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葛根高勒

读小学时的一天,由于害怕迟到,我洗手后没有擦干就拿着钥匙急匆匆地出门。当我要把钥匙放入口袋时,它却冻在了我的小手里。我吓得大哭,妈妈闻讯后把我拉回屋里用温水浸泡后它才“松手”。钥匙松手后,我像每天一样跑到火车站,踏上绿皮火车去学校。

根河林间驯鹿 根河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供图

我出生在大兴安岭最北端的一个小镇。它留给我的最深记忆就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个地方是中国最寒冷的地方,更不知道它的雅号——中国冷极。这个地方就是葛根高勒。葛根高勒是蒙古语,现在它被称为根河。葛根高勒在汉语中是“清澈透明的河”的意思,可是,我看到的根河多是“清澈透明的冰”。这是因为这个地方似乎总是处在冬季,它每年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不供暖,而我现在工作的城市每年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供暖。同处北方,温差居然如此之大,是我在走出根河之前所不曾知道的。

根河给我的记忆除了寒冷就是无边无际的林海。我家并不在根河城区,而是在乡下一个小小的火车站。这个小火车站是孤独的,它周围除了耸立的森林,连一户人家也没有,如同茫茫林海中的一个小岛。我也是孤独的,爸妈上班后常常把我锁在家里,寂寞的我就跪在窗台边的椅子上遥看湛蓝的天、翠绿的树,还有那满载林木的火车。它们天天喷着浓烟,隆隆地从我窗前驶过。但我知道这里的铁道、车站、板房,都是因这里浩瀚的林木而建而修的。靠山吃山,这里的人们因木材而生存、而养家糊口。然而,在我换上军装、踏上火车将要远行的时候,我生活了18年的小镇却开始凋敝——伐木工人变成了植树、护林工人,火车很少再外运木材,大批与木材有关的行业关门闭户,很多人不得不选择远走他乡,另谋生路。

在离开家乡的20多年里,我始终惦念着那个小镇、那片森林、那条河流,期待着它浴火重生的消息。

今年7月我回根河时,弟弟开车带我去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游览。根河的夏日如同内地的春日,天蓝云白,溪水清清,金莲花在翠绿的山野绽放,松鸡在幽密的林间嬉戏。此情此景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我让弟弟停下车,钻到路边的一处松林寻找蓝莓。记得过去的林间空地上生长着很多蓝莓,还有蘑菇、木耳、蕨菜、越橘、稠李子、山丁子、蓝靛果,那时我和小伙伴们经常提着竹篮去采集。后来由于人们过度采伐,林木没有了,这些山果也因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减少,常常让钻入林中的孩子们空手而归。弟弟说,今天不会让你失望——国家实施禁伐政策后,森林迅速繁茂,林地面积成倍增加,林下的那些小植物、小动物自然也多了。果然,我们采到并品尝到了多年没有吃到的野果。

当我们到达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时候,这里已游客如云,十分热闹。游客们多数携家带口自驾而来。停车场最抢我眼球的是几辆车牌为粤A、沪C的轿车,它们的主人风尘仆仆、千里万里,就是为了一睹北国风情啊,我由衷地为家乡自豪。当我们避开商街里的喧闹,站在观景台的时候,清澈透明的根河水在脚下缓缓流淌,我看到了真正的葛根高勒。放眼望去,银镜般的河水婉转在青青的草甸和灌木丛中,分割组成了无数的湖泊、河套、沙洲。不知名的水鸟在沙岸上散步觅食,温柔的风儿吹来,让人仿佛跨越到了暖暖的春天。河岸,一棵棵桦树少女般舞动着洁白的衣裙,诗意地与很多青年男女合影。弟弟说,根河的水像一支水彩笔,一年四季将宽阔的河谷描绘成不同色彩的画廊,然后才流向远方。他劝我换个季节再来欣赏根河的另外一种风情。

在家乡逗留的日子里,我先后游览了伊克萨玛国家森林公园、牛耳河国家湿地公园、卡鲁奔国家湿地公园、满归贝尔茨河国家湿地公园、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我以为转得差不多了,弟弟却说差多了,他一口气道出了我还没有去过的几个旅游点:奥克里堆山、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力库玛森林风景区、约安里观鸟区、鹿鸣山风景区、碧波山风景区、激流河谷……弟弟告诉我,现在的根河人仍旧靠山吃山,依托森林、河流、湿地和极寒气候,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复兴了根河经济。

我在返回工作地的火车上眺望窗外闪过的大片大片的丛林湿地,忽然想,根河完好的生态支撑了它的旅游业发展,旅游业鼓起了人们的钱袋子,根河重新崛起的事实再次验证了那句名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者:万文丽;编辑:杨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根河   靠山吃山   林间   湿地   林木   这个地方   弟弟   森林   公园   国家   葛根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