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和陵墓

第2课 瑰丽的夏宫 颐和园

教案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宛自天成”的皇家园林颐和园的建筑过程主要景区构成功能分类颐和园的兴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颐和园是历史的见证。寻找一般园林运用“借景”“抑景”艺术方法的实例。讲述法提问法通过颐和园的兴衰,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含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和认同以及保护意识。政治活动区和居住区的主要景物仁寿殿、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德和园“前朝后寝”的景区布局体现了“国重于家”的理念;德和园是“京剧的摇篮”。讲述法提问法演示法游览区的迷人景色长廊、佛香阁、智慧海、昆明湖、十七孔桥、白色石舫、谐趣园、苏州街、四大部洲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颐和园的造园艺术及风格。史料研习法讲述法提问法演示法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教学重点 颐和园的修建历史;颐和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园林风格;认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 教学难点 颐和园在造园艺术上的突出成就。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颐和园作为一个大型皇家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艺术成就,它模拟大自然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和创造,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统一起来,使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延伸,形成赏心悦目丰富变换的“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特殊环境。颐和园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建造的世上首屈一指的皇家园林,它杰出的园林艺术价值和重要的科学文化历史价值,使它成为中外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1998年12月,她以“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的象征”的定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 教材引言小字主要讲述了从金至清颐和园景区开发的历史,说明此地方自古即是景致优美,环境宜人。据《朴通事谚解》中记述:当时这里的景色“真个是画也画不成,描也描不出,休夸天上瑶池,足比人间兜率”。引言中还包括本课的学习任务:教师需与学生一起探究的两个问题(颐和园在造园艺术上有哪些突出的成就?颐和园汇聚了哪几种不同的园林风格?),需要解决的三个概念(颐和园、万寿山和昆明湖)。 “‘宛自天成’的皇家园林”一目,主要讲述了颐和园园林的特点、历史地位、修建过程、主要构成和园林的功能。关于颐和园园林的特点及历史地位教材是这样分析的: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整座园林集中建筑精华,并将各种不同风格的园林和谐的组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颐和园园林总体布局继承了中国传统造园“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之艺术特色,三千余间亭、轩、馆、廊、榭、寺、台、楼、阁、庙、桥、舫等依循自然山水,因地制宜地分布在万寿山、昆明湖中,形成一座以湖光山色著称,又以金碧辉煌闻名的大型皇家园林,将中国古典园林的修造推向了高潮。 在清代,王公贵族竞相在清山绿水的北京西北郊兴建离宫别馆。在绵延二十余里的范围内形成了历史上罕见的皇家园林特区。当时号称三山五园,颐和园即是其中之一。 清朝颐和园的修建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工程开始。那时的清王朝,正值盛世时期,疆土广阔,政局稳定,国力强盛,是一个强大的东方帝国,有了大建园林的条件。