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浪村村名的来历

吧浪村历史悠久。村庄处于西宁西部与湟中县属地接壤的最边缘,北依大山,南临大河(湟水河),既有天然的屏障,又有充沛的水利资源,地理条件十分优越。然而,历史上河湟大地的政治纷争,猖獗的匪患,给吧浪村的民众造成了深重灾难。在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之后,吧浪村群众走上了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的康庄大道。

位置

吧浪村位于白象山南麓,西宁西川河最西端之北,距西宁市区近四十里,归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镇领导。东面与本镇辖的吴仲村、乙其寨村接壤,西面与湟中县辖的黑嘴村毗连;南面隔西川河与湟中县辖的小寨村、韦家庄相望;北面与湟中县辖的猫儿茨沟、大掌湾相连。

历史上吧浪村有寨堡。旧堡地址在今村委会东北方,方家路之东,北环路(即旧堡北壕)之南,幸福路(旧堡东壕)之西,十字东路(即旧堡南壕)之北。有堡墙长 160 米,宽160 米,呈方形。座北向南,占地近40亩。有堡墙、有堡门、有小东门、有儿女墙、有堡壕、有墩台、有瞭望台、有灵官楼、有广场、有水井、有巷道、有吊桥等主要防御建筑。到了清末民初,随着人口的增长,迁来一些外来户,向东、向南、向西发展,形成了现在的格局(见图)。

主要姓氏

吧浪村的主要住户有周、马、任、叶、霍、焦、张、沈、李、朱、祁、赵、冯康、孙等十五个姓氏。

周氏:分为两个来源,同姓不同宗。一个称“老周家”,另一个称新周家”。老周家根据《浪周氏家谱》和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

镌刻的《湟中周氏墓表》记载及周三提供的资料。周氏祖籍安徽省园阳府宿州(今宿州市)人。其祖先,明初参加了朱元璋的起义军队,军功选充马军六旗,寻迁升总旗。明洪武十年(1377年),在甘肃肃州(今甘肃酒泉)擒获宾王朽国王有功,赐爵西宁卫中左所试百户,驻防今西宁城东区周家泉一带。周家泉从此以姓得名。越两年(1379年),赐昭后人,授世袭之职。周氏发迹而成为西宁的名门望族。传到六世一支任军职,移防今吧浪村,成为吧浪村的最早住户之一。另有新周家,1958 年从西宁城下放落户。

马氏:同姓不同宗,按来源分为三种情况:一个叫“军户马家”;另一个叫“李家山马家”;还有一个叫“景阳马家”。军户马家,根据《吧浪马氏家谱》记载和马啟福提供的资料,祖籍是中原人。始祖为军户,明正德九年(1514年)前后,参与对青海蒙古贵族亦卜刺、满都赍·阿固勒呼多次作战,屡立战功。村里人传说吧浪出一个马总兵,是老住户。李家山马家,根据《吧浪马氏家谱》记载和马占林提供的资料,祖籍山西太原人,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至1620年),贸易来到湟中,先住在李家山的李家庄。大约在清雍正年间(1723年至1735年),迁居这里。传承到现在有十一二代人了。景阳川马氏,原住大通县景阳川,民国时期,因租种民国时期的青海省教育厅厅长--杨希尧的土地而落户这里。

任氏:据叶显春讲,任姓为村中老住户,早先任家出了一位总兵,一个知县。

叶氏:同姓不同户,按来源分为两种情况,一个称“乐都叶家”,另一个称“南酉山叶家”。乐都叶家,根据叶显春、叶俊年提供的资料, 祖籍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明洪武年间(1368年至138)有兄弟人来到青海,沿湟水西上、一个住西宁城内、一个住今互助县五峰乡叶家大湾,还有一个住西宁西川河北吧浪村。南酉山叶家,据记载早先为中原军户明正德年间(1506年至1521年),随军西上,参加了对蒙古贵族阿勒坦(俺答)丙兔的多次作战,屡建战功。到丁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后由军户转为民户,住今西宁城南南酉山。清“同治之乱”后,迁此定居。

