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1学习提纲

温馨提示:由于新课标教材打破了原来的通史编写体例,采取古今中外合编的形式,同学们学习时往往线索不清,知识系统混乱。为了帮助同学们系统梳理历史线索和整体把握教材基本史实,特组合本学习提纲。要注意,本提纲不能取代教材,望同学们对照本提纲,认真研读教材并加强训练,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祝福每位同学学业有成!
                                                    
                                                                         
中国古代政权沿革(历史发展脉络)
                            元谋人  
               旧石器时代   北京人
                 山顶洞人——形成  
1、原始社会                 半坡文化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黄帝、炎帝、蚩尤  父系氏族公社
                                      尧、舜、禹
2、奴隶社会
建立:夏朝(约bc2070—约bc16xx年)
发展:商朝(约bc1600—bc1046年)
鼎盛:西周(bc1046—bc771年)
瓦解:东周春秋(bc770—bc476年)
3封建社会
(1)形成:东周战国(bc475—bc221年)
(2)发展、鼎盛、衰落:
                   秦(bc221—bc2xx年)
①封建大一统时期   西汉(bc202—ad9年)
                   东汉(ad25—220年)
②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220—266年)
 三国(220—280年) 蜀(221—263年)
                     吴(222—280年)
        西晋(266—3xx年)
 两晋   东晋(317—420年)
        十六国时期
          南朝(420—589年):宋、齐、梁、陈
          北朝(439—581年):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隋
③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隋(581—618年)
 唐(618—9xx年,“安史之乱”〈775—763年〉)

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五代(907—960年)
 辽(契丹政权)(916—1125年,947年称辽,983年称契丹,1066年称辽)
 北宋(960—1127年)
 南宋(1127—1276年)
 西夏(1036—1227年)
 金(1115—1234年)
 元(1271—1368年)
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
 明(1368—1644年)
 清(1636—19xx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近代史)
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一) 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 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或世定制、世官制);商:内服外服制
 西周分封制 背景 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
  目的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拱卫王室
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性质 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实施者 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内容 1、分封诸侯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3、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封。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作用 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发展了交通,促进了边疆开发,使周成为强国
  局限 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
  破坏瓦解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
 西周宗法制 目的 根本: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直接: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
  内容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
  性质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特点 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
  瓦解 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解。战国时宗法制完全瓦解
  作用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深远影响 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背景 bc221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原因、影响)
 措施 中央 确立皇帝制度 由来 “三皇五帝”
    目的 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特征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
    本质 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丞相 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九卿
    御史大夫 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 负责全国军事,但没任命
  地方 全面推行郡县制,建立地方官制 1、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长)分别是郡和县的最高地方长官,他们都由朝廷任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郡守职责:上承中央命令,下督责下属各县,考察县令(长)3、县令(长)职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4、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
 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 1、以皇权为中心,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
2、家天下。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
 本质 君主专制
 作用影响 秦 利 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弊 1、专制权威导致暴政与权臣乱政,人民处境恶劣,阶级矛盾激化,使秦迅速灭亡
2、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后世 它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什么异同
分封制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最主要的不同),并拥有封地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制 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受制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相同 都是地方一级机构、都是为巩固统治而设立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 演变过程 中央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历代都沿用
   西汉 削弱相权 原因:汉初宰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措施:武帝时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参与军国大事期形成“中朝”(“内朝”)决策机构,制约了相权
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魏晋 分散相权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 分散相权 措施: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
作用: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君权独尊
影响: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沿袭
   宋初 分割相权 措施: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掌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计相),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称“二府”)
作用:削弱了相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元朝 相权反弹 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相权扩大,元后期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
  地方政治制度 汉初 中央集权受威胁 原因: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影响)
   武帝时 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并建立刺史制度,设有州为监察区
作用: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中后期 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原因:节度使权力太大,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
   宋 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和节度使的兵权),制钱谷(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文臣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
   元 创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创立行省制。实行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边远地区设宣慰使。设彭湖巡检司管辖彭湖列岛与台湾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影响: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选官用官制度 西汉 察举制 自下而上举孝廉者为官
   魏晋 九品中正制 由世家大族担任的中正官分九等评定人才,不利于选拔真才初学
   隋 科举制创立 文帝用分科考试来选官,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 科举制发展完善 作用影响: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没用
 演变特点或趋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与加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中央对地方(包括边疆)的控制不断强化,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背景:明清时,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原因: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监察,隶属中央部门,地方权集中央,
废宰相制        宰相职权扩大,妨碍皇权高度集中。明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同时也鉴于元宰相权力太大,导致社会动荡
        时间: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权分六部
评价:君主专制加强,防止了宰相专权,但更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当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时,更易导致权臣或太监乱政
         原因:宰相制度废除,皇帝政务繁多,无力应付
               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创内阁:  过程  成祖: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宣宗:阁臣又获得票拟权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首辅权压众臣
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旨意。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权不同于相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
康熙帝:设南书房   影响: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最终集权于皇帝
特点: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
职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雍正帝:设军机处:人员组成: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性质:由最初的暂设的军事机构,逐步发展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利: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
          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理;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
影响:弊: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总之,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
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君主专制   皇权   宰相   提纲   诸侯   封建   政治制度   皇帝   制度   机构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