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第六单元  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明朝“朝贡贸易”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及清初民间贸易的特征,理解明清两朝从开放到海禁、闭关走向的实质。
2. 观察图像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异同;阅读文献和课文理解分析实例特征;搜集资料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探究成果。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文献,结合课文内容,学会分析“朝贡贸易”实质的方法。
2. 通过观察《晚明中国海外贸易路线图》,学会比较各类“丝绸之路”特征的方法。
3. 通过阅读文献,学会分析明清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根源及其影响的方法。
4. 通过搜集资料,组织讨论明清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的概况和影响,学会引用说明论证、质疑辩驳、补充完善等方式,开展与他人交流学习与探究成果的方法,来评价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闭关自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对外开放交流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反之,闭关锁国只能导致闭塞与落后,在资本主义大潮到来之时,进一步拉开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二、重点难点
重点:朝贡贸易、民间海外贸易、从海禁到闭关
难点:从海禁到闭关的原因及其影响。

三、教学过程
思考:明清以前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是如何演变发展的?略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一、朝贡贸易
1、明初海禁政策
明朝初年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防止反明势力和防倭寇),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规定“寸板不许下海”(《明史》卷205,《朱纨传》)。1374年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录》卷139)。自此,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1390年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1394年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1397年再次发布命令,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大明律》)。明政府对参与买卖外国商品的居民也不放过,“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2、朝贡贸易
明朝海禁后,朝贡贸易成为海外贸易唯一合法途径。朝贡贸易是指海外诸国与明政府间进行的以朝贡为名的有限制的贸易。

材料一、“有贡,即有赐……计其贡物,时值甚廉,给之太厚……所贡之物不过数百金之值,而供亿浩繁,何啻数十倍”。
材料二、“今夷人慕义而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材料三、“十年一贡……贡毋过三船,人毋过三百,刀枪毋过三千”。
请结合以上三个材料,归纳朝贡贸易的特点。

薄来厚往;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有限制的贸易。

插图《朝贡的长颈鹿》

(明朝)中国的海上事业,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此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3、海禁的结果
(1)驻军防守导致军费负担沉重,消耗了政府的财力,国家财政大受影响。
(2)阻碍了正常的贸易往来,最终在东南沿海形成了规模不等的武装走私集团,酿成“倭患”。
明朝后期很多官员认识到“官事不开,私事不止”,于是纷纷上书,请求朝廷开放民间贸易。

二、民间海外贸易
1、明朝后期逐步开放海禁

插图《月港》

明朝后期一方面倭寇问题解决,另一方面受舆论影响。政府允许民间船只经福建漳州月港出洋从事海外贸易,并允许外商经广州、宁波两地市舶司输入商品。月港开放后,成为进出口商品的主要集散地。由此出航的船只向东到日本,向西到欧洲。输出的商品主要是生丝、丝织品、瓷器和蔗糖,进口的多为香料之类的奢侈品。当时的月港呈现“万商云集,中外驰声”,“四方异客,皆集月港”,“嬉游歌舞,日以继夜”繁华景象。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对于东南地区商品性农业与手工业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2、葡萄牙人选择澳门作为贸易中转的据点
插图《澳门圣保罗大教堂(大三巴)》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船纷纷来到东方。葡萄牙人作为新航路的开拓者,选择澳门作为贸易中转的据点。他们大量贩运以中国生丝和丝织品为主的中国商品。此后澳门发展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枢纽,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数条国际贸易航线。

插图《晚明中国海外贸易路线图》
第一条:由澳门经、马来西亚马六甲、印度果阿,至葡萄牙里斯本。
第二条:由澳门至日本长崎
第三条:由澳门经菲律宾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
第四条:由澳门至东南亚
这样以澳门为中心的转口贸易,将中国市场纳入世界性贸易网络之中。

3、西班牙选择菲律宾的马尼拉作为中转站
插图《马尼拉》

西班牙人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作为中转站,开辟了一条东向的新航路。往返于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商船,将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输往美洲。

这样海上丝绸之路延伸为太平洋丝绸之路。

请大家思考:太平洋丝绸之路与中国陆上丝绸之路和过去的海上丝绸之路有什么区别?

太平洋丝绸之路与中国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虽说都是以转载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名,但实质是不同的。以往中国的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一是以中国大陆为起点,向西运到印度洋或地中海周边地区,二是担任转运的都是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三是以中国官方市舶使或民间的商贩与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做生意。太平洋丝绸之路,一是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为中转站,开辟了一条东向美洲的新航路,二是担任转运的是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殖民国家,三是中国的官方完全退出此行横渡太平洋的远程贸易。

4、影响:
(1)欧洲与中国贸易出现逆差,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并变成了太平洋环球贸易路线。

(3)外国商人对欧美贸易航线的垄断,使中国的海外贸易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三、从海禁到闭关
1、清初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为了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颁布“迁海令”,规定山东以南沿海居民,分别内迁30 50里,商船民船一律不准入海,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2、康熙中期重开海外贸易
由于局势趋于稳定,特别是台湾郑氏政权的归附,导致清政府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在今南京)设立海关,允许外商前来贸易。这一时期的海外贸易不仅活跃了经济,同时也为政府增加了税收。

3、乾隆时实施闭关政策,只开广州一地通商
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实施闭关政策(闭关政策含义:一方面是禁止中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规定外商只在广州一地进行有限制的通商。

插图《十三行》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   
         —梁廷楠《粤海关志》
材料二:“南夷之通商……贪而不亲,求而无厌,假令姑允通商海口,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中夏(中原内地)矣;假令姑允中夏,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朝市(京城)矣。”
                                         —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发展史》

思考: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

惧怕外国势力深入腹地,破坏统治秩序;自大保守的心态;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需求甚少。

4、闭关政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列强的侵略,但更重要的是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与世界长期隔绝,逐渐落在了世界潮流的后面,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小结:我拿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的一段话作为本课的结束语: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以解除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探索与争鸣
从明朝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真的处于“闭关自守” 状态吗? 试将这一阶段的海外贸易分成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两个方面,收集资料并加以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二历史   明朝   马尼拉   海禁   澳门   太平洋   兴亡   丝绸之路   强盛   明清   对外贸易   中国   单元   民间   海外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