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上的三大战略要地:乌鞘岭、焉支山、玉门关!

河西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形如走廊而得名,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它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北介于祁连山和北山之间,长约1000公里。李白有诗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说的就是河西走廊。

西汉初期,河西走廊是匈奴人游牧的地方,而通西域必走河西走廊,所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就是在这里被匈奴截住,软禁了10年。

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鏖战河西走廊,战后,汉武帝在此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4郡,河西走廊第一次成为汉朝疆土。

自此以后的大部分历史时期,河西走廊都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西北端。汉唐元明清均控制河西走廊,其成为中国汉地同西方世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国际通道,为中国向西发展,乃至控制西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要控制河西走廊有三个战略要地尤为重要,一个是河西走廊东边的乌鞘岭,一个是中间最窄处的焉支山,最后一个是最西端的玉门关。

一、乌鞘岭

乌鞘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端、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属祁连山脉北支冷龙岭的东南端。

乌鞘岭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气温零下2.2 ,山上光秃秃的,当地百姓又称之为“和尚岭”。史料记载乌鞘岭“盛夏飞雪,寒气砭骨”,无论是以前的徒步兵士还是现在的开车司机,过乌鞘岭都得准备棉衣。

乌鞘岭地理位置极为特殊,除了气候恶劣以外,还是一座天然的界山,集各种分界线于一身。这里是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交界地带,是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交界地带,是季风区和非季风的分界,还是北部内流河和南部外流河的分水岭。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但凡这种集各种界线于一身,战略位置都极为重要,如阴山山脉等,乌鞘岭也不例外。

乌鞘岭南靠青藏高原,北接祁连山与腾格里沙漠,河西走廊到了这里陡然变宽,东边就是陇中高原,是古丝绸之路上西通长安的重要关隘,也是扼守河西走廊的门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当年霍去病带领一万精锐骑兵,就是自陇西出塞,越过乌鞘岭,进入的河西走廊。战后霍去病令人在令居以西修筑长城,经庄浪河谷跨越乌鞘岭。明朝时,为防御北方蒙古势力,也在此修建长城,至今仍可在乌鞘岭看到汉明两代长城遗址。

中原王朝除了乌鞘岭修建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以外,还在此建城垒为丝绸之路往来提供保障。

在乌鞘岭两边山脚下,分别有两座古城,岭北为安远,岭南为安门。安门古城建于汉代,紧靠汉长城边,它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00米,依山而建,过往商旅、士卒,游子、驿夫均需在这里交验文书方可通过,是内地和河西地区的安全屏障。

安远古城在乌鞘岭北,宋为安远砦,明为安远驿,清为安远堡,均有驻军。现存一面残墙,墙高5米,宽3米,南北长180米,可见当时浩大的规模。

安远古城与向西延伸的龙沟大山和乌鞘岭相连像一条百里长龙,颇有龙脉气象,相传刘伯温曾出谋划策,在黑松驿白杨沟的山梁上挖了一个深两至三米,宽四到五米的壕沟,古人谓之“斩龙壕”,以斩断蒙元龙脉。

然而根据专家分析,“斩龙壕”实际是一种军事建筑,有两个作用,一是防御敌人进攻,深而宽的堑壕可以起到阻止敌人骑兵进攻的作用。另一个就是两国的分界线,双方利用堑壕分出界限,划疆而治,互不侵犯。《汉书·匈奴传》的记载印证了上述看法。

乌鞘岭下的两座城依山势走向而建,并设立军堡,通过烽火台遥相呼应,再以堑壕阻挡敌人进攻,如此精妙的设计,构成了“两城一岭”这一组连飞鸟都难以逾越的屏障,千百年来用以抵御敌寇入侵,为丝绸之路往来提供着安全保障。

二、焉支山

焉支山又名胭脂山,因山中生长一种花草,其汁液酷似胭脂,妇女常用来描眉涂唇而得名。

焉支山是祁连山的一条支脉,位于张掖市山丹县城东南40公里处,东西长34公里,南北宽20公里。焉支山以北、龙首山之南,是河西走廊最狭窄的一段,也就是俗称的“峰腰地带”,最狭处只有2—4公里,自古就有“甘凉咽喉”之称。千百年来,焉支山锁控着河西走廊的北路,是历代东西往来驿道必经之地,也是匈奴梦寐以求的地方,至今峡口镇仍留有明嘉靖年间镌刻的“锁控金川”几个大字。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带兵击退匈奴夺取了焉支山时,匈奴曾发出无可奈何的悲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焉支山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的地理位置,还在于它地势平坦、水草丰茂,是养育良马的绝佳之地,世界上最大的军马场——山丹军马场就位于此处。

山丹军马场不仅是当前世界最大,也是历史最悠久的马场。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在击败了盘踞在焉支山、大马营草原的匈奴各部后便在此创建了军马场;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后,又大力扩充山丹军马场,十数年养马高达100万匹,骆驼100万峰,牛羊无数;609年隋炀帝杨广西巡张掖,亲临山丹军马场,在这参禅天地,谒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贞观年间,李世民命太仆张景顺主持牧马事业20年,山丹军马场每年产马7万匹以上。

