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座700多岁的石桥,现在还能用来充当交通设施,实属难得

原标题 中轴线上的桥

北京城的传统中轴线,十多里地的距离上,曾经点缀着几座精美考究的汉白玉石桥。水,给轴线周围添来几分江南似的婉约;桥,则让这条被人们称为“国之大轴”的路,成为名副其实的南北通衢大道。

今天再次说起那几座很知名的桥,说起它们承载过的历史和故事,忽然发现,也不失为是趣事一件。

天桥到底有没有桥?

沿着中轴线从南往北走,进了早年京城的南大门永定门之后不久,就到了天桥。

这里曾经是老北京的“杂吧地儿”,三教九流汇聚于此,每天都是热闹嘈杂、鱼龙相混。曾经有句话评价天桥,说的是“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

从前清一直到民国初,天桥可以说是老北京找乐儿的最佳之选。这里有最时髦的游乐城,有最传统的戏馆茶楼,有最出名的酒家,也有遍地皆是的小吃零嘴。

从小就听惯了关于天桥的故事,基本都围绕着吃喝玩乐,唯独没人给我说说,为什么天桥这个地方看不见桥,可名字里却偏偏要带着一个“桥”字。

修建后的天桥

《光绪顺天府志》里记载过:“永定门大街,北接正阳门大街,有桥曰天桥。”谁说天桥没有桥?只不过自己生得晚没赶上,孤陋寡闻还嫌弃人家名字起得诡谲。

从紫禁城到天坛和先农坛,天桥是必经之路。可据记载,这地方早年间有河道沟渠,致使皇上家的队伍行进起来挺困难。

于是就在河上面修建了一座汉白玉石桥。这是皇上专用的桥(老百姓可以走两边的木头桥过河),皇上是天子,所以这桥就被人们叫做了“天桥”。

慢慢的,“天桥”就逐渐成了附近这片区域的总名称,一直叫到了今天,不管桥是不是还在。

这石桥长8米宽5米,桥下水面可以通船,左右桥洞上方的中心位置,还各有一个雕工精致的螭首,作为镇水神兽。周边风景也挺旖旎,有人还写诗赞扬过:垂柳腰肢全似女,夕阳颜色好于花。

可是到了嘉庆朝的时候,局面变化了。

大兴人林清带着队伍杀进了紫禁城、闯到了隆宗门,吓得皇上胆战心惊,就找来钦天监算了算卦。按照钦天监的说法:这是因为皇上您爸爸疏浚天桥沟渠,致使“水火相争”,才导致了变数的出现,咱们得改改风水。

于是,皇上就赶紧命人把天桥附近河道全用泥土填成了实心的。这一下,城南美景自此消失,慢慢就滋生出了远近驰名的“杂吧地儿”。其实乾隆又招谁了呢?美滋滋地疏通河道,还特意刻了两座碑立在“天桥”的桥头,一通碑是《正阳桥疏渠记》,一通碑复制了永定门外燕墩上的《皇都篇》和《帝都篇》。谁承想被亲儿子手下那些“会算卦”的一撺掇,所有功绩全翻篇了!

后来,按照《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的说法,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正阳门到永定门中间这段马路,路上铺的条石一律掀开,改建成了碎石子的大道,“天桥”也被改建成矮矮的石桥;1929年,以为觉得有轨电车行驶不方便,又把“天桥”的桥身改平了,在两边留了几个石栏杆;1934年,拓宽了正阳门到永定门的马路,“天桥”仅存的石栏杆也都全部砸碎扔了,从此,“天桥”的桥址,荡然无存。

今天,在天桥十字路口,立着一座白净的景观石桥,南北向的桥洞上也雕着两尊兽首。桥下分东西立着两通石碑,是仿照当年乾隆朝的那两通碑复制的。一通碑的本尊在首博门口,另一通的原件只知道曾经移动到了叫弘济院的地方,今天在什么地方,就确实不了解了。

天桥下的两通石碑(仿制)

但不管它们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管今天的桥和碑如何被诟病,“天桥”这名字好歹留了下来,听起来还是那么好听。

