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初体验

吴亦斌

周末,朋友老王邀请我去公园观鸟。观鸟,是一种自古有之的博物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观察、记录自然界里的鸟儿,以个人的方式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

老王说观鸟活动必须“老鸟”带“新鸟”,而且要去现场辨识和观赏鸟类。出发前,他叮嘱我尽量穿低调颜色的衣服,尤其不能穿白色,因为大多数鸟类会把白色作为警戒色。考虑到手机拍照容易抖动,他建议使用望远镜或相机进行观察,一般来说,放大率为8倍且物镜口径为32毫米的双筒望远镜就可以满足城市观鸟的基本需求。

我们约在公园的池塘边开启“观鸟”第一站。这里是水鸟的聚集地,水鸟体型较大,相对纤细的林鸟,更易于新手入门。老王先发制人,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你觉得浏览关于鸟的图片或视频,是不是观鸟呢?那如果观看鸡鸭等家禽呢?那去动物园看孔雀呢?”我之前未深思过这些问题,先是点头,后又摇头。

老王看我迟疑的样子,强调说:“观鸟的对象应当是自然环境下的野生鸟类!”他拿出此次观测的目标鸟类图片,有八哥、鹊鸲、普通翠鸟等常见小鸟,向我讲解了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我观察到的第一种水鸟是普通翠鸟,没想到它如此“迷你”,和图片上放大且清晰的模样截然不同,动态的鸟儿充满了生机与灵动。翠鸟色彩华丽,全身披着蓝绿色的羽毛,胸腹为红棕色,在一群黑白灰的鸟类中简直是“鹤立鸡群”。老王告诉我如何区分翠鸟的雌雄,鸟喙下端红色的是雌鸟,而嘴部通体黑色的是雄鸟,他戏谑说雌鸟也热衷涂口红。翠鸟捕鱼时速度极快,犹如俯冲的战斗机,只有等它落到岸边的枝头,才能一窥倩影。

接着,我们发现了几只小䴙䴘在水里游动。它们羽毛厚重,远看如同蓬松的蒲公英,让人忍不住想鼓动腮帮子去吹气。这些鸟儿是游泳高手,擅长潜水,其中一只潜下去,两三分钟才探出小脑袋。不过它们飞起来却格外“笨手笨脚”,跳出水面,两脚交替着踏水前行。

我见老王拿出相机拍照,就自作聪明地把捏碎的面包扔进池塘里,嘴里发出“咕咕”的声音,想着近距离拍照效果更好。老王严肃地把手放到唇边,嘘声示意我保持安静并阻止我继续丢面包。他轻声说,观鸟的最高宗旨是不要以任何形式干扰鸟类的生活,鸟类受到惊吓后,容易产生应激反应而死亡,而人类的食物对于它们来说是美味的毒药。

我们又来到附近的树林,那里枝叶层层叠叠、密不透风,是林鸟的理想之家。在林间观鸟,必须依靠过人的眼力和听力,经验丰富的观鸟者能够通过鸟儿的鸣叫声或飞翔姿态,寻找到隐匿于深处的稀有鸟种。

我指着远处枝头上一只黑乎乎的小鸟说:“这是乌鸦吧!”老王嘲笑我:“一听就是新手才会说的话!”这种鸟叫“乌鸫”,通体漆黑,只有眼部一圈为嫩黄色。它的叫声清亮动听,能够模仿其他鸟类的鸣叫,又被称为“百舌”鸟。

可当我拿起望远镜时,却找不到那只乌鸫的身影,一旦放下镜头,它明明好端端地站在枝头休憩。老王又笑话我,说这也是新手常犯的毛病。观鸟者必须先锁定小鸟位置,保持好视线,等举起望远镜后,再小范围地调整角度。依照这种方法,我很快发现了一只觅食的乌鸫,只见它正用尖嘴夹住一颗红浆果,脖子一伸,悄然落肚。

我们还发现了几种不在目标清单里的鸟类,如暗绿绣眼鸟、棕背伯劳等。这或许也是观鸟的乐趣之一,你无法预知会碰上什么鸟,更多地仰仗“可遇而不可求”的机缘。这些随处可见却在过往不为我所知的小鸟,时刻让我感受到生物多样性的可贵,以及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警戒色   翠鸟   水鸟   通体   鸟类   望远镜   枝头   鸟儿   小鸟   图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