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与养生

食疗

食疗与养生


食物可以治病,但如应用不当也可以致病或加重疾病,因此,在食疗过程中要掌握饮食宜忌。饮食宜忌有以下几点:

(1)、忌生冷

对属于寒症、虚症、脾胃虚寒或体质虚寒者、阳虚者及平时易感风寒者均忌生冷。如瓜果、生梨、香蕉、鲜藕、桃子、荸荠、冷拌菜等

如:头晕眼花,语声低微,心悸气短,四肢无力,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等。

(2)忌煎炸

属于热症食滞、湿热蕴积、黄疸、痰湿者忌用。如感染性疾病、肺炎高热及胃十二直肠溃疡、高血压等病。

(3)忌油腻

对消化不良、高血脂、冠心病、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等疾病。如肥肉、动物内脏等。

(4)忌辛辣

对热性病均忌辛辣食物,如生姜、葱、大蒜、花椒、桂皮、酒、辣椒。

(5)忌发物

某些病要忌发物,如各种急症、疖痈等感染性疾病、急腹症、肝炎、手术后等。发物包括海鲜,如黄鱼、虾、蟹、猪头肉、公鸡、芋梗、竹笋、芥菜、狗肉、鸡头等。

食物宜忌表

分 类

食 物 举 类

忌 食 的 病 症

温热类

牛、羊、犬等兽类;大枣、板栗、姜、桂皮、红糖、烟酒。

热症、燥症、阴虚阳亢或火旺、实症,湿热、痰热明显者等

生冷类

瓜果、冷饮、冷食、凉拌及生拌菜类

寒症、脾胃虚寒或体质虚寒者、阳虚者及易感风寒者。

油腻类

肥肉、油炸菜肴、含脂肪多及用猪油做的食品等

热症、食滞、湿热蕴积、黄疸、痰湿甚者

荤腥类

禽、兽、鱼、肉、水产等荤食品

肥胖者、痰湿甚者、食滞、脾胃虚弱、新发疮疡者

发物类

鸡头、猪头肉、海鲜鱼肉椒、姜、葱、蒜、盐、酒等。

先天体质较差、易诱发变态反应者、新发疮疡肿毒证实证,热湿、实证毒盛者

调味类

椒、姜、葱、韭、蒜、辛辣或酸味调味品、如醋、糖、盐等

热证、燥证忌辛辣,新疾病外邪炽盛、忌调味品,消渴忌糖,肿忌水盐

烟茶酒类

各种卷烟、水烟、雪茄、旱烟、茶、咖啡及各种酒类

咳喘忌烟,热证、肝阳上亢、心火旺忌烟酒、脾胃虚弱忌茶酒,不眠、便秘忌补茶。

食物有四性与五味之分

四性

每一种植物都有属性和味、并依据属性、味,分别具有一定功能。

四性也可称为四气:有“寒 热 温 凉” 四气,“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治疗方法;此外还有介于寒与热、温与凉之间,即不寒也不热、不温也不凉的平性食物。

寒凉性食物常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多用于阳亢热盛证。

温热性食物常具有温阳救逆、散寒等功效,多用于阴证寒证。

平性食物则介于寒凉与温热之间,具有健脾、开胃、益肾、补益身体之功。

五味

食物分为甘、辛、酸、苦、咸5种。五味各具不同医疗功能,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四季养生与食物的四味关系。

春发散宜食酸以收敛, 宜养肝

夏解缓宜食苦以坚硬, 宜养心

秋收敛吃辛以发散, 宜养肺

冬坚实吃咸和软。 宜养肾

辛味多有发散和行气活血的作用,故能解表、止痛、化瘀。过食则耗气。

甘味多有缓和补养作用,故能养阴和中,过食则雍塞气机而腠理不通。

酸味收敛固涩,固能治久泻、脱肛及遗精,多食则筋挛。

苦味有燥湿、泻火通便、健脾作用。

咸味有软坚润下的作用,故能散结、治痰、通便作用。

五味所属五脏

甘所属脾,五行中属土 酸所属肝,五行中属木 咸鱼所属肾,五行中属水 苦所属心 ,五行中属火, 辛所属肺,五行中属金

食物的作用:有清补、温补、平补、清热、解毒、利水等作用。

食 补 类 型

食 物 名 称

平补以甘平为主,或稍偏温,或稍凉,可常食

大米、小米、儒米、红薯、山药、土豆、黄豆、毛豆等。莲子、花生、花菜、白菜、鸡蛋、鲤鱼、鲳鱼、白鱼、海虾

清补以甘凉为主常食能消炎

甲鱼、乌龟、鸭、海蜇、螃蟹、百合、银耳、茭白、冬瓜、苦瓜、竹笋、西瓜、芹菜、茄子、

温补以甘温为主常食能生火,散寒温散

鹅、麻雀、牛、羊、狗、马、牛奶、鸡血、海参、龙眼干、红枣、红糖、鲫鱼、

药膳应用原则

药膳遵循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原则

阴虚病者常见干咳、咯血、虚热、口渴、干呕、舌红少津、两目干涩、眩晕、潮热、盗汗、腰酸膝软等,应补西洋参,冰糖、糯米、百合、梨、蜂蜜。

阳虚病者常见神倦、胃寒、肢冷、腰酸膝冷、阳痿、尿频、遗尿,可用牛肉、羊肉、蘑菇、桂圆。

气虚病人常见少气乏力、语声低微、食欲缺乏、自汗等,可补冬草夏草、黄芪、党参、猪肺、鸭肉。

血虚病人常见面色萎黄、唇甲苍白、眩晕、心悸、失眠健忘等。可食用枸杞、大枣、当归、阿胶、龙眼肉、鹅血。

这篇食疗与养生的文章本人分两期发出去,但愿能帮助到大家,谢谢亲们点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食疗   寒症   热症   发物   生冷   脾胃   湿热   辛辣   食物   作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