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一家亲

人与人之间,除却亲朋好友,最感亲切的莫过于战友和同学了。我没当过兵,只对同学情有体验。

小学和初中都是在本村和邻村上的,南北村相隔不远,同学的味道似乎并不深厚。

也许是距离的缘故,师范的同学就不一样了。班内同学来自于好几个县区,毕业后各奔东西。二十八年后,班长建了一个微信群,聚少离多甚或毕业后从未相聚的同学通过网络终于“聚”在一起了。于是,家长里短的,群里自然很是热闹。祝福也好、牢骚也好、段子也罢,无话找话,毫不隐晦,轻松自如。正因为如此,同学的交流带着惦念、关心。没有利益的裹挟,友谊自是纯洁,同学情当有念想,令人怀旧。

说起同学感情的纯真,我想,小学同学应该排在首位。有这样的想法,或许因为自己是个小学老师的缘故。少年儿童天真无邪,同学相处,应当简单无瑕。少年儿童天真的心灵里刻下什么样的印记,或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有很多心理学专家指出,小孩子愿意到学校里 来,不是来学知识,更多的是为了来寻找玩伴。而事实上,我们成人(家长和老师)从未重视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只一味地把他们赶到学校里来学习。当教育追求和学生需求之间出现极端冲突的时候,孩子恐惧上学的结果也就不可避免。

带给孩子恐惧的首先是家长和老师。我们这些成人啊,始终把自己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孩子、熊孩子、小屁孩”,诸如此类的称呼,始终把小朋友放在一个不对等的地位上,这种心理既优越又安全。

我无意于否定儿童化的语言,只是强调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更像朋友,教学相长,一同学习。怪不得从教五十余年的于永正老师从来只称呼学生为“小同学”“小朋友”。同学关系毕竟亲切多了。

带给小朋友恐惧的还有同伴——我们平常说的同学了。如果你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一个事实:同伴带来的伤害令人震惊。首当其冲的是那些被贴上“智障”或“小傻子”标签的儿童,在天真的儿童中间口口相传,被人避而远之。

我就亲眼见到过这样的儿童——其中一个C某。别的同学上课,他只在校园里游荡。一天,C某一个人在沙坑里扒沙。我走过去,蹲下来,问:“为何不在教室上课?”答曰:“他们全都欺负我!”再问,也无法究其原因。

在同伴嘲笑和冷眼之下久了,似乎真的和无形的标签对上号了。我突然想到美国一位教师写下的这样一段话:一个没有按正常轨道发展的孩子被“诊断”有缺陷,然后,这个孩子就像真的有缺陷一样被关心和治疗;后来,这个孩子自己也认为他是有缺陷的;最后,他跟专家们说的越来越像。

另外一件事至今还记得:一天早晨,一位女家长向老师反映,自己的孩子被班长(或组长,没听真切)用棍子敲了头,连发卡都敲碎了。经了解,原来是班干部在帮助老师检查,对违规学生施以责罚。

我们的小朋友向来都是那么认真,对老师吩咐的事情一丝不苟,其严厉程度比老师尤甚。我丝毫没有夸张,你懂得。这些“干部”或“老师”在管理起同伴来不遗余力,“威猛异常”,令人叹服!

但我所担心的是:从小对待同学就像管理“犯人”或“奴隶”一样的少年儿童,他会形成怎样的人格?校园里的欺辱现象也并非偶然,当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一再被我们所熟视无睹的时候,其后果是可以预见的。

很多独生子女本来就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让成人世界的倾轧不自知地污染了少年儿童纯真的心灵,从小种下“不良”甚或是“恶”的种子,教育孕育的怪胎成为“害群之马”也毫不为奇。

师生之间、同伴之间,亲如一家人,是校园里应有的人际生态,是未来社会化的基础,不可轻视。

同学一家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同学   少年儿童   同伴   小朋友   缺陷   成人   恐惧   老师   儿童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