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程标准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和三司、元朝中书省、宣政院等有关中央政府的历史概念,以及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
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3.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立,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
4.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中朝与外朝的形成;(2)三省六部制;(3)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4)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是如何演变的;(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教学难点:(1)理解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和演变过程中呈现的基本规律;(2)认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所起的作用,分析其影响、总结统治者为加强专制皇权所采取的措施的共性。
教学、学法 讲解法、开放式教学法、讲读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语:上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政治文明,知道了‘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形成及其影响。那么,秦汉政治制度建设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是它为后世的封建王朝所继承,成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基石。具体地说,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主要从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和选官制度等方面继承了继承了秦汉政治制度。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从汉至元我国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与强化。
一、 皇帝制度
1、 形成: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1)皇帝制度形成的条件:
  ①时代趋势:长期以来中央集权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思想基础:法家思想的出现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
  ③客观条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为高度集中的皇权的确立创立了条件。
(2)皇帝制度发展的关键:历代最高统治者为巩固统治,满足私欲不断强化这一制度。
2、表现: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进行制约。
   解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诏书四十字,小篆文体,文为“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说明秦始皇立号为皇帝,“法令出一”的天下独尊地位。
3、特点:(1)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教学资源:①独断性:a.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b.朱元璋“每断大事、决大疑,臣下唯面奏取旨”。(廖道南:《殿阁词林记》)
                       c.嘉庆:“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臣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扰国是。即朕亲政以来……令行惟行,大权从无旁落”。(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②随意性:“明代《大明律》完全是按朱元璋的意旨制订的;但是,朱元璋自己却根本不按《大明律》行事。在他统治期间,“无几时无变之法”,“或受朝赏而暮戮,或忽罪而忽赦”,完全以个人的好恶行事,士人无使适从”。(刘泽华等主编:《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
        (2)官僚体制的变化以维护君权、服务于皇帝位基本原则。
教学资源:法家申不害:“明君如身,臣如手;君若号,臣如响;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事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群书治要•大体篇》)即官僚们永远只是君主的工具,官僚机构只能是君主的办事机构。
4、评价:学生讨论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资料卡片:教科书第13页)中对君主专制的观点,教师总结:
(1)积极性: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特定时期,皇帝制度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反抗外来侵略等方面是起过进步作用的;
(2)消极性:造成了极端腐朽的封建专制,加强了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对人民的精神束缚,桎梏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对社会发展起着极大的反动作用。

二、中央集权制度
(一)丞相制度
1、演变的趋势:军权加强,相权减弱。
(1)原因:作为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性质: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之争。
2、演变的过程:
(1)汉代:
①汉初:继承秦制,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
②汉武帝:逐步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措施有:
a. 频繁更换丞相;
b. “中外朝”制度:阅读知识链接第13页“中朝”,分析其组成人员及其特点。
   a.“中朝”:(a)组成:由皇帝左右亲信近臣构成(破格提拔的身份低微的士人如霍光、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如卫青、霍去病);
             (b)职能:实际决策机关。
   b.“外朝”:(a)组成: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
             (b)职能: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
   c.作用:“中朝”与“外朝”相互制衡,加强了专制主义皇权对国家各方面的控制(改变相权)。
(2)隋唐:三省六部制
①职权和运行机制:
 
②集体丞相制:通过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反映的唐代宰相制度,切入唐代的宰相制度:在《黑衣社》的剧情里面,薇儿刚潜伏到狄仁杰身边时,狄仁杰说过他跟李元芳是“同品不同秩”。当时李元芳的官职是千牛卫大将军,正三品,所以当时狄仁杰也是是正三品。那为什么身为宰相的狄仁杰却只是一个三品官呢?
a.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供三省宰相合议军国大事;
b. 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
③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宰相又是政事堂集体议事,避免了个别宰相专权。(分散相权)
教学资源:“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钱穆:《国史概要》)
(3)宋代:二府和三司
机构 职权 长官 备注
二府 中书门下
(政事堂) 掌行政 正相:“同平章事” 
   副相:“参知政事” 范仲淹、王安石
 枢密院 掌军事 枢密使 《水浒传》:高俅
三 司 总理财政 三司使 
作用:不同于唐代从程序环节分工的分散相权,宋代按照处理政务范围的不同原则分割相权,既保证了提高行政效率,又制衡了相权。
3、调整相权的影响:
(1)加强了专制主义皇权,防止了宰相擅权;
(2)提高了行政效率;
(3)弥补了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二)地方机构
1、元朝以前地方机构:
(1)秦汉:郡——县(汉代后期:州——郡——县);
(2)唐代:道——州——县;
(3)宋代:路——州——县;
2、元朝的行省制度:
 
学生观察地图,教师提问:“如此广阔的地图,元朝是如何进行统治的?”引出“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创置。
(1)目的: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理;
(2)内容:①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②在十大行政区域外单列两个行政区划:直属中央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地区;③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中央派监察机构监督,通过官吏升迁和定期述职加以控制;④行省以下依次为路、府、州、县。
(3)意义: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②省制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三)监察体制
1、演变历程:
(1)秦代:结合分专题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三公”和“郡县制”内容讲解:①中央:御史大夫;②地方:(郡)监御史
(2)汉代:①中央: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②地方:汉武帝设“十三部州”。
a.原因:结合第9页“史学争鸣”分析:西汉郡级行政区增多,由48郡增至108郡,中央直接管理困难;
       b.概况: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政治。
(3)汉以后:
朝代 机构 职权 特点
唐 御史台 定期向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从历史发展趋势看,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
宋 提点刑狱司 专职监察刑狱 
元 御史台 负责复按人命重案,可以先斩后奏 
2、 影响:
(1)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局限性:实际效能有限,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

三、选官制度
1、演变:
 秦汉以前 西汉至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方式 血缘 举荐 考试
3、 具体: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威。
(2)“察举制”:
①概念: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②变化:a.形成:汉武帝时期。结合第15页知识链接“贤良”,分析汉代选拔官员的标准。
          b.发展: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③局限:学生阅读“举秀才,不知书;察孝行,父别居。寒清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却如鸡。”(《抱朴子外篇•卷二审举第十五》)并总结:封闭性,不利于政府选拔官员。
(3)“科举制”:
  ①概念:一种考试选官制度。
  ②影响:教师列举下列材料,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
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
——赵嘏:《唐摭言》
材料二:“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伏尔泰(第15页学习思考)
材料三:“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摭言》
材料四:“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十六
    a.积极性:a.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官吏来源,笼络了各阶层优秀之士,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
              b.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c.促成了普通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b.局限性: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进步。

四、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一)特点: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2、地方服从于中央,中央服从于皇帝;
3、中央对地方实行对层次、多渠道管理;
4、地方权力分散;
5、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二)弊端:
1、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
2、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课堂作业 1.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循共,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①阐明了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
②形成了中央机构间的监督制约机制
③实行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④皇权置于相权的制约之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 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b)
①行省制  ②州郡县制  ③郡县制  ④道州县制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

3.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b)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九品中正制  d.设置御史大夫

4.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衰

5.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两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c)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课堂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至元   君主专制   行省   政体   政事   科举   宰相   政治制度   皇帝   中央   制度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