汉代,匈奴在丢失河西走廊后又被卫青霍去病赶出漠南,被迫退往自然条件恶劣的漠北,草场质量的严重下降, 直接制约了匈奴游牧经济的正常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匈奴部落为了焉支山丰美的牧场,纷纷归附汉朝,比如,汉武帝元朔三年左谷蠡王伊穉斜逃奔于汉;元狩二年的浑邪王、休屠王并将其众降汉;汉宣帝神爵二年的日逐王先贤掸率其众数万骑归汉等等。

所以,焉支山不仅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关键防线,也是游牧民族除漠南外最重要的牧场和生命线,谁掌握了焉支山谁就掌控了河西走廊,谁就能在中原和北方的对抗中占据优势。汉唐拥有河西走廊所以能成为强汉盛唐,两宋没有夺回河西走廊,连一块养马之地都没有,三百多年背负“弱宋”之名。

与乌鞘岭一样,中原王朝也在焉支山筑长城,派重兵扼守。今天游客乘汽车经过山丹县时,不仅可以看到汉代的长城、亭障和明代的边墙烽燧,还可以看到明清以来的驿站、递运所、驿塘等古驿道上的设施。

焉支山除了军事上的价值以外,还是旅游胜地。焉支山全境属大陆性高原高寒半湿润气候,夏季日均气温在17到20度左右,是个天然的“中央空调”。而且焉支山山清水秀,自然风光旖旎多姿,山上林木茂盛,山顶白雪皑皑,每当春夏季节,山花遍野、争妍斗艳。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封祀天下名山,就把焉支山视为雄镇甘凉的神山,封其山神为宁济公;乾隆年间的《永昌县志》也说焉支山“林壑茂美,最宜畜牧,药草尤蕃。”

现在的焉支山上建立了有“河西小黄山”之美称的自然风景区,每年吸引着万千游客。

三、玉门关

大家都知道,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样的千古名句,但大家知道阳关、玉门关在什么地方吗?为什么把西出阳关、玉门关看做是离开故乡的标志?

其实阳关、玉门关的具体位置在史料文献中的记载多有不同,汉代玉门关的位置在清代以前就难以确定,直到英国人斯坦因于1906年在小方盘烽燧遗址中掘得几枚汉简,才确定玉门关的位置。目前基本上认为,汉代的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的小方盘城,唐代的玉门关在今甘肃安西双塔堡附近;阳关则在今甘肃敦煌西140里的“古董滩”。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玉门关、阳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设置河西四郡之时,玉门关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阳关则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两关皆为汉唐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唐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宋元以后因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逐渐废弃。

阳关、玉门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段,也是中原王朝的西门户,所以对于汉唐时代的人来说,对于西域最早的认识可能就是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区,出关即“出国”。

玉门关自汉代始便有了乡愁色彩。汉人远离家乡,来到河西走廊与沙漠戈壁,眼前既不是中原的肥沃土地,也不是江南的小桥流水,所以在文人的笔下,“阳关”、“玉门关”不仅仅是代表着遥远西北的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人们心中回归故土的渴望与浓浓的思乡情愁。“臣不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东汉班超的这句诗歌无疑代表了当时中原地区普罗大众的普遍思想。

我们从历史文献记载以及敦煌石窟壁画中所反映的情况看,玉门关、阳关对“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都起了重大的作用。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赵破奴在大破匈奴之后,就大修河西长城到了玉门关、阳关。其后又把长城和烽燧亭障一直修到了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地。在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玉门、阳关就成了这条大道上的重要交会点。自玉门关出发,经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焉耆、龟兹、姑墨、疏勒,越过帕米尔,直达地中海地区,是为“丝绸之路”的北道。

另一条南道,自阳关出发,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经鄯善、且末、精绝、于阗、莎车,同样越帕米尔到安息(今波斯、伊朗)。唐朝以后,自玉门关往西又开辟了一条新北道,经伊吾(今哈密)、车师后王庭(今准噶尔)、碎叶,向西直达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

不管哪条道的分始点都在玉门、阳关。

玉门关、阳关的关城和烽燧修筑方法十分巧妙。两关附近都是戈壁沙漠,既无山石又无泥土,有的只是砂砾、红柳、苇坑,而两千多年前修筑长城的军士工匠们便巧妙地利用了红柳枝条和苇杆,层层铺筑,修造起高大的城墙和烽燧,目前的玉门关遗址包括城址2座,烽燧20座,长城遗址18段,至今仍然屹立在戈壁沙漠之中,不得不令人赞叹先民们的聪明智慧和克服困难的力量。

到了玉门关遗迹,登上古关,举目远眺,长城蜿蜒,烽台兀立,忆起“一片孤城万仞山”、“醉卧沙场君莫笑”这样的诗句,更令人心驰神往,豪情万丈,百感交集。

2014年,在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会议上,玉门关遗址在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网”中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玉门关   乌鞘岭   河西走廊   山丹   安远   阳关   西域   烽燧   要地   长城   匈奴   战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