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常识-

饮茶常识

饮茶常识——

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喝茶一直是重要的养生之道。但喝茶也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这样才会事半功倍。否则不仅对健康无益,久而久之甚至可能损坏健康。那样对于“茶”来说岂不是千古奇冤吗?首先说说对于健康的人来说,饮茶也有几个忌讳。

1、 忌饮太烫的茶。太热的茶水对人的咽喉,食道和胃刺激较强。如果长期饮用太烫的茶水,可能引起这些器官的病变。饮茶的温度宜在56度以下。

2、 忌饮太冷的茶。,热茶能使人神思爽畅,耳聪目明;冷茶对身体则有滞寒,聚痰的副作用。

3、 忌空腹饮茶,茶性入肺腑,会冷脾胃,等于“引狼入室”,中国自古就有“不饮空心茶”之说。饭前饮茶会冲淡唾液,使饮食无味,还能暂时使消化器官吸收蛋白质的功能下降。所以空腹一般不宜大量喝茶。

4、 忌饭后马上饮茶。茶中含有鞣酸,能与食物中的蛋白质,铁质发生凝固作用,影响人体对蛋白质和铁质的消化吸收。一般在饭前饭后半小时才能喝茶,边吃饭边喝茶也不好。饭前一般建议可以喝些红茶、或普洱茶比较开胃。而饭后可以喝些乌龙茶、绿茶等有助于消化。

5、 忌饮过浓的茶:浓茶含咖啡因,茶碱多,刺激性太强,易引起头痛、失眠。尤其是不常喝茶者,空腹喝浓茶后会抑制胃液,都可能物极必反引起〝茶醉〞现象。醉茶后的症状是心悸头晕、四肢乏力、甚至站立不稳、走路蹒跚、胃肠不适、感到饥饿、低血醣等。如果有这种情况,只要吃些糖果饼干或喝些糖水就能舒缓。

6、 忌饮冲泡时间太久的茶:冲泡时间过长,茶叶中的茶多酚,类脂,芳香物质等可以自动氧化,不仅茶汤色暗,味差,香低,失去品尝价值;而且由于茶叶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P,氨基酸等因氧化而减少,使茶汤营养价值大大降低;同时由于茶汤搁置时间太久,受到周围环境的污染,茶汤中的微生物数量较多,很不卫生。

7、 忌饮冲泡次数过多的茶。一般茶叶在冲泡3-4次后就基本上没有什么茶汁了。据有关试验测定,头开茶汤可含水浸出物总量的50%,二开茶汤含水浸出物总量的30%,三开茶汤则为10%,四开茶汤却只有1-3%,再多次冲泡就会使茶叶中的某些有害成分也被浸出,因为茶中的微量有害元素往往是在最后泡出。

8、 忌用茶水服药。茶叶中含有的草酸或鞣酸,与许多药物中的有效化学成分结合而产生沉淀,阻碍吸收,影响药效。所以,俗话说:“茶叶水解药”。服中、西药时,应隔一段时间再饮茶,含铁的补药也不要与茶汤同时服用,以免失去药效。

9、 忌饮隔夜茶。因隔夜茶时间过久,维生素已丧失,而且茶里的蛋白质,糖类等会成为细菌,霉菌繁殖的养料。当然,未变质的隔夜茶在医疗上还是有它的作用的。如:隔夜茶含丰富的酸素,氟素,可以阻止毛细血管出血;如患口腔炎,舌痛,温疹,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疮口脓疡等可用隔夜茶治;眼睛出现红丝或常流泪,每天用隔夜茶洗眼多次,可奏奇效;每天早上刷牙前后或吃饭以后,含嗽几口隔夜茶,不仅可以使口气清新,还有固齿的作用。

10、 忌睡前大量饮茶。除了茶可提神易导致失眠外,茶还利尿,夜间尿频也会影响睡眠。 

11、忌饮用劣质茶或变质茶。茶易吸湿,易发霉变质。变质的茶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和病菌,是千万不可饮用的。天气炎热时,优质的茶泡好后如果放置太久,茶汤如无适当存放,暴露空气中过久,也会因氧化和微生物繁殖快,茶汤中所含物质容易败坏变质,所以这样的茶也不可以饮用。

以茶养生的中医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茶虽然有“万病之药”的美称,但饮用也要因人而宜,讲究科学,才能健康长寿。一般说来,冠心病患者需酌情用茶;神经衰弱的患者要节制饮茶;有胃病的人要慎重饮茶以免刺激过强,造成胃部不舒服,这类患者可在饭后饮用淡茶;贫血及服用含铁剂药物的人要谨慎饮茶;孕妇不宜多饮浓茶。低血糖患者也应少量饮茶。

茶道养生讲究顺时应变。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只有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才能健康长寿。过去圣人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天比较适宜喝乌龙茶、花茶等。夏天比较适合饮用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等。秋天适宜饮用普洱茶、乌龙茶等。冬天则是喝红茶、普洱茶、乌龙茶的好时节。另外也可以配置一些与季节相应的复合茶来搭配饮用,比如春天可配些菊花茶;夏天可配合一些荷叶茶、茯苓茶;秋天可配些银耳茶、杏仁茶。冬天可调配些枸杞茶、熟地茶等。所以说饮茶不仅要因人而宜,也要因时而宜才能发挥茶的最佳养生之道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茶汤   浓茶   饭前   乌龙茶   普洱茶   茶水   蛋白质   饭后   茶叶   常识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