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勒死奶奶惹争议:中国父母别把娃养废了,才后悔

前段时间,有一个关于“孙子勒死奶奶”的小视频在朋友间疯传:一个奶奶对一个男孩又打又骂,男孩被逼急了一下用身体勒住奶奶的脖子,奶奶从一开始的挣扎到最后被勒得一动不动……

可以想像,评论区里充满了愤懑地咒骂:“孙子打奶奶太可恨了”、“恶魔不分年龄”……

这样人伦悲剧式的新闻恐怕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却很少有人抛开情绪去思考:

……

这些问题,有的人恐怕一生都没有思考过。

亦或者,思考过也会笼统地归因为“基因”和“环境”的问题。

然而,真相果真如此吗?

只能说并不完全对。

因为,环境之所以会影响人,跟我们大脑里的“镜像神经元”息息相关。

尽管“镜像神经元”早在1992年,就由意大利神经学家在猴子大脑里发现了它。它也成为了近30年来心理学家的最爱,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了解的人恐怕寥寥无几。

而来自英国的菲奥娜·默登作为伦敦大学心理学硕士,十余年来为多家大型国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专业咨询,一直探寻如何激发人的潜能,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她结合神经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试图在《镜映思维: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形成》这本书里帮我们解开关于“镜像神经元”和“自我”之间的谜题。

菲奥娜·默登《镜映思维: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形成》

菲奥娜·默登认为人从出身的那一刻开始,就从接触到的每一个人身上提取认识世界的信息,这些所有的信息共同组成和塑造了对世界的认知,发展出独一无二的“自我”。

而父母是对孩子“自我”塑造影响最深的人。

所以,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时,别急着从孩子身上找问题。菲奥娜·默登给到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探寻孩子言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揭示了一个很多中国家长不愿意承认的真相:

孩子不会按照你想的那样长大,而只会照着你的样子长大。

01最爱你的人,伤害你最深

我们能奇妙地发现,“父母”这个本应代表着爱与包容的词,往往却成为了被讨伐的对象。那么,为什么是“父母”而不是别的什么“奶奶”、“小姨”、“舅舅”呢?

曾经,在豆瓣网上有个“父母皆祸害”小组,这里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受到挫折和打压,而希望寻找到一条摆脱原生家庭束缚和伤痛方式的年轻人。

小组里经常被反复提及的高频话题是:“如何高效地反对父母?”、“让我们不要重复他们的失败人生”、“你是否在重复父母的错误”……

作者菲奥娜·默登说:父母亲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镜映对象”。

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我们那些引以为傲的个人习惯与特征,其实大部分都来自与父母。

因为当我们呱呱落地时,其实是处于一种“空白”状态。父母是我们第一次与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建立安全联系的唯一方式,而父母和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成为了那支拥有无限可能的画笔,在白纸上留下或轻或重的点与线,最终交错复杂的构建了我们对世界的初步认知。

那么,“父母皆祸害”里的那些人难道他们的“镜映系统”没有发生作用吗?

其实,不是的。

这恰恰说明了镜映系统仍然在发挥效果。因为父母成为了他们批判自我人生的指南针。他们期望去修正的行为,努力的方向看上去是在讨伐父母,高喊着口号要摆脱控制,冲破桎梏。

但事实却是,父母就像我们人生的定海神针一样,你没有办法把他连根拔起,因为“即便是我们在反向镜映,我们通常也是以父母为榜样的。”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是父母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

但其实,父母更是孩子的影子。

02 三岁看到老,教子当在幼

正如前文所言,很多人在成年后,仍然对童年的经历耿耿于怀。哪怕在网上抱怨父母,又何尝不是当初父母把不幸、不顺和不快乐怪罪于幼小自我的一种“再现”。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童年为什么那么重要?

菲奥娜·默登在《镜映思维: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形成》中提到:所有幼年时培养的关键技能都是通过镜映和镜像神经元获得的。

也就是说,从诞生在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从最开始模仿父母的微笑,到模仿父母说话,最终通过长久而亲密的共同生活,逐渐养成了和父母一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特性。

模仿的内容是从简单到复杂,形式是从低级到高级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镜像神经元”也随着我们的年龄逐渐发展成熟。

更重要的一点是:“过了幼年期之后,我们的大脑会越来越难改变。”

作者在书里例举了一个关于印度“狼女孩”的故事:

