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纷纷离开美国金融市场,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2020年底,美国国会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不能满足其审计要求的,证券将被禁止在美国交易。

也就是说,到2023年底,如果中美双方仍不能就审计底稿问题达成一致,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将被迫退市。虽然近期双方已经达成了监管合作协议,但离问题的最终解决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受此消息影响,从去年开始,大部分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陆续回到香港,以此来规避监管风险。到如今,仍将美股作为唯一上市地点、有影响力的公司已经屈指可数,包括拼多多、爱奇艺、唯品会等,寥寥无几。

大部分公司是以二次上市的形式回到香港市场的。

二次上市,是指先由投行在美股市场上购买一定量这家公司的股票,将其托管起来,然后将股票打包在一起,在香港市场上出售代表这一篮子股票的存托凭证,这些存托凭证就被叫做ADR(America Depository Receipts)。

这种上市方式审核相对宽松,能使公司较短时间内快速上市,股票可以在两市场间流通,股价相同,但从其上市流程可以看出,它本质上仍是在买卖美股市场上的股票。

也有一些公司选择双重上市。比如,近期阿里就宣布要在香港市场上双重上市。

双重上市,是指两个资本市场均为第一上市地,审核相对严格,需要遵守的规则与首次IPO完全一致,两市场股票无法跨市场流通,股价表现相对独立,可能会产生价差。

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约有280家,约占美股总上市公司数量的24%;总市值约1.14万亿美元(8.25万亿元),约占美股总市值的3.5%,市值在50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有5家,100亿美元以上的有17家。

在美上市中概股市值前20名

近两年,中概股遭遇了股灾(阿里从高点已经下跌了超75%,跌幅在90%以上的比比皆是),导致中概股占美股总市值的比重大幅下降,正常情况下,占比应在8%左右。

如果此时中概股全部从美国退市,对美国金融市场而言,影响已经降到最小。

但对华尔街仍然影响巨大。全部退市意味着以后也不会有中国公司赴美上市,华尔街投行将少了一大笔手续费可赚,辅导上市绝对是暴利生意,投行一般能拿到IPO金额约4%的服务费。

同时美股市场也将失去一些最优秀的投资标的,未来就只能在港股和A股投资中国公司,这对美国的金融霸权是一种严重削弱。

因此,对美国而言,中概股退市没有好处,只有坏处。

大量中概股回到香港市场,虽然可以提高香港的金融影响力,让A股投资者有更多投资标的,但同时也会带来流动性压力,使企业估值承压。

恒生指数每日的成交量只有千亿港币上下,远不及A股每日的近万亿成交量,甚至不如美股特斯拉一只股票的成交量。

很容易理解,市场上股票数量突然增多,而资金和成交量没有显著提高,久而久之,所有公司的估值都会被压低。

以同时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公司为例。工商银行在港股的市值为1.21万亿,在A股为1.55万亿,溢价22%;比亚迪在港股的市值为5200亿,在A股为7600亿,溢价32%。

较低的估值严重不利于企业的IPO和再融资,从更长期地视角来看,反而会使香港失去竞争力。

如果中概股大规模回到A股,对A股也有类似的抽血效应。

因此,对中国而言,中概股从美国退市有一些好处,有很大坏处。

既然对中美双方而言,中概股从美国退市都是弊大于利,那就没有理由认为审计底稿问题最终不能得到圆满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美国   华尔街   中美   底稿   香港   成交量   市值   金融市场   坏事   好事   股票   市场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