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常见中成药辅治高脂血症,健脾补肾,清热祛湿,化痰行瘀

高脂血症属于中医学的“痰饮”等范畴。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主要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加之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水聚痰饮,痰浊不化,痰瘀结聚,变生脂膏;老年肾虚,五脏衰减,更易发为本病。中医把高脂血症分为湿热蕴结证、痰湿内阻证、痰瘀结滞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应先确定高脂血症的类型及证候,再确定治法。

选药原则

选用中成药治疗高脂血症,应注意类型及证候不同用药也不同。湿热蕴结证采用清热利湿。痰湿内阻证化痰祛湿。痰瘀结滞证采用化痰行瘀。脾虚湿盛证采用健脾利湿。肝肾阴虚证采用滋补肝肾。脾肾阳虚证采用补肾健脾。根据不同特点进行辨证治疗。依据中医这些治法选择不同药物。

用药方案

1、湿热蕴结证 主要表现为:头晕,口干口苦,肥胖,疲乏,烦热,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宜选用:

桑葛降脂丸,口服,一次4g,一日3次,30天为一疗程。

2、痰湿内阻证 主要表现为: 胸脘满闷,胃纳呆滞,头晕身重,大便不畅,舌苔白腻,脉濡滑。宜选用:

(1) 脂可清胶囊,口服,每次2 3粒,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30日为一疗程。

(2)血脂灵片(胶囊),口服,一次4 5片,一日3次。胶囊,口服,一次4-5粒,一日3次。

(3)月见草油乳(胶丸) 口服。一次10毫升,一日3次。胶丸,口服,1次5-6片,1日2次。

3、痰瘀结滞证 主要表现为:头晕身重,胸胁胀闷,肢体麻木,口干纳呆,大便不爽,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脉弦滑或细涩。宜选用:

(1) 山庄降脂片(颗粒), 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颗粒: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

(2) 通脉降脂片(胶囊),口服,1次4片,1日3次。胶囊 口服。一次2 4粒,一日3次。

4、脾虚湿盛证 主要表现为: 倦怠乏力,腹胀纳呆,头晕身重,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濡缓。宜选用:

(1)健脾降脂颗粒,口服,1次10g,1日3次。二十日为一疗程。

(2)脂必妥片(胶囊)口服,口服,一次3片,一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胶囊,口服,一次2粒,一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

(3)绞股蓝总苷片(分散片,胶囊),口服,1次2-3片,1日3次。胶囊,一次1粒,一日3次,或遵医嘱。分散片,一日3次,每次1片。

5、肝肾阴虚证 主要表现为: 腰膝酸软,口燥咽干,头晕耳鸣,右胁隐痛,手足心热肝肾阴虚证 主要表现为: 腰膝酸软,口燥咽干,头晕耳鸣,右胁隐痛,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宜选用:

(1) 降脂灵颗粒(片、胶囊),口服。颗粒剂,1次3g,1日3次。片剂,1次5片,1日3次。胶囊剂,1次5粒,1日3次。

(2)玉金方胶囊(片),口服,1次2粒,1日3次,饭前服用;片剂,口服,一次2片,一日3次;饭前服用,(3)制何首乌颗粒,口服,1次14g,1日2次。,舌质红,少苔,脉弦细。

6、脾肾阳虚证 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脘痞腹胀,夜尿频多,大便不实,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宜选用:

丹田降脂丸,口服,1次1-2g,1日2次。

用药提示:

1、桑葛降脂丸 脾虚便溏者慎服;孕妇禁服。

2、脂可清胶囊 体弱者及孕妇忌用。服药后如大便次数增加,可减量或停药,待症状缓解后再继续用药。

3、月见草油乳(胶丸) 不良反应:个别患者口服药初期见有恶心、便稀等不良反应,继续用药可好转。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孕妇禁用。

4、脂必妥片(胶囊)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5、绞股蓝总苷片(分散片,胶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慎用。伴有其他严重的慢性病,或在治疗期间又患有其他疾病,应去医院就诊,在医师指导下服药。

6、降脂灵颗粒(片、胶囊) 脾虚腹泻者慎用。

7、玉金方胶囊(片)个别患者服用初期有咽干,轻度腹泻,不影响继续服用;有过敏者应停用。

8、制何首乌颗粒 不良反应症状腹泻,且伴有肠呜、腹痛、便溏、消化不良,大便次数增多诸现象。制何首乌忌猪肉、无鳞鱼、血(各种血制品,如:血豆腐)、葱、蒜。制何首乌忌铁器。

免责声明:文中用药方案用于专业医学科普与交流,仅供参考,具体个人诊疗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请勿仿方套方。

注:文中用到的一些网络的图文资料,仅是借鉴与学习,如觉得有对其产生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感谢知识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4

标签:内阻   胶丸   何首乌   酸软   湿热   中成药   大便   胶囊   头晕   颗粒   孕妇   常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