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共赴一场与旅行的“纸上相逢”

在后疫情时代,自由自在的随心旅行已成一种奢念。如何排遣心中对自在旅行的渴盼?《浪游记》或许能为向往远方的读者,提供了一次与远方“纸上相逢”的机会。三位作者王恺、韩松落、尼佬,一位是曾跑遍山川的媒体人,一位是深耕文字的作家,一位是行迹遍布海外的旅行家,他们是生活中的朋友,也都热爱旅行。他们经历的所谓“浪游”,并非无目的,而是有过一定人生阅历与生活沉淀之后的豁然闯荡。静下心来,你能读出光阴荏苒之后对生活细微点滴的耐心与从容,以及他们这一代人对朴素美好的本真热爱。

让我们共赴一场与旅行的“纸上相逢”

《浪游记》

王恺 韩松落 尼佬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没有一次旅行,不是回到故乡

文 王恺

确实没道理要出一本三个人的旅行文章合集,更何况我和韩松落、尼佬也不是形影不离的朋友,都没有三人一起旅行过。也不知道我怎么就迷了心窍,心心念念想把这件事情做成,想了几年。三个人中,大约只有Lonely Planet的专业作者尼佬是地道的旅行家。

某一年,我动了徒步的心思,和他一起去格鲁吉亚晃荡。最经典的场景是,他指着我们面前的荒山说,今天我们要海拔升降1000米,然后就消失了,这让我这种体重身大的冒牌徒步爱好者非常惊慌,开始叫唤着要找马来骑行,当然是没有,高加索内陆的小村落不满足无能游客的需求。

大概还是因为自身少数民族的天性,他特别能走,也爱走。那次在格鲁吉亚,某天我们爬了五小时后几乎精疲力竭,而他还要走一条更远的道路,去看另一处无名的雪山;尤其是现在,一年总有三百多天在路上。这样的道路,满是泥泞,满是坎坷,几乎都是荒野,这样的人,不就是天生的浪荡族?他不写《浪游记》,还有谁能写?

让我们共赴一场与旅行的“纸上相逢”

松落也是老朋友,现在提起第一次见面,我都彻底模糊,潜意识是想忘掉我们已经是一定年纪的人?只记得他说自己也很能走路,甚至有当过某次高原徒步比赛冠军的经历,这也得益于他常年在兰州周围的荒山野岭行走的缘故,经常看到他发的一些荒野照片,花、荒凉的草甸。更多的还是路,不知道去向哪里的道路。

他说他喜欢看抖音上陌生人踩雪的视频——普通人不会去多看一眼的东西,都不知道地理坐标的荒野之境。原谅我,我用了太多“荒野”这个词,但是我发现,我们几个人,完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客,我们所共同完成的,真的就是一本“荒野札记”。

我完全不是专业的旅行者,翻开所有的存稿,大约还是拜当记者的机缘,去过的地方,远比一般的人多。且多数区域并非旅行的目的地,比如采访灭门惨案凶手线索的广东徐闻,整个县域种满了沙姜和香蕉树,同样是荒蛮的景观;比如上海的张爱玲故居,在我心里也是遍布着人烟的废墟,更不用说我重新编辑进来的旧文《震余记》,更是废墟上的爬行动物,有此一段荒凉记录,“此身虽在堪惊”。

让我们共赴一场与旅行的“纸上相逢”

这本就是与当下主流社会的旅行完全脱节的游记,既没有攻略可以参考,也没有大段的景色描摹文字,更没有与当地人斗智斗勇的任何指南,几乎是可以作为不负责任的游走的范本。如果非要比较,我觉得倒是像古早的文人旅行随笔,就是世界还是上世纪古老样子的时候,几个散漫的人,无心的行走记录。

即便是专业的旅行者尼佬,也没有在这本书里提供给你们详细地图和攻略,所有的,真的只是对两个世界的片段记录:家乡和异乡。

又不是比干,“无心”终归还是做不成事。如果硬要找到这本书的心思,我觉得除了荒野,除了异乡,这本书还弥漫着家乡的回忆,我小时候待过的长江边、松落小学教室外的晚霞,还有尼佬在云南大山深处的家乡周围重叠的山影。这些影像,一直在整本书里突围,涌动,反复作为基调旋律出现,哪里有什么异乡,其实都是故乡的影子,你们看见的我们,是我们自己。

让我们共赴一场与旅行的“纸上相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徐闻   格鲁吉亚   高加索   旅行者   旅行   荒野   废墟   异乡   家乡   道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