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他就是一个传奇,他的财富摆到今天,依旧是我的三倍

洛克菲勒,他的财富摆到今天,是比尔盖茨的三倍,他的家族一百多年来依旧富可敌国。他是继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白手起家的另一个代表,他们都有一个共性,聪明能干,敢做敢拼,高瞻远瞩,时到今日,他的商业帝国形成的方式还一直影响到现在。下面由我继续给大家分享以电影的形式拍摄的纪录片《美国商业大亨传奇》-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帝国崛起。

铁路之王范德比尔特为了巩固他的铁路帝国,向克里夫兰的一家小炼油厂深入橄榄枝,只要能让他的铁路满载煤油,他就能重新占领市场。而此时,炼油工厂老板洛克菲勒同样面临着困局,如果能达成这次合作,他的炼油厂或许才有活下去的可能。范德比尔特之所以选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自然有他的如意算盘。

老范认为他能轻松掌控局面,毕竟对方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自己随便设点恩惠,他还不是感恩戴德。这位见惯了大风大浪的美国首富不会想到,当两个人见面的那一刻起,财富的天平正在慢慢发展倾斜。老范开门见山,表示需要一家炼油厂合作,或许可以给他这个机会。尽管洛克菲勒的炼油厂处境艰难,但他不卑不亢,合作当然可以,甚至可以签订独家协议,但每一桶的运费要比市场低30%,如果无法达成共识,他并不介意和其他铁路公司合作。

与范德比尔特谈判

老范若有所思地看着眼前的年轻人,一时猜不透他。于是,打中脸充胖子还是真的有那个实力。最后他们达成初步协议,而洛克菲勒,必须每天提供超过60列车的油,才能享受低廉的运费。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他在炼油厂根本无法生产这么多的煤油,甚至连一半都达不到。但年轻的洛克菲勒却不想错过这个绝佳的机会,眼下必须想办法生产更多的煤油。这种极具冒险精神的精明头脑从洛克菲勒很小的时候就展现了出来。

洛克菲勒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整日在外面招摇撞骗,母亲是一个国家的虔诚教土,但他并没有就此安于现状,他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于是他又攒下来的零用钱买糖果,然后分成小块卖给周围的小伙伴。这个时候,他就初步具备了优秀企业家的素质、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利益最大化。穷人孩子早当家凭借的小聪明,洛格菲勒开始帮忙养家。而他那个不靠谱的父亲毫不关心家人的生活,靠在外面坑蒙拐骗维持生计。他向很多治疗癌症的人声称吃了他这种药有病治病,没病养生。他不仅欺骗外人,甚至连自己的家人都骗,把洛克菲勒挣来的钱放进自己的口袋,还教育孩子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混账父亲。

但这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却在洛克菲勒的成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父亲不管不顾,洛克菲勒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不得已只能早早找工作,照顾母亲和兄弟姐妹。他在一家经营谷物的公司担任仓库管理员,这一干就是三年。虽然这三年没有挣到钱,但他之后回忆,他经商的所有方法与思维都是在那三年学到的。后来,他向父亲借了1000美元创业,但每年却要支付100美元的利息。不过,初入商场的洛克菲勒并没有尝到赚钱的甜头,就在他打算换一个创业方向时,机会出现了。

1859年,宾西法尼亚州挖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数以千万的人们疯狂涌入西北无数油井胡乱开挖,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邻近的克里夫兰洛克菲勒的家乡。当时只有20岁出头的洛克菲勒并没有盲目加入到挖井的行列中,他预测如此大规模的原油数量必然会导致价格下跌,与其开采石油,提炼石油才是挣钱的王道。于是在他24岁时,与合作伙伴成立了一家炼油厂。不懂技术,他就拉懂技术的科学家入伙,将地下开采的原油提炼成需求量极大的煤油。这种清洁可燃烧的能源点亮了生活在黑夜中美国人的生活。尽管对于自己的事业相当有信心,但初期的巨大投入加上一位合伙人的退出,让他的炼油厂处在破产的边缘。

