了茂竹森森的汉王台,顺着草甸缓坡上的另一条小道穿杂木林,钻矮竹丛,越黑松林,跨山涧,翻山崖,一路直下。由于持有简易的手杖,下山的时候安全多了。来到一个岔口,因准备到双龙洞,就和老谢他们挥手而别,继续前行。下了一个陡坡,沿着半山信步而走,忽见在山崖的右边,当空有一飞瀑从20多米高的断崖上直泻而来,并从脚下所踩几块巨石的缝隙中跌落下去,在山谷里的深潭中溅起了千万颗晶莹水珠,如银花盛开,似龙口吐玉,颇为壮观.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我安静地坐在一块像卧牛样的巨石上,默默地观赏着如珠帘垂悬的瀑布,喝着解乏的饮料,耳听着山脚下那清脆的银盘溅玉声,感受着那雨雾般的水气,轻拂我的脸颊,有种沁人肺腑的清新和惬意,也使我身上的困顿和疲惫一扫而空。这时,衣兜里的手机响了起来,接听后得知朋友晚上相邀聚餐。看看时间还有2个小时,只好放弃了前往双龙洞的打算,提前中止行程,在遗憾中折下山,于黄昏时分回到了夜幕初降的汉中,结束了这次的汉王台探寻之旅。

初春时节汉中南郑小坝汉王台寻踪记(图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南郑   汉王   汉中   石门   竹林   草甸   山道   巨石   初春   时节   老乡   龙头   图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