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最后的自由


早晨起床突然想到弗兰克的这句话: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不能被剥夺。

出自他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非常喜欢的一句话。

《活》这本书很有力量,就像《老人与海》那样。作者是集中营的幸存者,他结合他的经历,给我们讲了“意义疗法”。就是在人生的至暗时刻,追求生命的意义,依然是有用的,并且会给我们带来内心的自由。

不谈意义这个稍显空洞的词汇,只说这句话,人性最后的自由,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我觉得,这是实在的,并不空,是可以做到并且符合逻辑的。

其一,可以做到,是因为这只关乎你的内心。

之前读书,看到那么句话,忘了是哪本书上谁说的了,大意是:无论你想要的是什么,你只要保持耐心,等待,坚定的朝着目标努力,你就能达到。

稍显蛊惑人心,哈哈。我觉得那并不成立,但是稍微改动一下,是成立的。

给他加一个前提,就是这个目标的评判不需要这个社会来做出。

举个例子,您想成为一个画家,那么您学习,作画,坚定的努力,画出了许多作品。然后呢,然后您就是了。

您说不是,因为您的画还没有卖出一千万一幅呢。对的,但是是这样。卖出一千万一幅画的人是“被大众所认可了的画家”,您的画没卖出这个价钱,但是并不妨碍您是画家。比如伟大如梵.高,他生前的画也并不值钱。

其二,符合逻辑,是因为这只是个自我克制的事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不存在自我克制的地方,几乎不存在自我满足。

那么,反过来,自我克制的地方,一定有自我满足,似乎也成立。

比如减肥的人克制了自我对于一块奶油蛋糕的欲望,那么他一定会在内心里对自己有一种肯定;或者说班上有一个学习差的人,大家都嘲笑他,而你没有那样做,那么你一定会在内心里给自己鼓掌。

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这克制了什么呢?他需要你主动的去思考,舍弃了现成的,他人带给你的价值观,你克制了自己的从众心里。可能人都有从众心理,自己干了什么坏事,最常用的一个借口:那谁谁也这么干或者大家都这么干。但其实你自己也知道,都这么干并不意味着这么干就是对的。而克服了从众心理的人呢,那需要一定的勇气,因为那样他就没有了这个借口,就需要自己独自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自己为自己负责,那意味着自由。人为什么需要上帝呢,其中一个理由也许是人们想让上帝给他负责。

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这么个情节,安迪在播音室给全监狱的人放了一段意大利歌曲,他的狱友说: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唱的歌完全听不懂,但是那好像来自天国。

安迪独自在播音室,手里拿着那张唱片,放与不放全在他自己的选择。而放的后果我们都看到了,禁闭室两周,狱友评价那是最烂的地方。那么,带入一下,如果是你,你会播放那张唱片吗,我肯定不会。按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来说,那可能都不会去播放。

然后呢,然后我们看到,安迪播放了,当监狱长在门外咆哮着让他关掉那台机器的时候,安迪有一个缩手的动作,那表示了他明白那么做的后果,他是害怕的,然后他克制了自己的害怕。当安迪从禁闭室出来,他像个英雄,或者说他就是个英雄。

他说了那些名言,有些东西在内心深处,任何人不可碰触。他的狱友评价安迪的越狱: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他们的羽毛太鲜亮了。当他们飞走的时候,你心底知道把它们关起来是一种罪恶。

安迪就是完美展现人性最后的自由: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这句话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播音室   禁闭室   人性   狱友   自由   生活方式   画家   态度   意义   自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