煤油作为当时美国的主要照明燃料

就在这个时候,铁路之王范德比尔特伸出橄榄枝,希望能与其达成合作。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旦搭上铁路的快车运输到全美各个地区,将会极大扩展洛克菲勒的视野版图。但在此之前,他需要先解决产量问题。仅凭了一家小厂根本无法满足范德比尔特的胃口,他需要说服投资商投资这个前景光明的行业。然而就在此时,煤油的负面消息迅速占领各大报纸的头条,因为当时煤油的提炼没有安全标准,造成了质量良莠不济。煤油带来的安全隐患引发了民众的恐慌,更让那些投资商望而却步。

而洛克菲勒却从中看到了机遇,如果他生产的煤油既安全又便宜,岂不是就能迅速占领市场?于是,他将自己的炼油厂重组为标准石油公司,意图打造从石油提炼、仓储、运输、售卖一体化的营销方式。他相信,标准石油公司将会从许许多多的工厂中脱颖而出,而标准石油公司的产品将会定位今后的石油制品。这就是标准一词的由来,虽然简练,但霸气十足。洛克菲勒绝对不是一个只会说空话的人,他的标准石油未经推出受到民众的疯狂追捧,之前没有带来的恐惧慢慢被安抚。而洛克菲勒的公司则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投资人飞驰沓来寻求合作,标准石油公司的规模迅速扩大。

尽管当时范德比尔特依然保持着美国首富的王座,但所有人都看得出洛克菲勒的时代已经来临。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标准石油公司已经成为全美最大的精炼煤油制造商,加上和范德比尔特的强强合作,使得他把产品能以极低的价格送到千家万户。但洛克菲勒想要得更多,这是成功者特有的贪婪在作祟。

如今,范德比尔特的铁路已经无法满足标准石油公司庞大的产量需求,所以洛克菲勒需要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他要让自己的产品在美国形成垄断地位。汤姆斯科特同样是一位铁路大亨,作为范德比尔特的竞争对手,成为新的铁路之王是他的毕生梦想。斯科特带着他的得意门生前往克利夫兰寻求合作,而这位年轻人就是日后的人生导师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洛克菲勒和斯科特的谈判直接开门见山,双方都想通过彼此的优势建立垄断联盟,于是斯科特以更低的预售价格促成了这次合作。虽然范德比尔特帮助他度过了难关,但他从小就知道利益要最大化。作为一个商人,永远利益至上。老范得知此事后十分恼怒。不得不说,洛克菲勒的这招可谓一箭双雕,既拿到了最低的价格,又引起了铁路公司的相互竞争,他们会为了运送石油而打到头破血流,最终的受益者还是洛克菲勒。

斯科特与卡内基

标准石油公司的产品进入千家万户,仿佛火车上拉的不是煤油,而是数不尽的美元。凭借带来的丰厚利润,洛克菲勒开始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收购,哪怕是阴暗的、卑鄙的手段。他至今还记得父亲告诉他的,不能轻易相信任何人,唯有到手的利益才是最真实的。1872年,标准石油公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短短六个月的时间里收购了克利夫兰境内85%的炼油厂。到了1879年,标准石油公司已经成长为庞然大物,控制了全美90%的石油,而这家公司仅仅成立了只有九年的时间。虽然这已经形成了绝对的垄断,但洛克菲勒认为自己的垄断无论对同业或消费者都是好的,他可以和铁路谈判,降低运费,反而让利消费者,并尽可能的做好服务。

后来他在布朗大学的演讲是这么说的:“美丽的美国玫瑰若要灿烂盛开,必须牺牲掉周围的新芽。”这就是商人,把垄断都说得这么清新脱俗。范德比尔特不会想到,自己当初一个不经意的举动,竟然创造出了一头不可抵挡的猛兽。这位曾经的美国首富意识到,要想对付洛克菲勒,必须联合竞争对手,否则铁路只能沦为洛克菲勒赚钱的工具。为了能提高运费,范德比尔特找到斯科特,经过一番商讨,他们形成了价格联盟,如果洛克菲勒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停止运送煤油。洛克菲勒看到两人联名的信件,心中升起一股无名怒火,他早已不是当年任人宰割的小炼油厂老板,既然你们想要战争,就满足你们,但在此之前,他必须找到运输煤油的办法,否则他只能俯首称臣。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候并不是深思熟虑得来的,或许来自一个巧合。

