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

再过几日便要进入三伏天的头伏了,一年之中最热的日子即将开启。

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这段时间称为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日子。每年的三伏灸从头伏开始至末伏结束。

三十九天,是冬至逢壬日算起的第三个寒天,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间段。每年的三九灸从冬至开始至三九天结束。

三伏灸和三九灸属于天灸的范畴。

天灸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顺应四时节气,用特定中药配方做成外用剂型,根据个人体质、疾病等情况贴敷在特定的穴位上,以达到保健、预防、治疗作用的传统中医外治法。

冬病夏治

在三伏天或三九天,采用对皮肤有刺激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疱,常用的如斑蝥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可达到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效果。

它主要适用于以下疾病:

呼吸系统: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

消化系统:虚寒性胃痛、结肠炎,慢性肠胃炎等;运动系统:虚寒性关节痛,寒湿性颈肩腰腿痛等;

此外,对于增强小儿体质、提高免疫力,减轻消化不良、厌食、腹泻、遗尿等方面效果显著。

灸法种类繁多,根据施灸材料的不同,常可分为艾灸法和其他灸法。

天灸属于其他灸法,此外灯火灸法、硫磺灸法、桑枝灸法、药捻灸法等也归类为其他灸法。

艾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经络穴位,给人体以温热刺激的传统中医疗法,一般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和温灸器灸。

冬病夏治

艾灸可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对慢性虚弱性疾患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疾病尤为适宜。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穴位能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促进血液循环,有行气活血、消肿散结之功,有利于组织修复。

宋代窦材在《扁鹊心书》中大力提倡保健灸法,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足三里…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古人亦常说“若要安,丹田三里常不干”,强调了肾与脾胃的重要性,可见古人对于“治未病”的重视。

关元可温肾固精、补气回阳、通调冲任,气海可培补元气、益肾固精、理气和血,命门可温补元阳、补肾益精灸,长期艾灸次三穴能益气延年,强壮身体,增强先天之本。

中脘、足三里可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扶正培元,长期灸此二穴,能鼓舞人体正气,增强脏腑功能,调节后天之本。

冬病夏治

长期艾灸以上诸穴,能振奋脏腑阳气,激发机体正气,巩固先后天之本,调动身体内在的抗病防御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扁鹊   艾灸   气海   伏天   命门   脏腑   阳气   夏至   穴位   冬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