乾隆凭借自己对中国园林的理解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以及国库大量存银,以“兴修水利和为母祝寿”为名,荟粹了全国能工巧匠,连续施工xx年,动用了全国年度收入七分之一的财力,内务府共销算工程用银4 482 851.953两,建成了这座规模巨大的皇家御园“清漪园”。清漪园的得名是因为这里的昆明湖湖面开阔,一池碧波映线着天光云影,清澈的水又泛着涟漪。如此耗资巨大、连续施工、一次完成的工程,在世界造园林史上也无先例。时光流转,颐和园的命运与中华帝国的命运一样受到摧残,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即1860年清漪园和圆明园一起,被侵入北京的英法联军焚毁。烈焰瞬息之间,烧毁了这座经营、建造了1xx年的名园。园内珍宝散失一空,仅有少数建筑立于西风残照中。清档上记载:273间长廊只剩下十一间半,龙神祠殿宇祭器具无存。“玉泉悲咽昆明塞,惟有铜犀守荆棘”,是当时国人悲愤控诉侵略者丑恶行径的写照。 咸丰死后,慈安和慈禧两宫皇太后发动“祺祥政变”,进行“垂帘听政”,中国开始了慈禧掌握朝政长达四十八年的历史。慈禧处心积虑修复清漪园,以作为她长期居住的离宫。然而当时的清王朝已民穷才尽,国库亏空,想要在几乎成为废墟的清漪园基址上重现辉煌,实非易事。后来,慈禧以筹建海军的名义筹资,重建清漪园。负责北洋水师的李鸿章答应每年从海军经费中拨出一半做为修清漪园之用。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漪园的重建工作开始,光绪皇帝将重建中的清漪园命名为“颐和园”。“颐和”一词,即是供慈禧“颐养天和”之意。工程由清代著名宫廷设计师“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 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遭失败,全国人民怨声载道,加之国库财源枯竭,慈禧不得不于光绪二十一年在裁撤海军衙门的同时,停止颐和园工程。光绪二十六年,颐和园又一次遭到英法日等八国联军的洗劫。光绪二十八年,慈禧再次斥巨资对颐和园进行大规模的修整,形成现在的规模。次此修整计工程27项,包括除畅观堂以外的殿宇,共用银431 914.477两。19xx年慈禧重新驻园后,打破咸丰朝以来皇帝、太后不见外国使节的成例,颐和园成为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媚外外交的场所。 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又经历了北洋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统治,园林荒芜,建筑残破,景象极为凄凉。1948年12月,她先于北京城获得了新生,颐和园从此开始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颐和园的主要构成为万寿山和昆明湖,面积比较大,约二百九十多公顷,特别是水的面积约占四分之三,故有“水上园林”之称,具有江南园林的风格。其中建筑物较多,气势雄伟,体现了皇家园林的风范。 颐和园秉承了皇家御园的规制,采用了“宫苑分置”的方式,将全园按功能不同划分为政治活动区、生活居住区(二者通称宫廷区)和风景游览区。东宫门内仁寿殿为中心的宫廷区,为帝后朝会大臣、处理政务的场所;以乐寿堂为主体,包括玉澜堂、宜芸馆和德和园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和光绪皇后的寝宫以及供慈禧看戏和娱乐的地方。以万寿山上佛香阁为中心的游览风景区,是颐和园的精华所在。 “政治活动区和居住区的主要景物”一目,重点讲述园中的主要建筑物景观,如政治活动区的仁寿殿,生活区的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和德和园等。圆明园的布局与故宫的一样,即“前朝后寝”,体现国重于家的原则和“家国一体”的理念。内廷区直对颐和园的正门,建筑富丽辉煌,庄重威严,具有皇家园林的特征之一。主要建筑物又具有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一个的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它们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其中居住部分采用青砖灰瓦,亲切宜人。宫殿区则金碧辉煌,气宇轩昂。在整体布局上,宫殿区和内廷区相对规整严谨,与相隔咫尺的自然水景区形成反衬与对比,各取其妙,相映成趣。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大门上方悬挂“颐和园”匾,为光绪帝题。东宫门内是仁寿门,两侧朝房,旧称南北九卿房,是军机阁部办公的地方。仁寿门内即是政治活动区的中心建筑 仁寿殿。 仁寿殿是慈禧和光绪皇帝临朝听政的大殿,该殿最早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名“勤政殿”。当时乾隆规定:所有御园中,凡是当朝听政的大殿都叫“勤政殿”,意思是游园时不要忘了亲理政务。