挖地道“挖出来”的正阳桥

从天桥向北,过了珠市口之后,就进入了前门步行街。这是一条十多年前改造后人工做旧的商业街,早已没了昔日的繁华热闹,街边店铺杂列无章,日益趋向门可罗雀。

走过步行街,到了路北口,那里竖立着一座面阔五间的牌楼,俗称“五牌楼”,正中的匾额上题写着“正阳桥”三个字,说明这里,曾经和一座桥有关。

“五牌楼” 图源视觉中国

前门是北京百姓对这座城门的俗称,其实人家的大名叫“正阳门”,是明代建都北京后的皇都正门,从嘉靖朝以后以及清代,都是内城的南门。

门外面是护城河,跨在护城河上有一座桥,就是正阳桥,桥的南面立着那座五牌楼。

从明朝时候开始,北京城出现了挺多固定的市场,各有各的主营内容,像花市、猪市、骡马市,就曾经分别主营绢花、生猪和骡马。

在正阳桥这里,也有过一个市场,俗名叫“穷汉市”。因为在这地方做买卖的都是小老百姓,大都是没钱租房子开商号,全在正阳门前面沿着城墙搭起一堆棚子练摊儿,勉强养家糊口。

桥对着正阳门外大街,也就是如今的前门大街,一条石路通到了天桥。有文献记载,“大街石道之旁,搭盖棚房为肆,其来久矣。”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地方是京城一处繁华所在。

正阳桥的桥面上不允许任何车辆通行,再加上热闹繁华,就有很多人凑到了桥上开始不务正业。有那么一些日子,正阳桥成了贩夫走卒的聚集地、街溜子的耍钱场和叫花子的欢乐园,从而导致不少傲慢的洋人都管正阳桥叫做“乞丐桥”。

1900庚子年,大栅栏那场出了名的大火,导致很多建筑化为灰烬,再加之八国联军日后的洗劫毁坏,附近近乎狼藉一片,就连正阳门箭楼都被糟践成了“平头”。可正阳桥和五牌楼却有如神助一般,奇迹似的留存了下来。

起火后的“五牌楼”和烧毁的箭楼

从老照片上可以看出正阳桥当年的风光。桥身分为三路,老规矩,正中那条是御路,不允许任何人走,只能给皇上留着。两边有石栏杆,望柱头上蹲着一个个精美的石狮子,南北桥头还坐着威武的靠山兽,显得御路永远高人一等。左右边上的两路就是留给大伙走道用的了,莲瓣望柱头,罗汉栏板,桥头两端放的是抱鼓石,比中间的御路简朴了很多。

虽然坡度不大,但桥身多少还是有些上拱。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拆除了桥面上的条石,改铺成了沥青路面。70年代的时候,正阳门箭楼前的护城河改造成了暗河,正阳桥也彻底被埋藏在了地面之下,不见天日。

1992年,正阳门箭楼南面开挖地下通道,施工的时候挖出了正阳桥的基址和一只石刻镇水兽。当时并没立刻处理这件事情,把基址和石兽又埋了回去,一直过了30年,到了2021年,对正阳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才又让那只曾经立在桥东南的镇水兽重见阳光。

重见阳光的镇水兽

按照咸丰元年时候的《金吾事例》记载,正阳门外的沿河商铺侵占护城河桥盖房已成风气,“侵过石栏杆六七段有余”。仔细琢磨一下,这镇水兽,很有可能在那时候就已经被埋在地底下,充当了商铺的地基。这么算起来,到它出土那天,已经有小200年没见过太阳了,真是有点憋屈。

金水河上金水桥 金水桥要分内外

正阳门向北,天安门城楼前有一条河叫金水河,进了故宫午门后也有一条河,也叫金水河。唯一区别就是天安门前那条叫外金水河,午门后面那条叫内金水河。

“金水河”这个名字不像平时人们认为的那样,是和皇宫沾边的水就得叫“金水”,其实主要是跟发源地玉泉山的地理位置相关。

金水桥

《元史》记载:“金水河其源出宛平县玉泉山,流至和义门(今天的西直门)南水门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玉泉山在海淀区,早年属于西郊。在我国的五行理论中,“金”表示西方,这样讲来,“金水河”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这是一条来自西边的河。

