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四个朝代142岁的孙思邈为后人留下了哪些宝贵财富?

文/夏沫

编辑/夏沫

引言

医生需要的是专业,需要的是温暖。随着医学检验和诊疗技术的进步,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人文关爱却被忽视,这将造成医学商业化,医务人员道德沦丧,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但是,从根本上说,医学仍然是一种“人学”,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科学。

要做一位优秀的医师,既要有坚实的医术,又要有慈悲之心,既要有治病救人的本事,又要有优秀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医学内在的价值追求,也是体现人性温暖的价值。

孙思邈曾在《大医精诚》中说:“博极医道,勤恳刻苦,以大慈悲为怀,誓愿普救受苦受难的人,不分尊卑,不分老少,不分仇敌,不分华夷愚智,一视同仁,不分优劣,不分好坏,不分生死,不分是非,不分贵贱,不分年龄,不分亲人,不分朋友,不分亲属,不分亲疏,不分亲情,不分恩情,不分男女,不分身份,不分地位,不分等级,不分大小,不分男女老幼,不分亲戚朋友,华夷愚智,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

也都是一家人,都要以家人的利益为重,更不要畏首畏尾,更不要担心自己的安危,更不要顾忌自己的性命,”他的医道理念,后世将其概括为:“医生以仁爱为本,以救人为本,博极医道,勤奋守信,廉洁廉洁,不贪名,对病人如同亲人。”

《大医精诚》是关于医疗道德问题的第一篇文章,其中的医疗道德理论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从医者的道德信念和人文主义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其中以“精”和“诚”为中心,这就要求对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与其基本特征相适应在“健康中国”的大环境下,为了更好地培育医学人才,更好地践行医学教育的初衷,必须继承与发扬孙思邈的医学道德理念。

医学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和时代价值

从医生的专业选择开始,医生就必然要实践自己的专业信念,医生的专业信念体现为:医生是“人学”、医生是“仁术”、医生是“仁爱之士”

不管医疗技术怎样发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治病”,而“从医者”的价值取向则是“从医者”的价值观。

在诊疗过程中,病人不仅要得到医师的生理救治,还要得到医师对病人的社会心理激励与生活关爱,这是医学界最主要的感情表现。

所以,医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医生们的专业技术,更要培养医生们从临床工作中提炼出来的人文精神,让医生们在完成“救命恩人”任务的同时,要培养医生们“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心怀至诚”的职业精神,既要有“仁心”,又要有“仁术”,真正做到“救死扶伤”。

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反映在医疗服务提供的人性化水平以及病人对医疗服务的满意水平上,这也是目前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原因。医学专业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上医务工作岗位的医学本科生,能否树立起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医德,对于构建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为此,高等医科大学应重视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唤醒”他们身上的善良品质,促进他们形成科学的科学价值观念与专业良心,促进医德医风建设。

孙思邈医德思想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价值

“悬壶济世”、“仁心仁术”等中医理念,是我国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是以孔子的“仁”为指导的,人们把医学看作是“仁术”,把医学看作是“仁人之士”。

从古至今,名医都以其慈悲和对生命的热爱而受到世人的推崇,尤其是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的医学道德理念,更是受到后人的推崇。

2016年,《中国的中医药》(简称《大医精诚》)被认为是我国中医“至诚之心”、“至善之道”、“至诚之言”的最高境界,它既是中华医者的睿智与崇高情怀的结晶,也是我国中医文化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思邈《医德》中包含了大量的哲理与医道,它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本”教育的绝佳载体。蒋立卫等人指出:孙思邈对“大医精诚”医道的传承与发扬,是中国古代医学道德观念的源头;刘莉则从孙思邈的学术思想出发,论述了在医学上的从学的基本条件。

从体态、仪态和治疗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讨论;他有崇高的医学道德,毕生以救人于危难之中为自己的使命,他有一颗勤奋的心,有一颗博极医学的心;他有一份严谨勤奋的精神,有一份誓愿普救的精神,是一个模范的榜样。

他是我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的先驱,是医学人文的重要倡导,是我们发扬医学伦理思想、坚持医学人文的绝佳材料。

新时代的医科大学,应该指导医学生们从孙思邈的医德理念中,吸取他博闻强记、孜孜以求的医德理念,并向他的医德理念和医德理念看齐,将孙思邈的医德理念融入到他的内心和行动之中,使之成为一种敬业奉献、博爱大众、甘于奉献的自觉行动。

孙思邈医德思想融入医学生人文精神的路径

孙思邈的医学道德观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为完整的一部医学道德观,他提出了“以人治人”的道德观。

提炼孙思邈的医德理念,把“大医精诚”的伦理道德,“仁怀天下”的价值观念,“慎独勤勉”的治医态度,“诚信求真”的专业行为,“同理平等”的治病救人的价值观念,转变为医学生自身的价值,符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以“大医精诚”的道德伦理培育医学生的职业情怀  

