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科学颠覆认知的案例,让我这七年级孩子家长,反思教育理念

4岁的小宇在1岁的时候,做了大脑半球切除手术!为了结束先天疾病造成的持续癫痫。他今天来医院复查,外表看起来与普通孩子无异,智商测试也与同龄孩子相当。

人脑大概有860亿个神经元,生下来基本固定了,切除掉的大脑半球也不能再生。医生之所以敢这么操作,是因为我们人类年轻的大脑有着让人惊叹的可塑性。

在我们出生的前2 3年当中,神经联结(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神经纤维牵手成功)形成的速度非常惊人,可以达到每秒钟超过100万个神经联结。

2 3岁的时候,我们大脑里面神经突触的数目达到顶峰,每个神经元可以超过一万个神经联结。

快速增长的神经联结

在神经联结从少到多的迅猛增长之中,年幼的我们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学会了各项技能,同时也拥有了强大的可塑性和学习能力。

小宇手术时年龄尚小,对大脑造成的损伤有限,在神经联结的超高速增长下,另一半大脑逐渐弥补和代偿了失去的功能,实际上相当于一侧的半球承担了双侧的功能。

3岁前是孩子大脑成长的黄金期,老祖宗说“3岁看老”不无道理。可惜咱这孩子早过了3岁,如果没有二胎的打算,只能再等10年,在孙子身上试试了。

如果孩子尚小,一定要抓住这个“黄金”期。倒不是说要教孩子学多少东西,而是要尽量的刺激孩子,比如多去不同的环境,多接触不同的人,多诱导说话等等,以促进幼小的大脑中产生尽可能多的神经联结。

神经联结网络是我们一切活动的基础,能否有效的发展取决于后天的成长环境,就像两株相同的植物,栽种在温室里还是荒漠中情况截然不同。

我们能提供的家庭环境就是孩子最初成长的土壤,利用环境对大脑至关重要的影响,改变命运成为可能。

大脑神经联结网络是我们一切活动的基础


过了3岁,远离了生命最初的快速发育期,我们的大脑还有没有重塑的希望?

专业运动员李欣悦学习跳水10年,平均每天都保证在6 7个小时的训练量,而且每天依然要重复十几次最基础的动作。

研究人员对她进行了脑部扫描,并与经过严格匹配的普通人进行了对照研究,发现在大脑特定区域灰质的密度运动员显著高于普通人。

换句话说,经过长期运动技能的学习,无论对于脑结构还是功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她通过训练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大脑。

运动员大脑扫描影像

这个结论非常有意思,反复的刻意练习可以改变我们的大脑!这是不是可以解释为什么小时候要注重培养孩子好习惯的重要性?

我们看到的只是孩子具备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看不到的是他的脑结构、脑功能已经发生了改变。

再深入一点思考,那我们的毅力、意志,甚至是信念,是不是本质上也是大脑内部结构的改变?

实际上,仅通过想象就可以改变我们的大脑。所以生活中我们的自我暗示、鼓励等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就不难理解一些仪式、宣誓等活动的重要性了。这几天那些网暴高三演讲女孩的人,其实是不懂脑科学。

我时常会跟孩子一起做一些心象练习,比如想象一下一些顽固性的错误,再次碰到了应该如何处理。一些重要的活动、比赛、考试又该如何正确应对等等。

当然,我不是大脑搞研究的,无法量化这样做的效果。但这样做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容易开展,走在路上、坐在车上就把练习做了。

同时,还可以加入一些假想的意外情况,从而让孩子在面对真实情景时更有底气和信心。

跳水运动员这个案例还给了我一些其它很重要的信息和思考。

我们的跳水运动员绝对是世界顶级水准,他们训练的科学性毋庸置疑。先看看训练量,平均每天也不过6、7个小时。对比看看我们天天努力的学习的孩子,小学也不只这个量吧,但我们的效果又如何?

再看看训练内容,每天都要把基本动作先重复十几次。对比看看我们有多少孩子真的关注基础知识的理解?忙于刷题,忙于求难求新求超前,我们比跳水队教练还厉害?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这两点这里不展开讲了,在下一篇脑科学有关记忆的文章中我再仔细说说自己的理解。


大脑超强的可逆性,并不只限于孩子。

62岁的老人陈辉,严重脑梗导致左侧大脑部分缺血坏死,破坏了他的语言中枢,让他丧失了正常的语言能力。

但是,擅长处理音乐的右半球并没有损伤,只要熟悉的旋律一响起,带着旋律的那些歌词就像音符一样就从他嘴里唱出来。

我见过口吃的人唱歌并不受影响,原来是这么回事,因为两者的控制区分属不同的大脑半球。

康复中心的研究人员把日常生活用语变成一个旋律,让他先学会唱出来,然后再说出来。医生希望通过这种训练,不断刺激他右脑负责歌唱的神经网络,让他的语言优势不断增强,部分代偿缺失的说话能力。

对他进行密集的重复性训练之后,他整个右侧半球的神经纤维束(前面说到的神经联结)密度、长度和广度上都极其明确的改变。


密集重复性训练后的大脑纤维束影像

两个月的艰苦努力之后,他终于可以说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现在终于可以表达出心中的想法了。



到这里有关大脑可塑性问题的结论已经很明显了。

神经系统跟其他组织最大的差别,就是它的可塑性。环境的刺激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会了代表神经系统的一个新的状态。这是院士说的。

但为什么记不住,学不会?这个问题我在下一篇文章中讨论。

更为神奇的是,大脑的可塑性是终身的,而且他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来强化。我们的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大脑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这也是院士说的。

无论什么年龄,无论什么行为,只要有意识的重复去练习,都将对我们的大脑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小结一下,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相信。

首先,我们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在你相信的那一刻起,大脑实质上已经发生了改变。

其次,我们要相信自己,因为相信,才能看见。

最终,当然要相信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

我们无法改变基因,但我们可以很轻易的控制孩子周围的环境,不同的环境对大脑有完全不一样的影响。

你选择什么,最终就会收获什么。

我以前还会跟孩子生气,也会因为学习上犯错而批评他,但现在我心情很平静,发现问题就帮他分析问题,然后一起解决问题。

我从心底相信他会变得更好更优秀,我不再说任何批评埋怨他的话,甚至别人当着孩子的面表扬他,我也坦然接受,不再象从前假意客套。

因为我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相信,我期望通过这个过程让孩子也能感受到,让他最终也相信自己。



最后,当然是强烈推荐央视的纪录片《大脑深处》,最好大人和孩子一起看,不说别的,就冲着里面采访的6位院士也值得一看。

6大院士


一共6集,每集25分钟,分别为《大脑星球》《重塑大脑》《脑中世界》《最强大脑》《对立的大脑》和《大脑地图》,涵盖大脑网络、大脑可塑性、大脑记忆、大脑决策、脑机接口以及人工智能等脑研究方面的内容。

在片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开颅手术中被唤醒的脑损伤患者,如何接受脑功能测试,还有对阿尔兹海默病、孤独症、抑郁症患者的研究……

在我们关心的所有现实问题背后,展现中国神经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与伟大贡献,以及人类不断探索大脑奥秘的勇气和智慧。

片中更是深入走访了28个国家“脑计划”重要参与单位以及十余家大型医院,采访了包括蒲慕明院士、骆清铭院士、程和平院士、陆林院士、段树民院士和赵继宗院士6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50位神经科学领域专家。



如果您觉得有用,您的点赞、关注和转发是我的动力。我是伟大时代,一起用心培养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大脑   孩子   神经元   可塑性   院士   半球   认知   运动员   神经   家长   案例   年级   功能   环境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