外金水河由中南海流入社稷坛西南,流经天安门前,向东注入御河。内金水河是由神武门往西流进紫禁城,然后拐弯向东经过太和门前,到东华门内三座门外南折从东南流出。

内、外金水河上都各有5座石桥,分别叫内金水桥和外金水桥。

外金水桥正中那座叫“御路桥”,明清两代的时候,只为皇帝提供通行服务;两边紧贴着的两座桥称作“王公桥”,从名字上就可以了解,是只供王公通行的;最外边的两座桥被叫成“品级桥”,能从上面走过去进宫的,是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

内金水桥也是5座,按照惯例,中间1座仍然是专供皇上通行,左右那4座才是王公大臣、文武官员可以使用的。

想当初还有皇上的时候,这等级制度绝对不可造次。还别说你壮着胆子走了中间的“御路桥”,就算是文武官员不留神踏上了所谓的“王公桥”,没准儿也要定一个僭越之罪,后果还是挺不堪设想的。

中轴线上最古老的建筑

万宁桥的建造年代是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距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这座依然屹立在地安门外的石桥,可以说是北京中轴线上岁数最大的一处建筑。

北京城现在中轴线的源头,是元大都的那条“中轴线”。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以《周礼·考工记》为参考,结合了蒙古人逐水而居的习性,在什刹海(当时叫海子)附近进行规划布局。他把水域东边最突出的那个点作为了城市中间轴线的基点,穿过这个基点向南北延伸,紧挨着“海子”画出了一条“中轴线”。这个基点上建了一座桥,就是万宁桥。

万宁桥

万宁桥的名字来源,应该和一座寺院有关。

元大都的鼓楼东北,曾经有个大天寿万宁寺,是城市的中心位置。万宁桥因为距离万宁寺很近,所以就借鉴了寺庙的名称,也叫了万宁。当然了,至于什么海子桥、月桥、北安门桥、地安桥、后门桥,说的也都是它,了解就好,不必深究。

这座桥,称得上是一座“天子之桥”,所以在元朝的时候,也曾经被称为“天桥”。

忽必烈统一中原后,设立了上都和大都南北两个都城。上都,在今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的闪电河边。大都不用说了,就是咱现在的北京城。

说实话,忽必烈挺会享受,在两个“都”之间实行“两都巡幸制度”。每年二三月份,天气转暖草长莺飞,皇帝带着家眷和百官从大都出发,到上都过夏天,说白了就是避暑去了。等八九月份天气开始凉起来的时候,再从上都所在的大草原返回大都过冬。

这里主要想说的是,每年皇上北上去上都,出门的时候,万宁桥是最先经过的地方;回大都进宫城,万宁桥是到家前的最后一站。所以说这座桥,和皇上有实打实的缘分。

还有就是,郭守敬疏通了河道之后,把北京城的水系盘活,并且和通州的京杭大运河联结了起来,由此西山的水流正式进城流入积水潭,江南来的船只可以直接开进大都城,尤其是能经过万宁桥所在的澄清上闸后停靠在什刹海码头。

忽必烈御驾途经万宁桥的时候,见到了河面上“舳舻蔽水”的繁华,站在桥上怀着“通畅南北,惠济天下”的畅快心情,给这段运河赐了个名,叫做“通惠河”。万宁桥,陪着元世祖共同见证了北京运河史上最辉煌的一幕。元朝的礼部尚书马祖常曾写过一首《海子桥》诗来赞扬万宁桥,诗文如下:

朝马秋尘急,天潢晓镜舒。影圆云度鸟,波静藻依鱼。石栈通星汉,银河落水渠。无人洗寒露,为我媚芙蕖。

历史上对万宁桥屡有修缮改造,这座700多岁的石桥到了今天,还能用来充当交通设施,实属难得。

2000年整修万宁桥的时候,清理出来6尊形象逼真的石刻镇水兽,一个个趴在岸边,就仿佛真的是在注视着水面下的风吹草动。桥东,岸北的那尊石兽,不论是造型还是雕工,与其他几只比较起来,都显得略微朴素了些,其颌下刻着“至元四年九月”,产自元朝,比另5只产自明朝的后辈同好,大了整整150多岁。

这几尊石兽,就好像是这座古桥的守护神,陪着700多岁的万宁桥,看遍车来人往,尝尽市井烟火,又承载起中轴线同大河文化的历史记忆。


文丨端木东舸


【文章来源:《北京纪事》8月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石桥   正阳   紫禁城   北京城   金水   箭楼   天桥   石栏   牌楼   皇上   北京   交通设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