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山,仰望与俯瞰

王重扬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总会人潮涌动,十里八乡的人数以千计,集结到秦州区平南镇,从老街区关同路口进入,汇成长龙,去云雾山,仰望与俯瞰这里的胜景。

那年,我刚上班不久,看到人们人山人海往山上涌,我们就坐不住了,一下班,叫上几位同事,一起去云雾山。七八个人,四五辆摩托车,一冒烟,就先后窜出老远。那时,汽车还没有普及,一路上摩托车、三轮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有些老年人结伴步行,步履艰难。

摩托车队像野豹一样快捷,拉扯出不一样的景致。少年的额头起了风,头发齐刷刷朝后背去,衣服也呼啦啦扯动。女孩子们就更加了不得了,头发黑且长,像一面旗子,一缕缕色素在游走,裙衫更柔长,摆弄出风的形状。是有些追逐的意味,身形和灵魂一前一后,在麦田的绿和油菜的黄中穿插。

当然,也不尽然追求速度,有时我们也突然停下,脚蹬在地上,静静等着。等什么?浪。是风浪、麦浪,或者油菜花浪,不一而足。定睛在远处田野的尽头,细细地看吧,浪如海潮般涌过来,远远地看是缓缓地,均匀地漫过来,不急不躁。随着时间推移,浪潮显得剧烈而快速,似乎是在咆哮和加速,直到重重砸到我们的胸口。风钻进怀抱的感觉是舒适的,如果闭上眼睛,你可以想象成任何美好的事物正在发生。一波,又一波,山风永无休止,这种美好就慢慢淡去。

继续前行,有好几里路不见人家。野草野树茂盛,鹌鹑从坡前跳起,飞得突然而吃力,落入麦浪里,激起微小的漩涡。终于,在视野尽头处,道路从土山中翻越,将至高无上的土山一分为二,形成一道浑然天成的山门。过了土山门,就进入了高山区,一个紧急下坡,车队陡然下滑,凭惯性来到了对面的半山处。这里,十几株木梨树扼守一处山丘,树干苍老硕大,有几抱之粗。梨花花瓣刚褪,一簇有好几粒酸梨青果,繁盛稠密。树大而高,我们抱一抱、摸一摸,像攀爬竹竿的蚂蚁似的,有些憨态可掬,有些不知所措。

山梨树脚下,屋檐遍布。从山上俯瞰,屋脊围成的院落,花红柳绿,但炊烟稀少。村名为关同,村内有“官屯领”牌匾,看上去年代久远。村里有两三千人,但多外出务工,大多门扉紧锁。穿过关同村,再往上走,到一分岔路口,右边有石质山门一座,上面写着:云雾山。

云雾山到了。远看,峰头笼翠,有红柱青瓦露出一角,肯定是庙宇。远远就听到锣鼓齐鸣,有高亢的秦腔声传来,但还

看不到戏台在何处。人流拥挤,道路两边商贩密集,有面皮、麻辣烫、扯面等吃食,也有饮料雪糕、啤酒水果,本来清净的山上热火朝天,甚至有些燥热。

戏台隐在山后的空地上,有十来个红红绿绿的演员正演唱秦腔,戏场里,上千个脑袋密密匝匝仰面观赏。一位老人坐在前排一动不动,看得入迷,旁边的孙子不耐烦了,拽着他的胳膊就往后面的雪糕摊子上走,老人苦不堪言,一边掏钱,一边回头伸着脖子看戏台上,生怕错过精彩的片段。

小时候,只要周围村子开戏,我们就哭求大人给些毛毛钱,得逞后,立即笑逐颜开,然后拉帮结派出动去看戏。有些地方远,那时候,还没有摩托车、汽车这些先进的交通工具,我们就咬牙走路,眼巴巴地往戏场挪。到了戏场,赶紧围到买汽水和冰棍的摊子上,每人一两毛钱,收起来后买汽水和冰棍,然后你一口我一口,救一救喉咙里的热火。

