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时为什么不能碰花生米?医生:喝酒尽量少吃这5种“下酒菜”

酒作为世界三大功能饮料之一,已经逐渐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社交场合和交际应酬中,都可以看到有人喝酒,而“小酌怡情,大酌伤身”,医学专家研究表明,适当饮酒有益健康,长期大量酗酒则会严重伤害肝脏,影响内脏器官的正常功能。

花生配酒就如同韩剧中炸鸡配啤酒一样,堪称为为最佳搭档,这个搭配也不是最近兴起的,已然被人们采用了很长的时间,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喝酒时必然有花生的身影。

喝酒时为什么不能碰花生米?医生:喝酒尽量少吃这5种“下酒菜”

为何喝酒的时候都喜欢配花生米?

人们常说:花生就酒,能喝二斤。很多人喝酒,无论是白酒,还是啤酒都喜欢弄点花生米放边上,不管是生的还是熟的、油炸的还是煮的、放点盐或是白糖搅拌的,反正只要是花生米就行。

之所以喝酒人士选择花生米当作下酒菜,是因为花生相对较小,只是一小盘就有很多,而且不会再为中占据太多的口红间又可以吃很久,在喝酒时,大家都是气血方刚的性情中人,坐在一起其乐融融,酒过三巡,大家酒足饭饱,坐在一起聊天儿,吃着几口花生米,十分的给力!

喝酒时为什么不能碰花生米?医生:喝酒尽量少吃这5种“下酒菜”

为什么说喝酒时为什么不能碰花生米?

人们常说花生配酒,越喝越有,但是医生为什么不建议将两者放在一起吃呢?

花生米营养价值高,属于高蛋白食物,自古以来有“长寿果”的美誉。

花生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占总体营养素的24%~36%,另外,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B族维生素、钙、铁等营养元素,适量食用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为什么喝酒时不能吃花生米呢?

喝酒时为什么不能碰花生米?医生:喝酒尽量少吃这5种“下酒菜”

这里说的花生米其实是油炸花生米,众所周知,花生米脂肪含量高,约占总量的50%,特别是经过高温油炸的花生米,产生了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这种物质在进入身体之后会提高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如果长期食用油炸花生米,会导致胆固醇升高,导致血管发生硬化,最终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此外,长期饮酒会增加酒精性脂肪肝出现的几率,降低肝脏的代谢功能,脂肪成分在体内堆积不仅会诱发脂肪肝,还会加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喝酒时为什么不能碰花生米?医生:喝酒尽量少吃这5种“下酒菜”

医生:喝酒尽量少吃这5种“下酒菜”

【】第1种“下酒菜”——榴莲

在喝酒时最好不要吃榴莲,榴莲中含有的硫成分,可使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活性大大减弱。所以,如果吃了榴莲后喝酒,因人体对酒精的代谢受到影响,就容易引起酒精中毒,严重者可能致死。

另外,榴莲热量高、含糖量多,过量食用会升高血糖含量,诱发糖尿病。

喝酒时为什么不能碰花生米?医生:喝酒尽量少吃这5种“下酒菜”

【第2种“下酒菜”——柿子】

柿子中还有鞣酸,在酒精的作用下会和肠胃里面的蛋白质食物形成凝块,无法消化,容易形成肠梗阻。

【第3种“下酒菜”——烤串】

肉类食物经过高温烧烤后不仅会降低肉食中的营养含量,而且还会流失掉多数蛋白质,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如果频繁的将烧烤和啤酒搭配在一起只会增加患癌风险。

喝酒时为什么不能碰花生米?医生:喝酒尽量少吃这5种“下酒菜”

【第4种“下酒菜”——海鲜】

在正常情况下,不建议在吃海鲜的时候喝酒,无论是啤酒还是海鲜,都属于嘌呤比较多的食物,二者结合在一起,吃多了容易导致高尿酸血症,尤其是既往有痛风的患者,啤酒和海鲜都能够诱发痛风的发作

喝酒时为什么不能碰花生米?医生:喝酒尽量少吃这5种“下酒菜”

【第5种“下酒菜”——腌制类食物】

腌制类食物盐分含量极高,进入人体后引起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会导致血压出现波动,损伤血管,诱发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因此为了健康考虑,在喝酒时尽量不要吃高盐食物

阅读延伸:吃花生的好处有哪些?

1、有一定预防和治疗栓塞性疾病的作用,因为花生皮能很好的抑制血小板聚集,让血液变得相对稀释而不容易发生栓塞性疾病。

2、能起到很好的润肠通便作用,因为花生当中富含有植物油脂,对肠道的润滑作用相对会比较强,因而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便秘的效果。

喝酒时为什么不能碰花生米?医生:喝酒尽量少吃这5种“下酒菜”

3、能够让气色更加红润,因为从中医食疗的角度上来讲花生被俗称为长生果,经常食用能够滋补气血,因而能让气色变得更加红润。

举报/反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酒菜   花生米   栓塞   榴莲   蛋白质   花生   海鲜   含量   啤酒   食物   医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