咸丰十年,仁寿殿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改名为“仁寿殿”。这个名字来源于孔子《论语》中“仁者寿”的语句,意思是施仁政的人可以长寿。19xx年再次修复后,慈禧和光绪经常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仁寿殿的门、窗、柱一律用红色,烘托起皇家威严的气氛。殿中摆放宝座,为皇权象征,殿内运用古代常用的造园手法,在院内栽植常青树木,点缀以山石,同园林的整体环境相协调。 生活区的主要景物有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和德和园。正如教材所说:玉澜堂为光绪皇帝的寝宫,其实也是光绪皇帝的囚禁之所。玉澜堂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玉澜堂的堂名,出自晋代诗人陆机“玉泉涌微澜”的诗句,与这里的地形极为贴切。堂内陈设具有宫廷特点,堂内中央地平床上是一套宝座御案,用紫檀木和沉香木镶嵌、拼贴、雕造而成,高雅端庄,制作精美,在颐和园家具中首屈一指。玉澜堂珍贵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和戊戌变法有关。 宜芸馆是光绪的皇后隆裕居住的地方,始建于乾隆,光绪时重建。“宜芸”意思是说宜于藏书和读书的地方。在乾隆时期是皇帝的藏书之地。原有通道与玉澜堂相通,戊戌变法失败后,通道被堵死。宜芸馆院内两侧廊壁上,镶嵌有乾隆御临各家石刻十块。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要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在其建成后,慈禧大部分时间住在这里,乐寿堂是她的安歇之地。乐寿堂以它特有的位置和景致,成为园内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 乐寿堂殿内及庭院的布置,突出了富贵长寿的主题。寿堂内按宫廷原状陈列,中间为起居室,西套间为寝室,东套间为更衣室。起居室内,中间设紫檀雕造御案宝座,宝座后列一堂十五折玻璃镜屏风,将室内映照得宽敞亮堂。乐寿堂内还悬挂有华丽的五彩玻璃吊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电灯。庭园内四季花木和陈设大多有象征寓意,堂阶前阶沿两侧对称排列铜铸梅花鹿仙鹤和大瓶,取“六和太平”的谐音,庭前安排了对称的花台。栽植玉兰海棠牡丹等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至今玉兰仍很茂盛。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庭中一块长8米,宽2米,高4米巨石,横卧在一个雕有海浪波纹的青石座上。巨石形状很像灵芝且色青而润,取名“青芝岫”,寓意“寿比南山”。后人称此石为“败家石”。这些具有宫廷特点的内外陈设,处处表现出封建礼制的森严,象征着“天子至尊”、“皇家富贵”的意识。 德和园是光绪和慈禧太后看戏的场所。原本是在清漪园怡春堂基址上修建的,工程自1891年至1895年,历时四年,耗用了71万两白银才建成。该院有三进院落。占地3 000平方米,主要有由扮戏楼、大戏台和慈禧看戏的颐乐殿三部分组成。大戏楼共三层,高21米,宽17米,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戏楼。这座大戏楼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在我国戏曲史上举足轻重,代表我国近代戏曲艺术水平的京剧,就是在这个舞台上发展成熟和定型的。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后,慈禧经常让社会上的名演员进宫表演,并给予各种支持,使京剧这门艺术得以发展和完善,所以这里有“京剧摇篮”之称。那些乘前启后、开创流派、最负盛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如谭鑫培、杨小楼、陈德霖等,都曾在这里登台献艺,留下许多历史记载和传说。 “游览区的迷人景色”一目,教材依照景观的特征,主要分成三部分来讲述:万寿山前山景色、昆明湖风光、后山后湖景观。 万寿山前山是建筑密度最大的区域,其建筑,是整个万寿山建筑的精华。万寿山前山景色的特征可概括为:建筑群华丽宏伟,体现了皇家威严和“君权神授”的统治思想。整个景区由两条垂直的轴线统领,主体建筑布局严格对称,庞大的建筑气势集合了园林功能、宗教功能和宫廷功能。除主体建筑外,还在前山东西部点缀其它亭、堂、轩、阁等建筑小品,扩大了园林空间,增添了古朴、典雅的色彩。 万寿山前山的主要建筑有东西轴线千步廊,中轴线上有排云门、排云殿、德慧殿、佛香阁、智慧海等,还有其他点缀的精品建筑,如转轮藏、介寿堂、宝云阁、五方阁、清华轩、意迟云在、千峰彩翠、景福阁、益寿堂、清宴舫、画中游等。 颐和园里有回廊、曲廊、游廊、水廊、花廊、爬山廊等,集中了中国园林中所有廊的形式。