有两个从小被狼群养大的女孩,被人类解救出来之后,发现她们不会站立,只会四足行走。昼伏夜出,只吃生肉。被解救时,只有一岁半的女孩直到17岁不幸去世前,她也只学会了45个单词,智力相当于4岁幼童的水平。

可见,从小离开了父母的养育和教导,婴童根本学不会基本的人类社交,更别说对人类语言的掌握了。虽然,“狼女孩”看上去是人的形态,却完全失去了作为人最重要的“灵魂”。

如果把孩子幼年通过父母所学习到的生活技能、行为习惯和沟通方式比作塑造自我的关键“地基”。那么,根深才能叶茂,基固才能楼高,地基不牢,地动山摇。

梁启超也曾说过:“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父母作为孩子最重要的“角色楷模”,作为孩子最初的“老师”,对孩子的重要性超出想像。

03课子课孙先课己,成仙成佛且成人

那么,既然父母如此重要,我们应当如何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避免成为子女口中的“祸害”。

菲奥娜·默登在《镜映思维: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形成》这本书里给出了她的答案:

首先,要理解“镜像神经元”的运作原理。

这样当我们面对孩子时,就自然会产生“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先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即“鸡娃不如鸡自己”。

因为,如果你要成为你孩子的正面角色楷模,你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与信念,你如何对待这个世界,展现出什么样的姿态与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人、事、物……

一旦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发现:养孩子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这个充满各种诱惑与陷阱,深陷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要养育一个三观正,真善雅的孩子还能游刃有余更是难上加难。

它像一个拥有巨大威慑力的意念,促使我们去思考作者所倡导的:“作为父母,承担责任,传递我们认为对孩子有积极影响的行为习惯变得更加重要。”

其次,成为孩子的正面楷模,可不能仅仅是停留在嘴上。

因为只是用嘴告诉孩子是不够的,这种方式过于抽象,而更适用于孩子的方式应该是“展示-模仿-再现”。

作为父母,必须自己先展示出来这个行为的真实状态,而不是停留在话语中,想像中的一个场景。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依葫芦画瓢”的看到、理解并模仿这个场景或状态。

当孩子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他才能调用镜像神经元重现出来。

这让我想到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刚上幼儿园时,儿子经常在幼儿园与同学发生冲突,让班主任和我都苦恼不已。

有一晚,丈夫与儿子关于玩游戏产生了分歧,眼见丈夫就要用强制的手段去压制孩子服从,我受到“镜像系统”的启发,立即阻止了丈夫,而让自己化身为“协调员”。以第三方的客观立场来协调双方的诉求,并通过谈判进而让双方化解分歧,达成共识,避免了一场“家庭内战”。

我通过这种亲身展示的方式,向儿子展示了面对冲突时的另一种双赢解决方案:用和平协调代替暴力强制。此后,儿子在幼儿园再也没有与同学发生激烈冲突,巨大的转变让班主任都啧啧称奇。

所以,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家长的问题。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模仿,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最后,父母还要学会在不同阶段给孩子树立不同的“角色楷模”,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机会。

比如,在托马斯小火车身上学会友爱与合作;在年长的玩伴中学会担当与谦让;在体育明星身上学会逆境与拼搏……

作者也介绍了寻找角色楷模的三种类型:个人化角色楷模、情景化角色楷模和理想化角色楷模。

我们可以看到,角色楷模的形象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只要孩子们在符合自己年龄段里有一个适合的参考标的,他就不会轻易的建立起负面的角色楷模,陷入糟糕的行为与团体中去。

这就更加要求我们要做智慧的父母,而不是空位的父母。

04 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是将来时

李安曾在一次接受采访里说:我做了父亲、做了人家的先生,并不代表说我就能很自然地可以得到他们的尊敬,每天还是要来赚取他们的尊敬。

这句话极秒地阐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尊重与互相镜映的关系。

毕竟,我们如何对待孩子,孩子就如何反馈世界。

菲奥娜·默登的《镜映思维: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形成》这本书,让我意识到:

孩子的出生,其实更像是父母重新开启了一场关于自我的寻根之旅,让我们发现自己无知的边界,观照不完美的自我,更是一场对原有“自我”由内而外的打破。

但不破不立。

老舍说:夫妻是树,儿女是花;有了花的树才能显出根儿深。

愿我们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的“根”。

成为更好的父母前,先成为更好的自己。

成长永远不是将来时,而是进行时。

#阅读的温度#

#2022育儿季#

#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奶奶   父母   孙子   神经元   楷模   中国   思维   后悔   角色   自我   方式   孩子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