“大医精诚”是孙思邈医道精神的中心内容,而治水济世,救死扶伤,则是其基本的医疗价值。医疗是挽救脆弱的生活,是为受伤的身体和伤痛的精神铺平道路。“大医精诚”的道德规范要求医生在追求“精”和“诚”的同时,在追求职业的同时还要追求崇高的医德。

医者,“性命相关”,要有仁爱之心,要有爱心,要有博学多才,用高超的医道救人于水火之中,这就是医者“术”和“仁”的最好融合。

为此,高等医科大学要突出“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医德教育摆在医学教学中的一个很大的位置,通过多种方式告诉学生“医乃仁术”,即知儒学,懂医理,从而正确地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行医,如何治病救人,如何对待病人,以及医德准则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1 鼓励医学专业的学生努力钻研医学理论知识,通过“医者仁心”的高尚专业理念来激励他们“救死扶伤”的敬业奉献和人道关怀,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伦理意识。

2 以当下生动的抗击疫情的先进典型作为学习对象,用“生命第一、全国人民团结、牺牲自己、尊敬科学、共同面对”这一伟大抗击疫情的精神来指导同学们,使他们建立起高尚的理想和信仰,从而提高对医务工作者的认同和自豪感。

通过对医学伦理方面的负面事例来警示,让医生们树立起专业伦理的围墙,避免被虚名和利益蒙蔽双眼。

综上所述,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采取正面引导、反面诫勉的教育方法,培养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这对我们建立起优良的医德医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以“仁怀天下”的价值观念厚植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孙思邈的医学道德理论中,他提出了“以大慈悲为本,誓愿普救亡魂之苦”的观点,认为医生应该以一颗仁爱的心对待病人,解除病人的苦难。

一种“大慈”,一种“普救”,将“仁爱救人”到“济天下”的崇高的职业伦理与胸怀大志的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医医国,下医医病”、“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济世经邦的责任意识是古代圣贤们始终存在的。

孙思邈“以人为本,仁怀天地”的医学道德与人生理想,对当今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对于医科大学来说,一是要有一种大爱之心,救人于危难之中,甘于奉献,把医师的职责提高到了社会的高度。

其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爱国心教育,大力倡导“尊医重卫”,各高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开办“大爱讲堂”,通过邀请优秀的医学教育家或在与疾病斗争中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做主题演讲,使医学生能够在“不计生死”的情况下,亲耳听到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感人故事,从而培养医学生的“仁爱之心”。

  1. 开设“未来教室”,让医同学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学会关爱病人,学会承担“治病救人”的社会职责与任务,把自己的“救死扶伤”与医疗事业的“性命相托”,把“家”与“国”这两个理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培养自己的远大抱负,不被困难所影响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2. 对于医科大学来说,要从高中的职业教育开始,就要注重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寒假期间,通过“送医下乡”义诊、“健康助力扶贫”健康宣传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实,守正医学界的人本主义,用“仁怀天下”的价值观来培育医学子的爱国之心,不但关乎千万人民的身心健康,更关乎医护人员的社会责任感。

三、以“同理平等”的处患之道弘扬友善和合的行医风范  

在孙思邈的医道理念中,他一直坚持着“看到他痛苦,就像自己一样”的换位思考,医师对待病人“一视同仁,都像亲人一样;“不能因对方富有而处刑”的公平观念;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不要有太多的语言打趣,不要有太多的谈话和吵闹。”

在和同行打交道的时候,不要“卖弄自己的名声,贬低自己的医生”。孙思邈对待病人的“同理平等”、“友善和合”的医德,对我们今天对待病人的态度,以及对待病人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因此,在学校层面,应重视对医学生“友善”价值观念的培育,并应重视对其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宽厚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培养“友善”的价值观,通过与家长的联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预防孩子的心理健康,从而更好地指导、培养孩子“友善和合”、“同理平等”的价值观,让孩子们在走上临床工作的时候,可以“行安、话不多”。

结语

没有了人文主义,科学就成了瞎子,没有人文主义就是一片空白。“大医精诚”的医学道德理念,因其集“仁术”与“仁心”于一身而成为后人所推崇的道德准则。

其中所包含的“仁怀天下”的价值理念,“慎独勤勉”的治医态度,“诚信求真”的专业行为,“同理平等”的治病救人的态度,符合我国中国传统医学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伦理价值,也符合我国古代医学界的基本价值取向。

在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把孙思邈的医德理念与之相结合,对造就“精”与“诚”兼具的医学人才,实现医学与卫生事业的初心,促进文化自信,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新红.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神的培育研究.济南:山东大学
  2. 杨飞.孙思邈医德思想对当代医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郑州:河南中医药大学
  3. 王薇,陈小平.中医药人文精神“守正”探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仁怀   仁术   精诚   友善   医道   医德   朝代   后人   宝贵   道德   理念   医生   医学   财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