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案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课前自主学习
1.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改革的重点______________,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改革______________.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特别是______________,但从_____年起,苏联经济陷入停滞。
3.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他首先进行______________改革,以______________管理方法取代行政命令。
4.戈尔巴乔夫改革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推动个体劳动和______________的发展,出现了与______________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开始实行______________制。
知识点一: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两块一黑一白大理石相互咬合组成的,它是由苏联著名艺术家曾受赫鲁晓夫当众奚落过的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涅伊兹维斯特内为什么会如此设计赫鲁晓夫的墓碑,此中有何喻意?
1.背景
(1)一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稳固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2.改革的内容
(1)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具体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其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赫鲁晓夫下台后,其改革随之告终。
【例1】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改革的原因主要是    (    )
a.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b.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影响
c.稳定东欧和苏联政局的需要   
d.苏共“二十大”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变式题1】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      )
a.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b.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不高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d.对斯大林的崇拜有增无减
知识点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军事实力大增,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但与此同时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呈下降趋势。什么原因使苏联的综合国力上升,又是什么原因致使其经济逐步陷入停滞?
1.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特点
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尤其是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重工部门。
3.结果及其原因
(1)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2)原因:一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是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由于苏联在这一时期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到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例2】勃列日涅夫实行的不利于推进改革的做法是    (    )
a.全盘否定斯大林        
b.宣布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
c.实行经济刺激新体制     
d.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变式题2】下列有关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b.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c.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得最早
知识点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991年苏联解体,存在近70年的社会主义“老大哥’’不复存在,世界格局由此发生了重大变化,两极对峙结束,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苏联为什么会解体,与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什么关系?
1.改革背景
(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进行改革。
2.改革历程
(1)经济改革
内容: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还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结果: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原因: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②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2)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未能取得预期成果,戈尔巴乔夫不得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3.影响:改革并未取得成功,苏联的形势迅速恶化,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例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改革    (    )
a.都没有突破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b.都没有彻底改变苏联的经济状况
c.都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导致苏联走向解体
【变式题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大的不同点是       (      )
a.政治体制改革                  b.福利制度改革        
c.文化制度改革                   d.经济体制改革
巩固测试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不包括    (     )
a.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b.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c.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d.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
2.关于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
b.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
c.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
d.彻底打破了原来体制的束缚
3.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    (  )
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国家政治生活
4.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 对“斯大林模式”的首次改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5.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    )
a. 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d.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霸世界
6.对勃列日涅夫改革来说,1975年是个转折性年代,表现为    (    )
a. 他本人黯然下台,改革随之告终
b. 经济增长率连续下降后,进入停滞时期
c. 由政治改革过渡到经济改革
d.由经济改革转变为政治改革
7.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
a. 没有改变和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一贯的战略方针
c.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d.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8.苏联解体说明    (  )
a. 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 列宁主义的失败
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
9.下列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赫鲁晓夫改革彻底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b.勃列日涅夫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c.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10.下列人物按在苏联执政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勃列日涅夫  ②斯大林  ③赫鲁晓夫  ④戈尔巴乔夫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14.阅读下列材料: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始大规模的垦荒工作和推行“玉米运动”。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他提出在xx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请回答:    .
(1)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的垦荒工作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玉米运动"推行后,许多地区种植的玉米不结穗,导致计划破产,原因是什么?

(3)赫鲁晓夫改革为什么以失败而告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苏联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   斯大林   经济   重工业   战后   原因   模式   农业   勃列日涅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