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挂上热搜的“禁书”事件:这样的原生家庭,究竟有多可怕?

这两天有这样1段视频火上了热搜,看得人目瞪口呆。

深圳一家书店,一位情绪激动的母亲,在柜台歇斯底里地怒斥店员:

“你们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居然在这里卖毒品!我们两代人的心血,在这里买房子,送孩子到学校去读书。这样的书不准再卖给我的孩子!”

能让这位母亲气成这样的,到底是什么书?编者很是好奇,可是等看完视频以后只觉得这位母亲有点大师小作了。他的孩子看的是一些在学生中特别流行的言情小说和盗墓类小说罢了。


看她气到捶胸顿足的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小孩在偷看什么毁三观的书呢。

书店的店员跟她解释:“我们有不卖给他,看到他来就拦着他,但是他非得瞒着你,瞒着我们,找别人来代买。” 但那位母亲却不肯听,把怨气全都撒在了无辜的店员身上,边摔书边怒吼:

“我哪天要扔一个火把进来,把你们这些书都烧掉!”

从对话中不难猜到,这位小孩可能经常来书店买书,店员都认识他了。

被自己的母亲这样大闹一通,等于说是被当众狠狠地羞辱了一番。

这件事发酵后,难以预估小孩以后在学校、在社会上会承受怎样的目光。

代入一下她小孩的视角,我觉得自己都快窒息了。“家长总是能为自己教育的失败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从武侠小说,电视,到电脑。”


将心比心,笔者很同情起这个孩子的处境:这当妈的情绪崩溃成这样,可想而知在家怕是也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也就算了,还能因为孩子看几本武侠小说就能跑到店里大吵大闹,这控制欲也太强了。

我们身边有很多家长,喜欢化身为“甩锅侠”、“道德绑架者”。

一味地怪罪书籍、影视作品、游戏,而从在自身找问题。

举报《迪迦奥特曼》,因为有太多打架斗殴的情节,孩子看了变暴力了怎么办?

举报《菲梦少女》,因为里面的人物都染着五颜六色的头发,这不是教坏小孩吗?

举报《伊索寓言》,因为里面的情节三观不正,太过黑暗,小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了谁负责?

我不禁想问,难道他们的孩子都要被放在玻璃罩里供起来,在无菌的环境里长大?想起大导演昆汀,曾在节目里说过这样一件趣事。

他在很小的时候就看完了《教父》、《法国贩毒网》、《日落黄沙》等限制级电影。

等他长大一点,才知道自己看的是其他同学不被允许看的电影。

昆汀就去问自己的母亲,为什么要让自己看这些电影?

结果母亲不以为然地来了一句:

“这只是一部电影啊,不会因为你看了电影里的什么东西,就毁了你。”

遗憾的是,像昆汀母亲这样通透的家长,实在太少太少了。

看过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中式恐怖,从来不是关于爱,只是关于掌控与服从。”

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却从未尊重过孩子的意愿,从未将孩子视作一个独立的个体。

不允许孩子违背自己的命令,对孩子的喜好不肯给予任何理解、包容。

这样的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比如知乎上,有位家长提问:“我的女儿因为我撕了她的笔记本绝食了怎么办?”

还有笔者曾经刷到过一个让人心情复杂的真实故事。


那是一桩十几年前的旧案了。

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的一间宿舍卫生间里,一位女研究生自杀了。

她选择的自杀方式极为痛苦。

把毛巾和枕巾捆在一起,缠绕在洗手池的水龙头上,然后自己背对着水龙头,用半蹲的方式自缢身亡。

洗手台的高度一般在0.8米左右,加上0.2米高的水龙头,不过1米左右的距离。

这也就意味着,她在自杀的过程中,只要有一丝求生的意愿,或者有一丝求生的本能压倒自杀的意愿,那么这场悲剧就能避免。

可是没有。

从开始到最后,求死的意志一直都死死地压制着杨元元的求生本能,直到死亡来临。

我无法想象杨元元究竟用了多少的力气,才能控制自己不在死亡的恐惧下站起身来;


也不知道杨元元究竟有多么强烈的求死意志,才能强迫自己在意志模糊的情况下仍然放弃求生本能。

但我想,她在决定死亡的那一刻,一定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

寒门出生,幼年丧父,和妈妈、弟弟三人一起相依为命;