吃吃喝喝转转,一圈下来,兜里干净了,我们才苦巴巴地往戏台边上凑。台上的人物打着花脸有些奇怪,口里咿咿呀呀听不懂,骑着马鞭绕圈圈。我们那时看不懂戏,就沿着河流一路而上,抓野鱼、蝌蚪,天黑了,也到家了。

在戏场内的吃食摊上补充能量后,我们就去登云雾山。山下有一处低矮的木门楼,字迹模糊,似乎是很久前的山门牌匾。右边就是一道陡立的台阶,上了台阶,是一处亭子。再上台阶,来到主殿外。

山顶的庙宇叫岱岳庙,院里立有几通石碑,年代有远有近。据说,其中最宝贵的是“双龙额首碑”,这尊古石碑刻于元代至大元年(1308年),距今已经七百多年,是天水现存古碑中最早的一件。碑中内容丰富而翔实,记载了当时修建庙宇的历史背景,极具史料和考古价值。除了碑外,云雾山上的建筑也富有历史感,沧桑古朴、厚重庄严,虽然存量不算多,但都年代久远,弥足珍贵。

绕过大殿,来到后山,地形瞬间开阔。遥望天高峰远,脚下草木丛生。几百米外,有旧亭一座,位于山体险要处。后山多被沙棘丛占领,稍不注意,衣服就会被尖刺挂住。到了亭子前,风席卷而来,我们呼喊着,声音被风吹返回来。在海拔一千七百多米的高崖边,风云激荡,凡尘俗事似乎轻浮起来,变得不值一提。在这里,我们仿佛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点,远望着,沉默着。群山如海浪般起伏错落,只有山头分明,如同一颗颗仰脖看戏的脑袋一般,它们在看什么?是高处的缥缈,还是低处的熙攘?

每一座山,都寄居着熙攘的生灵。有草木为其衣,有人兽为其灵,有独飞的神鹰,有群居的小蚁。不登峰顶,遍览八方,不知其全貌,我们就难免心怀敬畏,仰望不已。世俗的文化,似乎在于不断仰望,不断尊崇,以不可知、不敢质疑营造某种神秘和敬畏,等有一日忽登高位,俯瞰之下,原来一切都稀松平常。山上一如山下,天上即是人间。

从山上看,山川也如天宇一般,平铺在眼前,村庄如云,漂浮在大地。每朵云都演绎着人间悲欢,同样在时间的雨露里摔打、浆洗,留下时光的痕迹。有人会记录下这些渺小的东西吗?

几乎不会,即便有也只是极少部分。风云际会,这些云在千百年的盛衰变换中,形成了某些共性的、有价值的东西,被热心人提炼出来,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东西,树立在高处,发出光芒。云里的人们就开始仰望了,大家心甘情愿地跋涉、建造,把它们高举在了云端。

它们是文化,云端的文化。云雾山和其他山一样,组成了文化根系的一部分。当雨后初霁时,云雾笼罩其间,人们如同置身仙境,物我两忘,故名其为云雾山。

什么时候会让人物我两忘呢?我想,是极度快乐时。每当读好书、观好景、遇故知时,物我两忘。究其根本,还是一个“自我”在作怪,有了“自我”,心里就不自在,生活中这也不是、那也不好,其实岁月难得静好,自己倒要生出烦恼。每当能静下心来阅读思考有所得时,这个“自我”就被我们遗忘,心里说不出的通畅而欣喜。

仰望他人时,自我渺小而不堪,容易怨天尤人,心生烦躁;俯瞰他人时,自我骄纵而浑浊,容易自以为是,心生轻慢。这两种情形都是人生的大敌,很不可取。

或许,仰望而登高与之游,俯瞰而就低与之友,不以自己为念,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吧。

夜色黯淡,返程下山,依旧是七八人,四五辆车。我们在山脊上行走,像弓弦上几滴滑落的露珠。在陡坡处,我们又如山岗上蹿下的风,呼啦啦驰向人间。

我们唱起了歌谣,星辰是我们的节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土山   云雾   人时   麦浪   秦腔   戏台   山门   庙宇   自我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