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气与中医养生

今日清明,

古人言,清明节气杏花天,诗酒清吟祭年华。

清明祭,已成今人于清明之固俗。

清明二字

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

《孝经纬》云 : 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

汉语,清明清明、清朗明净。

《荀子·解蔽》有言: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中医养生,人应四时、天人合一。

《黄帝内经》道有: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明与中医药

01

清明柳

清明柳是一味极好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的功效,其叶能治慢性气管炎、尿道炎、膀胱炎及高血压,外用可治关节肿痛、痈疽肿毒等;枝条与根皮能治关节炎,外用治烧烫伤;须根能治风湿拘挛筋骨疼痛等;连其树皮外用还能治黄水疮。

02

清明菊

清明菊也是一味非常好的中药材,是一种开在清明时节的野菊花,具有舒肝明目、清热解毒的药用,还能治疗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病症。这个季节正是春燥时节,肝火旺盛,肝阳上亢,容易出现上述症候。用清明菊泡水代茶饮即可预防又可治疗。

03

鼠曲草

鼠曲草又名鼠麴草,俗称田艾,清明果(青粑),其茎叶入药,为镇咳、祛痰、治气喘和支气管炎以及非传染性溃疡、创伤之寻常用药,内服还有降血压疗效。

清明节气与中医养生

清明与养生

清明节气与中医养生

清明养生应“顺时而为”。《黄帝内经》中有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清明节气里的养生应顺从自然,抒发阳气,创造活力,符合清明之意。打好一年健康的根基,尤其应注意保养阳气。清明时节的阳气壮大对于有慢性疾病的人,有很大的帮助,此时调理有平时事半功倍的效果。


01

防寒保暖,以防风邪

清明时节以风为主,中医讲导致人体生病的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风为六淫之首”,这时应该遵循“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穿衣要“下厚上薄”,下身要保暖,以助养阳气。

02

作息提前,运动升阳

中医认为“动则升阳,静则养阴”。清明节气标志着白天延长,夜晚缩短,阳光明媚,春气发生的季节。因此要注意起居,宜早睡早起,以迎阳气,走出室外,增加户外活动。可以打太极,散步,慢跑等等,但不宜剧烈活动,不宜出汗过多,及时补充水分。

03

清明养阳重在养肝

在五行中,肝属木,与春相对应,主升发,在立春萌发生长,到清明时达到最旺,如果肝气过旺就会损伤脾胃,出现脾胃虚弱的病证,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胁肋疼痛,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所以清明养肝应重在平肝气,养肝阴,去风热,排肝毒。在饮食上宜少酸多甘。


04

祛除湿气,预防邪病

清明时节雨纷纷,如果身体被水湿之邪气侵犯就会阻挡阳气的生发,轻者精神疲倦,食欲不佳,重者发热恶寒,四肢发冷等症状。这是阳气被湿邪阻碍不能升发到体外所致。所以清明祛湿、化湿、防湿、除湿,是预防疾病的关键要素。推荐食物:薏米红豆,生姜、桂圆、红枣。

05

清明少吃“发物”

中医认为,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因此,在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辛,少吃发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节气   黄帝内经   鼠曲草   清明   发物   中医   肝气   阳气   脾胃   时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