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寻梦环游记》

“死”和“亡”在字面上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死”是指安静、静止、不再有生机和活力,而“亡”特指被忘记。

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有研究发现,人临死的时候更多不怕“死”而怕“亡”,所以人们喜欢用碑文的方式让自己流芳百世。

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生命教育和性教育一样重要,但是关于死亡,很多大人自己都不知道要怎么面对,就更别提要怎么教孩子了。

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你和死亡好象隔着什么在看,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亲戚,朋友,邻居,隔代,他们去世对你的压力不是那么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把你挡了一下,你最亲密的人会影响你的生死观。 ——《百年孤独》

心理学家告诉你:对待死亡的态度,就是对待生命的态度。

和孩子谈及死亡这个话题时,无论是美化还是回避,都是错误的做法 —— 这会给孩子带来错误的认知、进而影响他们对生命的理解。

关于死亡,人们常陷入的两大误区

记得有个新闻,有个年仅九岁的孩子,在抖音上发视频,说“今天妈妈火化了,我再也见不到她了。大家可以给我一个赞吗?”

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当时看到这个新闻,心里说不出的悲伤同时又很怪异。

《死亡教育》一书的作者邹余华教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家长不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并不代表他们懂得生死。孩子们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在潜意识里获得的对死亡的认知,注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

家长往往容易在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时候陷入下面两个误区:

1、在孩子面前可以隐藏悲伤。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遇到亲友去世悲伤是非常正常的,强忍着眼泪安慰孩子“他变成了天上的一颗星星”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毕竟摔倒了会疼,难过会哭,经历亲友死亡这么重大创伤的事情,孩子不是傻子,大人不哭不难过在孩子看来反而是很奇怪的。

2、 回避和转移话题。

大人聊到死亡的时候,一看到孩子就刻意不说。想让死亡假装没发生。

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其实这是最不可行的。有研究探索了孩子对死亡的理解程度和孩子的死亡焦虑程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孩子越不理解死亡,就越会对死亡抱有更多的焦虑和恐惧。

孩子们眼里的死亡

不知家长有没有发现,近年来,孩子自杀的年龄正在渐趋低龄化:

江苏启东一小学,3名女生放过栏杆从楼上跳下;

四川泸州一名小学生留下一张字条后,从小区楼上跳下身亡;

2021年11月23日,经济学家宋清辉的儿子从17楼坠下身亡。

据宋清辉所说,儿子之所以想不开,跟繁重的课业,考试成绩不理想,以及对孩子心理辅导不及时有很大的关系。

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为什么会这样?跟孩子的认知有关,也跟死亡教育的缺失有关。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3 10 岁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存在3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为死亡只是短暂的分离,死去的东西还会回来。

第二阶段:认为有些人,比如英雄、幸运的人,是不会死的。

第三阶段:认为死亡不可避免,它是生命中必然的过程。

这套认知理论,证实了孩子是会主动观察生命迹象的。

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但是,社会氛围把摆在孩子眼前的死亡浪漫化、娱乐化,从而会让孩子们更加迷茫,尤其是经历过亲人死亡的孩子。”

心理医生 Pontikes 这样认为:摘下了面纱的死亡,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之前受到了欺骗。

才上幼儿园的孩子可能感觉不到死亡的真实力量。

他们会觉得死亡根本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甚至即便发生了,身边的人也会有起死回生的能力。“

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平时我们可以利用一些书籍,比如绘本,比如大自然来帮助孩子了解生死,实际上生死就是一场生命的循环。

有一本绘本叫作《一片叶子落下来》,讲述的是一片叶子从发芽到最后死亡的循环过程。

因为死亡意味着终结这样抽象的概念,对于初中及以前的孩子来说,真的是比较难理解的。上了中学后,大部分的孩子就能够慢慢地理解死亡意味着永远消失了。

如何让孩子正确面对死亡

在教孩子面对“死亡”上,大人们还需注意三点:

1、坦诚相对,并直接使用 “死亡” 这个词。

但研究表明:当涉及到解释时,用更加现实化的词来描述死亡,对整个哀伤的过程都是更有利的。

借用嘉娜·埃克塞尔的一段话,这样告诉孩子一个人死了,意味着他们的身体停止工作。心停止跳动,他们不再需要吃饭或睡觉,他们不感到任何疼痛。他们不需要自己的身体了。这意味着我们将永远不会像以前那样再次看到他们

可以跟孩子一起聊聊“如果生命还剩下三天有些神奇的问题,像一把钥匙,很容易打开交的话匣子,而且能够谈得非常深入。

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在这些话是里面,你会感觉到,一些意义的对话,你是在真正在培养一个有血肉有灵魂的孩子。

也提醒家长,别把天堂太美化了,“如果把天堂说得太好了,说不定孩子会向往去天堂,反而到反效果。

2、允许孩子参与死亡仪式。

“在我丈夫还不到六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因为太小,他没有被带去参加葬礼,甚至没有被告知父亲去世的消息。直到两个星期后,他问母亲:‘爸爸死了,是吗?’

他没有机会跟父亲道别,也没有机会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将会发生什么。在这件事上,他永远原谅不了母亲。”

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在家里放一张去世亲人的照片,带孩子清明去扫墓,尤其是上了中学的孩子。

这些小小的仪式完成后,也正是跟孩子讨论和解释死亡的好时机。

同时也能够让孩子感觉到当下的场景和情绪是自己可控的。

3、适量分享关于故人去世的信息。 分享回忆和情感,并接纳可能带来的伤痛。

研究表明:分享逝去的亲人的故事和记忆,其实在整体上有助于治愈哀伤。

分享之后,准备好面对各种情绪反应:有的孩子会很不开心,不说话,很难过。

这时候不能强迫孩子短时间内振作起来,大人都做不到何况孩子。

如果在谈论之后,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一定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死亡从始至终是一个禁忌话题,但是无论多痛苦,不逃避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生命教育要把握两个原则:不回避,不过度焦虑,就不会出大错。

最后,建议所有父母都和孩子看一次动画片《寻梦环游记》。

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因为《寻梦环游记》中的墨西哥生死观是这样的:原来死去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大一点的孩子也可以看看来自韩国的电影《世上最美丽的离别》,很温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生死观   孩子   帘子   心理学家   焦虑   认知   大人   家长   意外   父母   明天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