其中,万寿山下的彩绘长廊尤其是一条以“廊”驰名中外的建筑,它的长度和丰富的彩化画在1990年被收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在全园的建筑布局中,长廊具有重要作用,它巧妙地建在山水之间,使湖山之间有了一个巧妙过渡,同时,又像一条五彩缤纷的带子,把前山一些分散建筑连在一起,构成一个排列有序的建筑整体,起到东西轴线的作用,另外也是一条引导游览的路线。廊的设计上,作出了曲直转折的变化,同时在长廊沿线上穿插了象征春夏秋冬的“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和两座水榭。长廊共绘有大小不同的苏式彩画1.4万幅。其中人物画面大多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封神演义》《聊斋》等,其中的许多风景画仿自江南山水,是画师们根据乾隆意图绘制的,他们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条长长的画廊上。1860年,长廊被英法联军焚毁,仅剩下十一间半,1886年,慈禧太后修颐和园重建了长廊。并派人往江南临摹山水,补画了廊间彩画。现存彩画是解放后维修长廊时按原样重新绘制的。 以佛香阁为中心的中央建筑群,倚山临湖,是前山景区最主要的观赏对象,它的设计与布局对园林规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整个建筑群的构思与布局体现了“仙山琼阁”的神仙意境和“君权神授”的统治思想。中轴建筑群的前身是清漪园时期的乾隆皇帝为给母亲助手修建的大型佛寺“大报恩延寿寺”,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修建颐和园时想把这里作为她的寝宫。但是,殿宇还未建成,她就得了一场大病,慈禧认为是冲犯神佛的不祥之兆,于是把寝宫改在了乐寿堂。 排云殿是慈禧接受朝贺的地方。佛香阁和智慧海都是佛教场所。内部供奉着各种各样的神像,寄托着封建帝后乞求佛陀庇护的愿望。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建筑,在园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且我国造园家们津津乐道的造园手法 借景,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运用和体现。 颐和园是以湖光山色著称的大型山水园林,昆明湖的水,构成了园林的精华部分。昆明湖的名称,起于乾隆皇帝仿效汉武帝为讨伐昆明国而在长安开凿的昆明池。乾隆帝曾在昆明湖中操演水操(乾隆所谓训练水师,不过是借题发挥,昆明湖的主要用途是游赏和观景)。它是颐和园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地约220公顷,为全园面积的3/4(约占全园3/4的水域是在天然湖泊的基础上经过自然变迁和历代整治最后于清乾隆朝开挖定型的,距今已有35xx年的历史,比北京城3041年的历史还要长)昆明湖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座人工水库。 教材首先介绍了昆明湖景观的特色,即典型的杭州西湖风格,然后按昆明湖方位介绍主要景观。乾隆皇帝建造清漪园时,仿照杭州西湖苏堤在昆明湖中构筑了一条西堤,沿岸广植桃、柳。西堤上架有6桥,由南而北依次为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和界湖桥。这些座桥形式各异,最著名的是玉带桥,它是西堤六桥中唯一的一座拱桥,因形似玉带而得名。西堤的西部水域又有一道短堤,把昆明湖分成三个主要水域,每一水域点缀着一座岛屿,即南湖岛、团城岛和藻鉴堂岛,用以象征海上三座神仙居住的小岛:蓬莱、方丈、瀛州。这就是皇家园囿的惯用的“一池三山”象征手法的造园布局。昆明湖中完整的三岛布局是中国传统的“一池三山”模式所表现的最后一处,也是仅存的一处。大大小小的岛屿和建筑或远或近浮现于碧波荡漾的昆明湖中,构成了封建帝王刻意追求的神仙之境。 桥,水上之梁,颐和园中共有30多座桥,最大的是十七孔桥,它连接着东堤和南湖岛。十七孔桥应造园布局和景观之需而产生,放眼望去,它恰如长虹卧波,气势雄壮,在全国古典园林中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是我国现存同类中建筑中最大的一座。无论从哪一头看过去,总是看到正中的一个孔,这个孔正好是第9个。因为帝王最喜欢、最吉利的阳极奇数,所以此桥用17孔。 东堤的主要景观有其北端的文昌阁,得名于文运昌盛,“文昌”即文昌帝君,为道教神名。在清漪园的造园设计中,在万寿山西麓宿云檐供奉关帝,在这里供奉为文昌帝君有文武辅政之寓意。与文昌阁相邻的有知春亭,卧在清白石雕造的海浪纹基座上有一只栩栩如生的大铜牛,有镇服水患之意。关于铜牛,民间有许多传说。在昆明湖的西北,又一著名建筑白色石舫,始建于1755年,乾隆建造石舫除了观赏昆明湖景色外,还用它来象征清王朝如磐石般坚固。1860年被毁。现在的石舫是1894年重建的,慈禧将它改名为“清晏舫”(寓“河清海晏”,天下太平之意),是慈禧太后观景和饮宴的地方,舱楼改成洋式,是园中唯一有西洋风格的建筑。石舫长36米,就形式和长度而言,在同类建筑中,可说是独一无二的。 