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第18课 北宋中期的改革

教案

一、庆历新政

(北宋中期改革的背景)①宋初的各项改革,有效地消除了分裂割据和军人乱政的隐患,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②名实分离,叠床架屋的官僚体制,导致官员人数大增,人浮于事;③宋朝实行募兵制度,养兵百万,开支庞大。④“冗官”、“冗兵”以及对外的“岁币”,造成财政开支的“冗费”,最终形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庆历新政的直接原因)宋仁宗时,对西夏的战事不利,内地又屡屡发生饥民起事,内乱边患昭示了政治危机的逼近。一些关心国计民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官员呼吁剔除弊政,实施改革。

(序幕)不久,范仲淹任参知政事,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命范仲淹等就当时的危机提出解救方法。范仲淹呈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由此拉开了北宋中期改革的序幕。

庆历年间,宋仁宗采纳范仲淹等人的建议,颁布一系列诏令,史称“庆历新政”。新政包括改革吏治、发展经济和加强武备等多方面的内容。

(失败)①但这场以吏治整顿为中心的政治改革,尤其是对磨勘和恩荫制度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遭遇到激烈的反对。②随着宋夏议和和内乱的平息,③仁宗对因实施新政而引起的纷争产生厌烦

  范仲淹、富弼等力主改革的官员被排挤出朝廷,新政所推行的大部分措施也随之废除。

二、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

(原因)庆历新政失败之后,在冗官、冗兵、冗费的消耗下,北宋王朝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要求改革的呼声再一次高涨。

(开始)熙宁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负责变法,设立“制三司条例司”,作为指导变法的领导机构。次年,又提升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全面推行变法。

(内容)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新法: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将兵法,以及科举新法等。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号召,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改革偏重于理财,遭到的批评攻击也大多集中在理财措施上。

(结果)新法施行后,批评和反对的声音也持续不断。改革派和保守派就立法为国还是为民、新法推行后的效果、改革的幅度和力度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形成了新、旧两党,神宗的改革决心也在党争中逐渐动摇。变法陷入困境,王安石辞去相职。数年后,神宗去世,年幼的哲宗继位,太皇太后执掌朝政,起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官员,全面罢废新法。时值元祐年间,史称“元祐更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二历史   神宗   吏治   保守派   政事   内乱   新法   北宋   新政   繁荣   单元   官员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