某天,洛克菲勒视察一家炼油厂,听着负责人在一旁巴拉巴拉说个没完,而他却一句也没听进去。望着纵横交错的管道,他忽然有了主意,为什么不能铺设管道运输?虽然初期的投入较大,但却是一劳永逸的手段,既能减少运输成本,还能摆脱铁路的控制。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爆炸性的点子,当所有人都等着看洛克菲勒的笑话时,他却转身来了一张漂亮的回马枪。他一边自建,一边通过收购油管公司进行铺设输油管道。或许当时有人想到过这种方法,但能真正实施出来的只有洛克菲勒。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做别人敢想却不敢做的事。

铺设油管

洛克菲勒非常清楚自己行业的优势和劣势,找到劣势弥补不足,就能在竞争之中战胜对手。当洛克菲勒的输油管道铺设完毕,横跨6000多公里,将数千座最赚钱的油井和克里夫兰的精炼厂相连,如此一来,洛克菲勒就成功把铁路从石油行业中赶了出去,与此同时也为石油新的运输方式打下了基础。自从铁路在美国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是国内最大的行业,被美国的历史学家称为美国经济的脊梁。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能与那些铁路大亨分庭抗礼,而现在,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站了出来。他接住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接力棒,如果没有石油,铁路将难以为继,这对铁路行业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加上之前盲目扩张的铁路线,许多路线出现了空散,这就使得铁路公司出现了严重的亏损,许多铁路公司一夜崩盘,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次铁路引起了经济危机,造成了美国国内1/3的铁路公司破产,而这场危机的导火索之一就是洛克菲勒的石油管道引起的。当然,这并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造成的。1873年的这场经济危机造成国内上下一片萧条,工厂倒闭,工人失业,高层的日子不好过,穷人的日子更是苦不堪言,一些大公司也处在破产的边缘。而洛克菲勒再次从危机中发现了机遇,他开始大肆收购,使那些企业的市值大幅缩水。眼下就是最好的时机,他用超低价买下了一个个破产的石油公司,打造石油帝国的基石。

当经济危机结束时,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已经成了全面最大的企业,而他的对手那些铁路公司则是勉强维继。曾经的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在那场经济危机的寒冬中去世,将自己价值1亿美元的企业交给了儿子打理。弥留之际的老范很清楚自己的儿子撑不起这份家业,但别无他法。洛克菲勒也知道眼前的这个对手不堪一击,他的最后一位对手斯科特还想殊死一搏,因为洛克菲勒的管道没有经过匹兹堡,为此只能继续使用斯科特的火车,不得不支付高昂的运输费用。但斯科特心里很清楚,如果仅凭这一条铁路,根本无法和洛克菲勒对抗,于是他打算进军石油工业,同样铺设石油管道,收购炼油厂,打算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方法应对。

而此时的洛克菲勒心比天高,他讨厌竞争,垄断才是他想要的,一场新的战争就此打响。他怒斥斯科特到底抄他创意,这是一个小偷的行径,小偷是不允许在光天化日之下。为此,他开始疯狂报复,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阻止异地油进入斯科特的铁路,这就意味着其他地方的炼油厂无法生存。洛克菲勒下令关闭其他地方的炼油厂,这注定是一场持久战,谁撑到最后,谁就是赢家。没有了洛克菲勒的石油,斯科特失去了一半的生意,损失成指数增长。

卡内基安慰破产的斯科特

他不得不大幅裁员,削减工资,而那些工人纷纷走上街头,痛斥这位资本家的可恶行径。到最后,工人游行发展为暴力抢砸,将斯科特的工厂付之一炬,货运站也被洗劫一空。一夜之间,39栋建筑被烧毁,1200节车厢被破坏。而斯科特的野心也在这天夜里化为泡影。斯科特输了,输得很惨,到最后只有他的门徒卡内基还陪在身边,这个从小就跟在斯科特身边的人从他身边学习到很多。他发誓要为斯科特报仇,而对手就是那个新的美国首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洛克菲勒   斯科特   炼油厂   煤油   美国   德比   比尔盖茨   铁路   石油   财富   传奇   标准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