在清漪园时代,后山的建筑规模同前山一样,雄伟壮丽,但经过1860年、19xx年帝国主义侵略军两次大破坏,大多仅剩下残垣断壁和荒台废基。其中现存或修复的主要建筑景观有:四大部洲、苏州街、谐趣园等。 万寿山后山中部是象征佛国世界的四大部洲。四大部洲因山顺势,就地起阁,全部建筑按照佛教宇宙观设计的,完整地体现了佛国的形象。它是一座藏式的寺庙群,是清朝政府推崇佛教,中央政权和一些信仰佛教的少数民族加强联系的产物。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战火,今天所见庞大的寺庙群是1984年按原样恢复的。 四大部洲指的是:北俱卢洲,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贺洲,它们形状多不相同,依次为方形、三角形、半月形、圆月形。据说这四种不同形状,又对应着佛教世界四种元素:地(方形)、火(三角形)、风(半月形)、水(圆形)。另外还有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的八小部洲。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间有两个凹凸不同的台殿,一个代表月台,一个代表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在阁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 苏州街地处颐和园后湖中心,在乾隆年间称买卖街,1860年被焚,1990年在原址上复建。它是建国以来,第一个在被帝国主义焚毁的遗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完整景区。这是一条专供清朝帝后妃嫔们逛市的商业街。苏州街全长三百余米,设有六十多处铺面,一水两街,沿岸作市。将中国西部西藏式样的寺庙同江南水乡的临水街市浓缩在一个风景区里,高原风貌和水乡情趣相融,安排在一条中轴线上,堪称匠心独运,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中国园林中造园手法往往是大园包小园,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就是其中之一。谐趣园是乾隆于1751年下江南时,看中了江苏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遂在这座皇家园林中仿其意而建造的。原名惠山园,乾隆分外喜爱此园,曾为其做诗15次,达151首。18xx年嘉庆皇帝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之意改名为谐趣园。现在的谐趣园是光绪时重建的。园内的建筑和百间游廊全部环池临水展开,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灵秀之气。从清漪园的总体规划来看,这个小园林既是前山前湖景区的向东北方向延伸,又是后山后湖景区的结束。这种园中之园的设计布局增加了园林的变化,丰富了园林的内容。 在园林布局中,颐和园运用较多的艺术手法是对比。这种手法在前山和后山的景观塑造上巧妙地显示出来,与前山的华丽、前湖的辽阔相比,后山后湖景区的特点可概括为:建筑较少,山路曲折,绿荫幽闭,优雅恬静,以山地景观为主,兼及小型水景,主要建筑有苏州街、谐趣园等,布局紧凑,各有妙趣;与后湖以幽深见长,两山夹一水的浓阴景致,展露了令人神往的江南风情。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的导入,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如: ①通过适当补充和赞美颐和园风光的诗词或评语,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对颐和园的景色和价值有一个初步了解。 ②展示颐和园游览路线图,可以导游的身份来开始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如身临其境。 ③可以利用本课导言,引导学生阅读,后提出疑问即:从金至清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选择此地建宫建园?乾隆时为什么称清漪园,慈禧太后后来为什么改为颐和园?从引领探讨这些问题入手,展开课程的讲解。 ④教师可以首先解释一些重要概念的方式来导入,例如可以首先介绍有关园林的造园艺术及风格知识,让同学们在学习颐和园的过程中注意概括和总结,为解决重难点做好铺垫。 “‘宛自天成’的皇家园林”一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颐和园的历史地位和特点、修建过程、主要构成、功能分类、典型的运用了借景的造园手法。旨在让学生对颐和园有个整体认识的同时,深刻了解到颐和园“虽有人作、宛自天成”、“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艺术特色,并且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它的兴废发展史、又是近代历史的缩影。