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高一历史年级学科必修ⅱ教学案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
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4、体会近代社会习俗变化所反映的社会进步。
【知识梳理】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中国服饰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近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1)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2)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之后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3)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由宽松肥大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是这方面的典范。20世纪20年代之后,进一步改革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现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3)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人们根据自身审美情趣、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
二、饮食文化的变化
1、中国传统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这四大菜系的长足发展和最终形成,是近代百年的事情。       
2、19世纪40年代起(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饮食文化的变化: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3、西方饮食文化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糖果糕点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上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
5、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丰富了百姓的餐桌。新课标第一网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鸦片战争前: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的特征。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也开始受到人们的欢迎。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婚姻方面:一批青年男女开始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礼方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新中国成立后,丧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其他习俗方面:民国成立后,开展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到实施,点头鞠躬和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仪。
4、思想观念方面: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开始步入社会。
五、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1、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来华,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洋货、洋楼、西餐馆)
2、国内民主革命的推动。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3、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民族工业的推动。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着发生了变化。
4、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5、国家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6、近代教育发展的推动。          7、国家政策的影响:如改革开放
【合作探究】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不断加深。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冲破封建因素的束缚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xkb1.com
 ( c  )1、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
①长袍马褂    ②中山装     ③列宁装     ④旗袍    ⑤西装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  b )2、下面的情况,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是
 a、男子全部是长袍马褂     b、西装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c、女子以连衣裙和列宁装为主    d、绿军装成为流行服装
 ( a  )3、影响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有
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②新文化运动  ③新中国的成立 
④改革开放  ⑤外来文化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 a  )4、“黄金周”假日 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业、餐馆业的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改革
( b  )5、下列说法不符合婚姻风俗变化的是
 a、近代婚姻的变革过程,受到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b、晚清婚姻风俗的主革主要发生在北京等广大城市
 c、辛亥革命前后,自由结婚势不可挡,代表历史发展方向
 d、新式婚礼较旧式婚礼更加简单
( c  )6、国际关系有时会影响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包括服饰的流行。“布拉吉”本是苏联妇女们春夏季的日常服装(连衣裙)。有段时期曾在我国广为流行。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
 a、20世纪20年代初,因为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b、20世纪40年代初,因为苏联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
 c、20世纪50年代,因为中国全面采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
 d、20世纪90年代初,因为冷战结束后中俄友好关系加强
( b  )7、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体现了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a  )8、“文革”时期,毛泽东的诗中有“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句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着装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这些变化主要说明了
 ①和平年代军队的地位已经变得无足轻重;②世界接轨,融入国际潮流;③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④服装业的发展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
旧式婚礼情况 新式婚礼情况
1、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问名(互问庚贴卜之)
3、会亲(即订婚)
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意事项)
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俗称“过大礼”“恭迎娶”)
6、过妆(送嫁妆)
7、娶亲
8、回门 1、 自由恋爱
2、订婚
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来宾贺词,各种答谢。

材料二
 
村料三: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衣绣裙红衣绿袜一概不用;虽然登伏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回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与新式婚礼相比旧式婚礼有什么特点?
特点:包办、繁琐、铺张、愚昧。
⑵据材料二、三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文明婚礼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原因:①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受西方近代文明影响。②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婚姻制度,革命派更是倡导婚姻自由。③新一代知识分子,尤其是走向社会的女青年敢于身体力行,闯破封建牢笼。
 影响:进一步宣传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妇女解放。”

【史论共享】
外来文化影响了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山装和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物质生活   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   习俗   社会生活   中国   近代   婚礼   婚姻   服饰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