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    )

   a.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b.加强中央集权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d.巩固皇权

2.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评价,正确的是   (    )

a.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加强中央的权力

  b.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

  c.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新防御力量

  d.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

3.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    )l

 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④是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的重要原因

 a.①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    )

  a.军机处的设置 b.八股取士的实施 c.厂卫机构的设立  d.严酷的文字狱

5.伴随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   (    )

①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矛盾③皇位世袭与外戚、宦官干政的矛盾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b.西汉初年分封王国,郡国并行

 c.元朝废除州县制,实行行省制     d.明朝废除行省,地方设三司

7.明初撤销中书省及丞相官制,皇帝秘书班子内阁的地位上升,主要反映了   (    )

 a.中央政府提高工作效率   b.文臣的地位开始提高

  c.君主专制统治大大加强  d.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8.明初管理地方政权的机构是(    )

 a.节度使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三司

9.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废除丞相                      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以地方设“三司”

10.“票拟”是(   )

a、大臣的奏章                  b、阁臣帮助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c、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d、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11.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封建统治日趋稳固              b、封建统治日趋衰弱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封建国家日趋巩固

12.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    )

a. 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  能接触国家的军政机要

c.始终是清朝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d.它的设立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13.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的两千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主要特征是:①皇帝“家天下”制度 ②中央集权制度  ③官僚制度 ④“多民族”与“大一统”                                                       (    )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14.内阁制正式确立是在(     )

  a.明太祖时期   b.明成祖时期   c.明宣宗时期   d.明宪宗时期

15.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根本上是(     )

 a、因为宰相胡惟庸“谋危社稷”         b、地方上设三司后,宰相职权扩大

  c、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d、宰相之职可以由六部替代

16.宋太祖和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上有相同之处(     )

 a、极大地削弱相权          b、分化中央和地方事权

 c、地方上高三司分权        d、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政务

17.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    )

 a、说明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权力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重视文人敷衍文雅      d、都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18.秦朝以来,直至清朝前期,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最突出特点是(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激烈  b、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相交替

  c、专制皇权的日益强化            d、专制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日益激化

19.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    )

a.统治阶级的要求                   b.法家思想的启示

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d.规定皇权的至高无上

20.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 (     )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政令统一的需要

21.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是因为它 (     )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d、提高了大臣的地位与权限

22.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办事效率          b、强化君主专制   

 c、让“群臣”监督皇帝    d、精简政府机构

23.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顺治年间)“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枢垣记略》

材料二: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赵翼《曝杂记》

(1)据材料一,说明顺治年间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它有何弊端?

答:特点: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较大,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满洲贵族(议政王大臣)权势大。

弊端:皇权受到限制,不利于稳定朝政;满洲贵族权势大,不利于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雍正设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军机处设立及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直接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公务。 

根本原因:加强专制皇权、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统治)的需要。

(3)军机处有何特点?

答: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利于皇帝控制;军机大臣人数较多(六、七人),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参与处理机要政务,能够协助皇帝控制政权;军机处设在离皇帝办公近处,便于皇上随时召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目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

(明太祖语)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唐太宗认为处理政务时“稳便”的方法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又是什么?

答:唐太宗:丞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取消丞相,中央各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直接管理。

 (2)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有何不同?

答:唐太宗认为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废之,集权于皇帝一人。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两位帝王观点的认识。

答: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参政辅佐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度对立看待,从制度上取消相权,虽然保证了君主的绝对权威,但却使中央集权制度走向了衰落,助长了官场上的唯上是从和因循守旧之风。

三.问答题

1.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加强,反映出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轨迹。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请回答: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

核心: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本质:专制政治(或君主专制制度))

 (2)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怎样?

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发展趋势:相权逐步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

进步作用:在明清之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具有进步性,表现在:

①适应了农业社会发展的要求,(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救灾行动,)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与社会安定;

②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③有利于民族融合。

消极作用:明清时期 (封建社会后期)起,消极作作日益显著:

①助长了官场唯上是从、因循守旧之风和官僚作风

②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加重了人民负担;

③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化之风;

④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妨碍了科学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⑤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在明清时期,我国社会发展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

 (4)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各有何突出特点?

答: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分相权为三,互相牵制;宋太祖从兵权人手,削弱地方权力;明太祖废丞相,亲自掌管六部,君权极端加强。

 (5)概括指出上述特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

答:唐朝:形成了严密的中央集权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宋朝: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但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明朝: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全面走向腐朽。

 (6)上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趋势:由盛而衰。

2.简述秦、唐、明、清(鸦片战争前)四朝所设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据此概括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演变的特点和趋势。

参考答案:

中央行政机构:

秦:在中央设立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三公)和九卿。

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

明: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后形成内阁制。

清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保留明朝内阁制,后又设南书房及军机处。

特点和趋势:中央官僚机构日趋完善并形成严密的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君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3.试综述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是如何进行对各级行政机关的监察的。

参考答案:

秦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西汉初亦设御史大夫行监察权。

汉武帝时,将全国分为13个州,派刺史监察地方。

隋、唐时期设尚书、中书(隋时称“内史”)、门下三省,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监督。

唐朝还将全国分为若干个(10或15个)道,作为监察区。

北宋设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等三衙统领禁军,同时设立管理军务的枢密院。三衙、枢密院互相牵制、监督。

北宋还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院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互相监督。

北宋在地方派州通判到地方,与知州互相牵制、监督。

明初在地方设直属中央的按察司,掌管地方监察事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君主专制   军机处   专制主义   皇权   丞相   明清   封建   皇帝   中央   制度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