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课标感悟】                                        
1、夏商时期的世袭制和基本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影响。2、西周的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3、西周的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4、通过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容、作用和影响方面的分析,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
【知识梳理】

1、西周的建立:       年,      伐    灭商,建立周朝。

2、内容:周王把王畿外的           分别授予                       。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同时,诸侯在            内,又对          实行再分封。         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    。           也要向上一级承担           义务。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               的森严等级                   
的秩序。
诸侯有为周天子          、          、         和         的义务。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            ,如            、          、           等。
3、影响:(1)积极方面:加强了        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                    ,加强了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了王权。
(2)消极方面:西周后期         势力日益强大,      衰弱,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重要原因;
4、影响:                                                        
                                                            。
                  
【思考与讨论】   
一、材料一:尧舜时期,洪水泛滥。尧命令夏族首领鲧治理洪水,鲧因治水无功被杀。舜又命鲧之子禹治水。禹在外xx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用疏导的方法治理了水害。因禹治水有功,舜将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传给他。这种传位给贤能人的制度被认为是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模式。
材料二:但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并分析指出两者的区别。
二、

1.材料三地图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

2.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周天子分封的对象有哪些?并结合地图予以说明。

4.根据材料简述分封制的内容,并指出维系周王与诸侯的纽带是什么?

5.概括西周王朝分封制的特点?

6.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综合分析西周王朝分封制的作用和局限性有哪些?

三、材料五: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宗法制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材料六:

1.请在材料五上用横线划出西周王朝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

2.简述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并分析其特点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怎样?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宗法制的作用如何?

综合归纳1.仔细阅读课文,夏、商、西周王朝为巩固奴隶制统治共采取了哪些制度与措施?

综合归纳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      )
a、部落联盟争夺首领位置的结果         b、生产力推动下的社会进步
c、专制代替民主的历史倒退             d、私有制代替公有制的倒退
2、西周的分封制规定,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的义务有(      )
① 镇守疆土     ② 随从作战     ③ 交纳贡赋     ④朝觐述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
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               b、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         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
4、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一直影响到(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清朝
5、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于受封的(      )
   a、周天子的亲属       b、功臣       c、先代的贵族       d、归附的部落首领
6、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种截然不同结果的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诸侯争权夺利    d、井田制的破坏
7、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对人民的压迫
8、分封建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      )
a、完全割裂      b、互为表里     c、前者决定后者       d、后者决定前者

(三)问答题:
1、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质疑与反思】 
学案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
1、(1)约公元前2070;(2)夏禹;(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父子相传;兄终及弟;
3、(1)相、卿士;政务;
(2)候、伯;向商王纳工;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公元前1046,周武王,纣;
2、广大土地和人民;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自己的封疆;卿大夫;卿大夫;士;卿大夫和士;作战等;
贵族统治阶级内部;“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独立性;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3、(1)周天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2)诸侯国;王权;
三、血缘关系的宗法制:
1、父系血缘关系;政治等级;国家统治;分封制;
2、天子;嫡长子;大宗;诸侯;小宗;大宗;(3)分封制;
3、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稳定和团结;
4、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加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b  2、c 3、c  4、d、5、b  6、a  7、b 8、b
二、材料解析题:
(1)分封制。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
  (2) 臣属关系。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3)周天子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由于一些诸侯国实力的强大,使得王室衰微。
三、问答题:    
内容: 它是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①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和小宗之分。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制度;
③与分封制紧密结合。
影响: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在以后的三千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成为君主承传的定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知识梳理】
一、 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统一的背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
(1)周室东迁: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________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________年,周平王东迁________,史称东周。
(2)春秋争霸: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的地区。________、_______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________和________,相互间进行战争。
(3)战国变法:战国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纷纷改称“________”。 一些诸侯国为了__________,开始对本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________来统一天下。
(4)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
2.秦朝统一:_________变法以后,秦国的实力日益强大,秦王_______在公元前_______年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_______。
二、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1)建立:从秦朝开始,“________”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凭据_______由皇帝控制、发给。(2)特征: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_________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______________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1)职能: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机构中,_______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_______执掌群臣奏章并负责监察百官,_____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______,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2)评价:①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②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三、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建立:(1)出现:_______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2)建立: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_______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__________,全国分为____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2.建立地方官僚机构:_____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______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_______或(_______)。,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和兵役等。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响:
 (1)秦朝通过______,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人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2)秦朝形成的____________,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探究一
阅读课本第九页第一段和历史纵横,哪些可以说明皇帝独尊成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这说明皇帝制度的本质是什么?

探究二
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请根据所学知识以结构(或图形)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出来。
 提示:理解秦朝专制主义集权的金字塔结构特点

探究三
1、阅读下列材料:
 丞相绾等言:“诸候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然。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旨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开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迁尉议是。
回答:1: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他采取“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
 
 
 