处理本目时,建议教师: ①可采用问题式教学,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设问如下:乾隆为什么修建清漪园?慈禧太后为什么能两次重修?阅读完本目后请你给颐和园设计一个身份证。 ②在讲述颐和园修建过程时可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近代史有关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牢记历史教训,落后带来挨打,以此发奋图强。 “政治活动区和居住区的主要景物”一目,学生需要掌握有关的主要建筑景观:仁寿殿、东宫门、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和德和园。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封建帝王勤政与否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重要因素;宫廷区的建筑体现出皇家园林的雄伟气魄和中国封建时代皇权至尊、君临一切的气派。深刻了解到颐和园既显示了清王朝的兴盛,同时繁华景致之下的颐和园又掩盖不住大清王朝的风雨飘摇。清王朝由盛转衰,颐和园可说是历史的见证人。讲解本目时建议教师: ①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增加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好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并补充一些有关趣味性的知识。讲解要有取舍,不能面面俱到。 ②晚清史上许多重大事件或发生在颐和园,或决策于颐和园。教师应注意与初中学过的有关知识相联系,例如光绪曾在仁寿殿召见倡导戊戌变法人士康有为。1898年,戊戌变法时,光绪帝在仁寿殿曾召见康有为,“历时九刻之久”,历来召见大臣从未有过如此长的时间,他任命康有为为总理各国事物衙门章京上行走。稍后,在变法危机关头,光绪帝又在玉澜堂寝宫曾召见袁世凯,想借助袁世凯的力量,挽救岌岌可危的“变法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和北海的古柯庭,逢慈禧驻园期间将光绪帝带来囚禁在此,慈禧为了断绝光绪皇帝与外界的联系,命人在正堂后墙及两厢均砌起砖墙,将玉澜堂的原有的通道用堵死(现东西配殿内高至屋顶的砖墙尚存),出入只能走南门,由太监把守。19xx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慈禧采取先利用后镇压的手段在颐和园炮制出镇压“拳匪”的十多道谕旨。 ③京剧是国粹,颐和园对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利用学思之窗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和启发。 “游览区的迷人景色”一目,主要让学生掌握三个景区,即万寿山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的主要建筑景观及其特征,旨在让学生认识到: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和皇家建设的重点项目,借助造景来表现天人感应、皇权至尊、纲常轮纪等的象征寓意,比一般园林在范围上更广泛,在形式上更多样。建置有大量的佛教寺观,寓意封建统治者试图以弘扬佛法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即团结和笼络蒙藏上层人士,确保边疆防务和多民族国家统一。颐和园在造园艺术上将中国古代封建秩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渗透于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国皇家园林特有的精神追求。通过学习本目,使学生还认识到颐和园中的许多景致,是江南园林的主题在北方园林中的再现,也可以说是江南名园在皇家御苑内的变体。讲解本目时建议教师: ①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的教学图片并适当补充史料,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史料的能力。 ②注意与重难点的结合与突破,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将宫殿建筑的严谨宏伟、宗教庙宇的庄严肃穆、北方民居的方整密合、南方宅园的小巧玲珑包容在一个大环境之中,形成了园林建筑造型丰富,色彩浓重辉煌的艺术风格。这座园林珍贵之处还在于它是最后一处以传统的建筑结构、传统的建筑材料、传统的建筑设计、施工程序与传统的施工匠作组织的所完成的最后一座堪称里程碑的宏伟巨作,是中国现代建筑兴起前建筑史发展主流的一个总结。 ③可以从景区、主要景观、特征三个方面列表对比形式来讲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此表,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总结:讲完本节课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颐和园所具有的几个第一。然后讲述颐和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从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来看,更加突出了它的历史功能和文化功能,它将代表着中国皇家园林最高的造园艺术成就,代表中国传统工艺与技术的创造水平,是服务于当今时代的博物馆式的皇家园林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因而更具品牌特性。如果时间许可的话,可补充讲述它具有的文化价值。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散文诗: 啊!颐和园的景致十分灿烂, 建筑师可以到这儿研究建筑工程, 庭院艺术在这儿找到百科大全。 可以说在这园子的建造完全是为了消遣, 你看它早就是供应北京城的大水库, 也灌溉京西郊区一大片稻田。 哪一处都贯穿着人民的智慧与血汗, 也苦费了科学钻研! 这也许是叶赫那拉氏一生所干的唯一好事。 她并没有意料到她从覆灭的海军中, 下一座宏伟而美丽的大花园。  陈毅《颐和园划船》 [教师提问]读完这首诗,请你概括出颐和园具备哪些历史价值? [学生回答]建筑师可以到这儿研究建筑工程,说明颐和园是建筑史上的宏伟巨作;园林艺术上百科大全;有利于水利灌溉,是个人工水库。 [教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颐和园,去证实陈毅和这位同学所总结的是否正确。 案例二 “宛自天成”的皇家园林一目讲述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二自然段,然后给颐和园设计一个身份证。 [学生] 姓名:颐和园 原名:清漪园 别名:夏宫 年龄:约250岁 住址:北京西郊 身体大小:约290多公顷 特征: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博物馆。 荣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 世界文化遗产(1998年) 案例三 讲解昆明湖景观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资料,请同学们阅读: 岁已巳,考通惠河之源而勒碑于麦庄桥。《元史》所载引白浮瓮山云者,时皆湮没不可详。夫河渠,国家之大事也,浮漕利涉灌田,使涨有受而旱无虞,其在导泄有方,而潴蓄不匮乎!是不宜听其淤泛滥而不治,因命就瓮山前芟苇茭之丛考,浚泥沙之溢塞,西湖之水都为一区经始之时,用事者咸以为新湖之廓与深两倍于旧,踟躇虑水之不足。及湖成而水通,则汪洋漭沆较旧倍盛,于是又虑夏秋汛涨或有束虞。甚哉,集事之难。可与乐成者,以因循为得计,而古人良法美意利足及民,而中止不究者皆是也。今之为牖、为坝、为涵洞,非所以待汛涨乎?非所以济沟塍乎?昔之城河水不盈尺,今则三尺矣;昔之海甸无水男,今则水田日辟矣。顾矣不以此矜其能,而滋以惧,盖天下事必得一人积思劳虑,亲细务有弗辞,致众议有弗恤而为之。以侥幸有成焉,则其所得者必少,而所失者亦多矣。此予所得慨夫集事之难也。湖既成日,赐名万寿山昆明湖。乾隆十有六年岁次,御制并书。  乾隆《万寿山昆明湖记》 [教师]这段材料不难读懂,请同学们阅读后回答:乾隆自述扩建昆明湖的主要目的和后果是什么? [学生]主要目的是为了兴修水利,其后果是昆明湖的深度和广度比原来增加了两倍,并和城里的护城河相通。护城河的水量充沛,利于漕运,也增加了西郊的灌溉面积,海淀水田也日渐扩大了。 [教师]扩建昆明湖还有其他原因吗? [学生]乾隆为母亲祝寿。 [教师]为了给他母亲祝寿,把这个近四千亩的水域修成了一个寿桃型湖泊,并于1751年将瓮山泊改名为昆明湖。 [教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欣赏昆明湖的景色(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景观图片),要求同学们注意总结昆明湖景观的特色。 [学生]昆明湖景观的特色具有杭州西湖风格,江南园林的特色,并且还有西洋风格的建筑。 [师]除了以上同学总结的这些特征,传统的造园手法借景在此得到成功的体现。游览昆明湖,处处皆能映西山入园,足证“借景”之妙。以下我们进行详细的讲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二历史   昆明湖   前山   仁寿   颐和园   光绪   皇家   乾隆   寿堂   园林   陵墓   明清   宫殿   单元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