霍氏;据《吧浪霍氏家谱》记载和霍得芳、霍得礼提供的资料。祖籍何处不清,说是有兄弟三人,于明朝中叶时来古湟中。一个住西宁城;一个住湟源,还有一个住吧浪村。传承到现在有十一二代人了。

焦氏:据《吧浪焦氏家谱》记载和焦长青提供的材料。焦氏祖籍来源于何处不清楚,传承到现在有八九代人了。自说焦家为这里的老站根之一,在这里开发最早。证据是在吧浪梁有三四个相连的大坟滩(按:比汉墓小),就是焦家人墓地。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时,曾在墓地挖出一本红色书籍,被当作“封资修”的东西给烧了。

张氏:同姓不同宗,大体上分为老张家和新张家。老张家据《吧浪张氏家谱》记载和张永福提供的资料。张氏祖籍南京人,明洪武年间,有兄弟四人,沿湟水西上,一个留在了今民和或乐都形成了那里的张家;一个住今湟中县的西山堡(今西堡),形成了那里的张氏;另一个住今湟中县上五庄,形成了那里的张家;还有一个住吧浪村形成了这里的一户张家。新张家是解放后招女婿而来。

沈氏:根据《吧浪沈氏家谱》记载和沈生玉提供的资料。沈氏祖籍南京人,明洪武年间移民来到古湟中海子沟中庄、河滩居住,传承到现在八九代人了。推算,大概清雍正年间迁此定居。

李氏:同姓不同宗,大体分为四个李家:一个叫"鲁沙尔李家",个叫“李家山李家”,另一个叫“乙其寨李家”,还有一个叫"拦隆口李家”。鲁沙尔李家又叫李木匠李家,大约清末民初从今湟中县鲁沙尔迁来;李家山李李氏:同姓不同宗,大体分为四个李家:一个叫"鲁沙尔李家",个叫“李家山李家”,另一个叫“乙其寨李家”,还有一个叫"拦隆口李家”。鲁沙尔李家又叫李木匠李家,大约清末民初从今湟中县鲁沙尔迁来;李家山李家是民国末期从今湟中县李家山毛尔刺沟迁来;拦隆口李家,于民国时期,从今湟中县拦隆口小寺村迁来;乙其寨李家,于民国末年,从今大堡子镇乙其寨迁来。

朱氏:据《吧浪朱氏家谱》记载和朱守徳提供的资料。朱氏祖籍山西太原人,明朝万历年间贸易来青海,先住化隆县甘都,后迁人贵德县城,清同治之乱后迁此落户。

祁氏:原西宁西川河南小泉堡(今湟中小寨村)人,民国时期迁来定居。

赵氏:同姓不同户,分两个来源,一个叫“大酉山赵家”;另一个叫“城里赵家”。大酉山赵家于民国时期,从今湟中县海子沟乡大酉山迁来;城里赵家,据说为汉代赵充国之后裔,1958年从西宁城下放而落户。

冯氏:原大通县景阳川人,在吧浪村租种土地耕种而落户此地。

康氏:原湟中县云谷川董家湾人,民国时因租种吧浪村土地,人随地走,来吧浪居住。

孙氏:原湟中县实惠沟孙家窑人,民国时期入赘而落户于此。

村名由来重考

吧浪村虽然有周、马、任、叶、霍、焦等六大姓氏,住的时间既早且长,是大户人家,甚至有的还是军户,但并没有以姓氏命名村名,也没用地形、物种命名,而是用众多传说中的某种谐音命名,并且形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几个不同版本的记载。编者根据以前人提出的不同版本为基础,进一步调查,缜密研究,去伪存真,将确定一个符合实际的统一的社会认同。