高考考上名校武汉大学,工作八年后,又考上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

单看学历这一条,便觉得这会是一段寒门贵子,人生逆袭的佳话。

可谁又能想到,有着名校学历的她,在三十岁时却遭遇事业无成、感情无着、学业不顺的困境。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却令人叹惋不已。

细察杨元元的一生,就会发现母亲这个角色贯穿了她的整个人生。

高考时,杨元元的梦想是去大连读书,但因母亲嫌路太远,车费太贵,遂改为武汉大学。

读书时,杨元元本应单独居住在宿舍,但因母亲不愿花钱入住工厂宿舍,遂安排母亲同住学校,共挤1.2米的小床。


工作时,杨元元两次考上公务员,但因母亲嫌小地方没出息,遂放弃入职。

考研时,杨元元考上了母亲心怡地方的大学研究生,本以为就此开始新的生活,但因母亲坚持与女儿同住,遂成悲剧开头。可想而知,母女同住宿舍,定然会给其他同学带来诸多不便,也不符合校方规定,自然被要求搬离。

自此之后,母女便辗转流离于多处简陋的住所,身心俱疲。

可到如此地步,她的母亲仍然不愿对女儿放手,坚持要与女儿一同吃住,形影不离。

让人不禁疑惑,这究竟是为什么?

更何况,此时杨元元母亲的退休金是每月1000元,身体也算硬朗,再加上平时摆摊所得收入,还是可以维持自己生活的基本需求的。

而且杨元元的弟弟在母亲与姐姐的资助下,已经在北大就读博士,前途无量。


他也曾提起要接母亲一起同住,可却被断然拒绝。

明明不是只有依赖自己女儿生活这一个选择,可杨母却像藤蔓一样牢牢地寄生在杨元元这棵刚刚长大的小树上,“顺理成章”地把它变成了唯一可能。

明明孩子的脐带在出生的那一刻,便已被锋利的剪刀剪断;

可母亲心理上的脐带却像一根巨大的牵引线,紧紧地捆缚住她的一生。


明明只活了短短三十载,可母亲的控制力却从未因时光的流逝而减弱。

还有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的萌娃视频,佛山有一位爸爸将孩子当宠物养的大闸蟹煮了,兄弟俩哭得撕心裂肺。

然而他们的爸爸对孩子的眼泪无动于衷,反而笑出了声,催促着他们快点吃,还要不停问:“香不香?”

当孩子痛哭着说“香”的瞬间,则被包装成“萌娃视频”冲上热搜。

究竟到什么时候,这些家长才能明白: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属品。

电影《死亡诗社》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高三学生尼克,在校园里活泼开朗,品学兼优,有着极佳的人缘和领导力。

然而,在家庭里,却只能低声下气,背负着父亲沉重的希望。

父亲控制欲极强,不允许尼克有自己的想法。纵使尼克有再多不情愿,最终也只能化为一句“Yes,sir”。

学校舞台剧《仲夏夜之梦》招男一号,尼克被选中了,满心欢喜地偷偷参加排练。

然而,这件事还是被父亲发现了,勒令尼克停止表演,还说要送他去军校,七八年后才能毕业。

尼克绝望了,放弃了任何挣扎。他无法反抗父亲,只好转而伤害自己。

夜里,他饮弹自尽,以此来挣脱父亲的控制。

父亲听到声音,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儿子,哭到不能自已。


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但笔者还是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自己学习起来,而不是用自以为的方式来控制孩子,最后让孩子需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的伤痛。跟着孩子成长,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孩子尊重和成长的空间,让他(她)可以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这不是在孕育这个生命时最基本的爱吗?

笔者认为作为父母能做到:在孩子需要时给予帮助,在孩子犯错时及时指出,在孩子犯了错时不要一味地指责,听听他的解释,能做到包容并理解更好;不要用自己的固化思维去限制孩子,跟着他(她)去学习新时代的知识,这也是自己的一次成长;在孩子幼时他(她)挡风遮雨、成年时用自己人生的教训给他(她)避祸,如果能做到这些,笔者认为此生足矣了。

教育是要在平等及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而不是单方面的控制和命令。希望可以共勉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使用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闲聊幕后故事,好文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尼克   禁书   店员   笔者   可怕   小孩   父亲   家长   母亲   女儿   事件   孩子   家庭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