2、试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说明郡县制的特点
相同点:性质:
        目的:
不同点:
 分 封 制 郡 县 制
时   代 _______社 会 _______社 会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影   响  
划分标准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_______为基础 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_______划分
【综合归纳】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巩固练习】
1. 下列有关秦朝官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  b.三公九卿实际上名额分别是三和九
c.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任免            d.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2. 秦阳陵虎符(见课本p9),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铭文:“甲兵之符,右在       ,左在阳陵。”将帅发兵时必须左、右半符验合后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面的空缺部分应是
a.皇帝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
3.秦时,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对该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a.继承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b.削弱了皇权
c.随着秦朝的灭亡而取消   d.使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皇帝独揽大权
4.公元前2xx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5.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职责,他应当首先找  (    )
a.御史大夫      b.县令       c.丞相      d.郡守
体验高考
1、(08.上海单科20)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
2、(08.江苏单科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3 (07.广东单科)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答案
一 (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号曰‘皇帝’。 天子自称曰 ‘朕’  ” 。
(2)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的建议,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 
(3)“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三、1答案: 1:分封制的废或立问题。 2:李斯。措施:屈从发封制、实行郡县制。影响:秦废分封,高郡县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2:试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说明郡县制的特点
相同点: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不同点:
  分 封 制 郡 县 制
时   代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被分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封位世袭 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影   响 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划分标准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
四⑴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需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
 ⑵但也有明显的弊端: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统治,皇帝个人作用对政局影响大,容易产生腐败和专权,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腐败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积极意义日益减少,消极因素逐渐增大
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有功亦有过,功大于过
五 其“功”主要表现在:(1)结束长期分裂和混战局面,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推动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 (2)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基础); (3)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秦始皇的“过”主要表现在:(1)推行暴政,压迫人民,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埋下了秦亡的祸根;(2)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文化发展。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_、_____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________;汉武帝颁布“_______”, 规定诸侯王死后,______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__。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_______。
 (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_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2)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祸根。
 4.元朝:(1)措施:实行________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______的节制。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__________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的开端。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
(3)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_______,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________。
3.隋唐时期:(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
 (2)影响: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北宋: (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 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1)制度:主要实行________。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1)制度: ________。
(2)影响: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唐:(1)制度: ________。________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________,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2)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小组合作探究
1、阅读子目“中央集权的发展”,说出相关问题:
  (1)汉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到汉武帝时是怎样解决的?

  (2)北宋时期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带来了什么影响?

  (3)元朝又实行什么制度?具有什么作用?

比较提升
  分别参阅教材p5《西周分封示意图》、p8《秦朝疆域图》、p13《元朝行省图》,在对比的基础上分析这三种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不同点。

2、  阅读子目“君主专制的演进”,说出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过程

3、阅读子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说出相关问题
(1) 阅读教材归纳从汉至宋元时期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人才选拔制度?其选拔人才的标准或依据分别是什么?

  (2)应该怎样认识科举制度?
递进探究
根据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巩固练习
1.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   )
a. 交唐太宗裁定    b. 交门下省审议 c. 交枢密院出兵   d. 交尚书省执行
2、元朝时期,由中央直辖的省份是
    ①河北    ②河南    ③山西    ④山东
   a.①②④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4、 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障皇权
b.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相权确立了对皇权的强势地位
6、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
  a设立六部    b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
  c分化相权    d.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
7.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的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皇帝直接任命
8.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9.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a                 b                   c                  d
10、阅读材料:
  材料一:汉初诸侯,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赵翼《22史札记》
  材料二: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     ——《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三: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前2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殒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不取于列侯之外。       ——(同上)
 材料四: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预闻政事。
 ——《汉书》
问:(1)材料一中所言“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原因。
(3)材料四叙述的什么制度?材料三四叙述的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比较提升】
答:分封制下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地方和权力可以世袭;郡县制中的郡县则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通过对比分析增强学生辨别历史现象的能力)。

bbbba  cacb
(1)由贵族将相变为布衣将相
(2)汉武帝在列侯以外选任丞相。原因:列侯为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列侯后代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
(3)中外朝制度(或内朝制度)。实质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 宰相制度的废除:
1. 原因:
(1)历史原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2)元朝教训:明太祖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认为丞相的使用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3)现实原因:明太祖废元朝         ,在地方设        ,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4)导火线:“胡惟庸案”成为废除宰相制度的导火线。
2.经过:      年,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       和       ,以       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秦以来的        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
1.直接目的:帮助皇帝         。
2.形成过程:(1)明太祖设立            ,作为侍从顾问;
(2)明成祖选拔         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由此出现
(3)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        ,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认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         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依皇帝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
二、 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1)清朝初年,仿照明朝制度,设       负责奏章票拟;
军国机要,由           定夺,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亲政后,将中枢机构一分为三,        、           、和          三足鼎立,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2.目的:(1)根本目的:加强       。      (2)直接目的:办理        军务。
3.时间:       年间。
4.职权:跪受笔录,按皇帝旨意拟写成诏书,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               执行。
5.认识:(1)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         。
      (2)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       手中,       空前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学习探究】
1、 归纳宰相制度的演变

2、 结合所学,比较宰相与内阁制度

3、 军机大臣是宰相吗?

4、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影响(讨论)

【巩固练习】
1、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   )
a 内阁    b军机处     c三司     d枢密院
2、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    )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 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3、明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明                (    )
a内阁和军机大臣职权渐重      b 皇帝任人唯亲
c内阁和六部职权加强       d专制皇权加强
4、明朝建立以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指的是  (    )
①承宣布政司②提刑按察使司③奴儿干都司④都指挥使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说明了明朝                   (    )
a 皇权日益加强    b中央机构健全    c相权受到削弱   d地方权力加强
6、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    )
a 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明宣宗时     d皇太极时
7、关于明朝内阁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    )
①在明初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②设立后地位日益提高
③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④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以下关于“票拟”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随着明朝政治制度的发展,内阁大臣取得票拟权
②票拟是指内阁大臣替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处理意见
③票拟权的取得反映了内阁地位的提高
④票拟权的取得使内阁成为最高决策机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皇帝是                                         (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    d雍正
10、史载:“军国大计……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这一现象始于     (     )
a明朝早期    b明朝末期    c清朝早期    d清朝末期
11、材料解析题: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请回答:
(1) 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做了那些改革?

(2) 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3) 这则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郡县制   宗法   皇权   秦朝   西周   丞相   诸侯   中国   政治制度   单元   皇帝   古代   制度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