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承担后果”来纠正孩子的行为,会损伤更重要的东西

无意中刷到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小视频,视频中的老师告诉家长:当孩子犯了错,批评和惩罚都不是最有效地纠正孩子行为的做法。


什么是更好的做法呢?老师说:要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视频中举例说:比如该吃饭了,孩子还在玩游戏。妈妈叫了几次都不动窝。这时候,不要大声呵斥孩子,也不要强行收走手机,这些做法势必会引发强烈的冲突。


妈妈不如自己先吃饭,吃完把桌子收拾干净。等孩子结束游戏来到饭桌前,面对空荡荡的桌面,妈妈就可以告诉孩子:你忙着玩游戏,错过了吃饭时间。现在已经没有饭吃了。你想吃,只能等下一顿了。

这就是“自然后果”。

用“承担后果”来纠正孩子的行为,会损伤更重要的东西

类似的建议我们应该不陌生。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通常被认为是比“说教”和“惩罚”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


叫你吃饭你不来,那过了时间就没饭吃了。饿你一顿你就该知道按时来吃饭了。

收拾书包总是丢三落四,再忘了带水壶就渴着吧。

告诉你不要把玩具带到学校,非要带。现在丢吧,下回长记性了吧!

……

我们希望孩子能从后果中主动吸取教训,接受我们想让他们学到的道理。


但是,孩子到底从这种“自然后果”中学到了什么呢?


首先,什么是“自然后果”?

摸了热的炉子被烫到,我们就知道炉子不能碰。从高高的台阶跳下来崴了脚,我们下一次就会更小心。“炉子”和“台阶”给我们造成了“烫到”,“崴脚”的“自然后果”,让我们学会了保护自己。


但是,过了吃饭时间就没有饭吃了,这是自然后果吗?

不需要多强的认知能力,孩子其实都明白——饭不是自己没有的,是妈妈拿走的。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没有饭吃”这个后果是怎样造成的呢?是因为“我错过了吃饭的时间”还是因为“妈妈生气了”?孩子从这个后果中是会总结出“应该按时吃饭”的经验教训,还是积累了“妈妈真讨厌”的感受?

用“承担后果”来纠正孩子的行为,会损伤更重要的东西

我们想要说明的是:

在日常生活的很多环节里,孩子面对的不是“炉子”和“台阶”,而是“爸爸妈妈”,孩子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获得的感受,远比“摸炉子被烫到”要复杂得多。


这就是“非社会性学习”与“社会性学习”的区别。


光说概念可能有点抽象,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非社会性学习”是类似——桌上有一把刀,我去拿,手被划破流血了,于是我学会了:刀有危险,下次要小心。


而“社会性学习”更像是这样——我的好朋友手里有一把刀,我去拿,手被划破流血了。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感受就会复杂一些了:到底是刀危险呢?还是拿刀的人危险呢?


如果我发现,不是好朋友导致我被划伤,并且他始终在努力帮助我,那么我就学会:

1. 下次拿刀要小心;

2. 好朋友是会帮我的。


但假如我发现,是“拿刀的人”在操控这件事的发生,结果就大不一样了,我学到的就是:拿刀的人是危险的。更糟糕的是,拿刀的人是我信赖的,对我最重要的人。

用“承担后果”来纠正孩子的行为,会损伤更重要的东西

回到开头的例子,孩子没有吃到晚饭,他学习到的很可能不是妈妈想要传递的道理:“要按时吃饭。”而是:“妈妈叫我吃饭我不来,我惹妈妈生气了,所以没有饭吃。”“没饭吃”这个后果最终伤害了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关系。


再举一个例子:

优优想把新买的魔力磁球带去学校。妈妈不同意:“这种小球太容易丢了,最好别拿到学校去。”优优没说话,却在收拾书包时,偷偷地把磁力球装了进去。妈妈在一旁看见了,但没有阻止。


晚上放学回来,优优哭丧着脸说:“妈妈,我的磁球丢了好几个,掉地上都找不到了……”


这时候,如果你是优优妈妈,你会怎么说:


这时候,如果你是优优妈妈,你会怎么说:?


“你看,我早就提醒你了吧,让别带,你非带。这下长记性了吧!”


“啊?!真的啊!太可惜啦!这是你最喜欢的玩具啊,丢了肯定很难过。”


如果你是优优,你会希望听到妈妈怎样的回答?


在这个故事里,“带魔力磁球去学校”的后果可以说是妈妈故意”放任“导致的,她希望优优能从后果中自己吸取教训。


当后果真的产生了,妈妈这时候的态度就非常重要。优优这时候最需要的不是责备和教训,如果妈妈能站在她这一头,包容她的情绪。优优就相信“无论发生什么事,妈妈都会站在我这边,给我帮助。”至于下次还要不要带小玩具去学校,优优自己心中早就有了答案。

天天游戏力(第1、2合辑,套装全18册) 199.5 购买

没有人愿意在不好的结果发生时,再听到别人的责备和教训。而第二种反馈,妈妈就是和优优始终站在一边且随时准备为她提供帮助。


关于让孩子承担“后果”这件事,我们逐渐理清了这样的认识:


我们试图通过承担“后果”来让孩子得到”教训“,但事实上孩子感受到的未必是我们想要讲的道理。


不管“后果”是自然产生,还是有意为之,“后果”产生后爸爸妈妈的态度最重要。


无论我们想通过什么办法让孩子学到什么道理,传递的感受都应该是:爸爸妈妈爱你,会时刻和你在一起,随时为你提供支持和帮助。




有启发,或有疑问,都可以留言

点赞+转发 为更多的家庭提供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后果   孩子   社会性   炉子   损伤   教训   这时候   道理   东西   自然   妈妈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