从吧浪的地理条件来看,北边是延绵的大山和植被不算太环的白象山(白崖子)。吧浪沟正冲村庄而来,地势北高南底,西高东低,尽管这里和西宁许多地方一样,海拔高、干旱少雨 ,但是,由于北、西的径流覆盖面积很大,在历史上这里有泉、有水坑的传说是不能否定的。例如,同为西宁西川相连的北山之下的宋家寨、鲍家寨等村,不仅过去有泉水、有水坑、现在仍存在。特别是吧浪村的传说“有泉”、“有水坑”同时出现,可以想见,泉水流来,大坑蓄之,泉水不枯,大坑也不干的景象。群众关于吧浪村有泉水、有水坑的传说非常具体,十分形象。至于说现在村中既无传说中的泉水、也无大坑。在长达五六百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地理、气象条件不断变化,原有的水泉消失了,大水坑不存在了,这是完全可能的。综上所述,我们说,如果将传说中的“水泉”说和“八个水坑”说,联系起来,就说清了问题。结论顺理成章:吧浪村的村名是由村中曾有多个水泉,与水泉相连的八个水坑(不少地方有把水坑、水塘称“水浪”的方言)演变而得名。

村名的历史沿革

明朝时称“吧浪堡”,清朝初期称“巴狼寨”,清朝中期则称“八郎堡”,此时在水利篇中却把村里的水渠称“吧浪渠”。到了清朝后期,就是这么一个西川军事要塞,拥有众多姓氏的大村,消失得无影无踪,再未见到有关记载。到了民国二十七年(1938 ),马步芳在青海 推行保甲制度时,吧浪村有六十户人家,被定为一个保。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行政村政权。1954年2月,先后组织了四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四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为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吧浪高级农业社”。1958年,农村实行公社化,与此同时高级社改为农业生产大队,简称“大队”。1962年3月,以方家路为界,一个农业生产大队分成两个大队,方家路以东的称“吧东大队”,方家路以西的称“吧西大队”。1984 年,农村体制改革,政社分设,撤销政社合一的大堡子公社,改成大堡子乡人民政府,撤销农业生产大队,恢复村名,吧浪农业生产大队被撤销,取而代之的是“吧浪村民委员会”,简称“吧浪村”。从此吧浪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清末发生的惨剧

在吧浪村的土地上,至今仍存在群众称为“官坟”的合葬墓地。这是清末发生在吧浪的重大惨剧的历史见证。此惨剧,应是吧浪村乃至西宁地区民众不容忘却的。故作记述。

在同治皇帝统治短短的十三年里,政府腐败,西宁社会几乎年年都有动荡,其中大的战斗就七八次,吧浪人基本上都死光了,剩下寥寥无几的几个人。在此讲的惨剧,说的是清同治二年(1863 年)春末,巴燕戎格(今化隆县)撒拉族起事首领马文义(也叫马尕三),率起事群众在围攻西宁郡城的同时,攻陷了西宁西川镇海堡(今通海)、喇课二营。准备附带扫平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地--吧浪寨,不料当登寨部队蹑手蹑脚来到寨前,将要登寨时,寨壕内插了很多竹签,无法通过,当匪众抬着云梯,越过寨壕,向上攀登二三米时,寨墙上的滚木垒石、弓箭像飞蝗似的打了下来,登城匪众不是被乱箭射死,就是被滚木垒石砸伤、砸死,根本登不上去,伤亡惨重。无奈之下,只得宣布停止登城,撤到镇海堡进行休整。当他们第二次攻寨时,守寨的人睡着了,寨墙上也无巡逻人。部队很快进入了村寨,见房就焚,见庙就烧,见人就杀,见牲口就拉,见东西就抢,无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一个都不放过。寨子几乎成了废墟。事后,逃亡在外者回来,将尸体集中埋到旱地坡的张家树地,群众称“官坟”。究竟伤亡了多少人,没有统计。对这一惨剧,腐败的清西宁当局,负有保境、安民不力的渎职罪责,因此史料上没有记载。新中国成立前,逢年过节祭祖上坟,要先到官坟拜祖、烧纸,然后再到自家的坟上烧纸、祭祖,表示哀悼怀念。


参考资料:

①《西宁卫志》(兵防志)(堡寨)。②《西宁市》(兵防志)(堡寨)。

③《西宁府新志》(建置志)(堡寨)和(地理水利)篇。④《湟中县志》。

⑤叶显春提供的《吧浪村志》初稿,未发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湟中县   湟中   水泉   乐都   方家   生产大队   西宁   水坑   祖籍   来历   年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