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丹萨替寺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桑日县(县城距泽当镇30公里)境内,县驻地以南、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帕木竹渡口。这里海拔4500米,足以俯瞰脚下数十公里的雅鲁藏布江。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丹萨替寺庙的大殿以及主要建筑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寺院依山而建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整体建筑群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占地面积约30多万平方米。1962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92-1993年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投资重建。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1158年由噶举派僧人多吉杰布创建,建寺之后,多吉杰布在该寺收徒传法十多年,因其地名叫“帕竹”,该派发展为帕竹噶举派,丹萨替寺遂成帕竹噶举派的主寺。多吉杰布本人也被称为帕木竹巴。多吉杰布时期,丹萨替寺仅有其修行用的一间屋子。1198年起,方由多吉杰布的两位大弟子直贡巴、达隆唐巴开始修建祖拉康大殿。丹萨替寺的宗教地位非常高,到14至15世纪时已是最富裕、最重要的西藏寺庙之一。


著名历史学家图奇科考队所拍摄的照片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丹萨替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西藏的一大珍宝。以其极其特殊的大佛塔而蜚声世界。这座叫做扎西戈芒的佛塔 (又称吉祥之门佛塔) 是多层的铜鎏金雕塑组合而成的,由手艺精湛的纽瓦尔艺术家创造,用料豪奢,不惜工本,装饰华丽,气宇轩昂,高超过10英尺,塔身周围供奉着造像,镶嵌着各种宝石,金碧辉煌。无疑标志着西藏艺术史上的巅峰,在喜马拉雅艺术史上弥足珍贵。


该寺也是帕竹噶举派分出的8个支派的母寺,历史上有名的京俄·扎巴迥乃、扎巴仁钦、绛曲坚赞、扎巴坚赞等重要人物均长期担任丹萨替座主,直至1434年发生内乱,1481年帕竹政权被推翻,才衰落下去。


帕竹噶举,噶举派的四大分支中最大的分支。其创世人是达波拉杰的著名弟子帕木竹巴(1110——1170年),他出生在西康南部的智垅那雪地方,少年时代在家乡拜师学经,九岁时出家当僧侣,取名为多杰嘉布;十九岁时有机会侍从一位富人进藏游学,广泛修习宁玛、噶当、萨迦等不同宗派的教法;后来拜见达波拉杰专门研习达波噶举的教法,并成为达波拉杰的著名弟子。随后帕木竹巴又返回自己的故乡西康,并在那里广收门徒,传授以达波拉杰所传密法为主要内容的教法,并独具一格,名声大振。

1158年,帕木竹巴放弃在家乡的传教活动又返回西藏,在丹萨替寺修炼传教达十三年,最后在该寺圆寂。在1208年出身于当地豪族郎氏家族的僧人扎巴迥乃(1175-1255)作了该寺寺主,从此,寺主一职专由郎氏家族兄弟叔侄世代承袭。帕竹噶举与政治的关系最为密切,该派曾同朗氏家族一起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并统治卫藏地区达一百三十多年,直到1481年才由其属部后藏仁蚌巴推翻。帕木竹巴以自奉俭朴、戒行谨严、学识渊博等高超的德行而名扬四方,因而当时聚集在丹萨替寺的僧众就达八百人之多,其中有十余名著名人物


帕木竹巴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帕木竹巴 唐卡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丹萨替大殿的平面图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1.西面的大门

2.西面的侧门

3.中心区域

4.佛塔和雕像位置

5.平台与帕木竹巴茅草屋



扎西戈芒佛塔


在丹萨替的正殿中有八座高耸入云的佛塔,被称为扎西戈芒,或“吉祥之门”,是帕木竹巴的学生之一止贡巴(1143-1217)在经历了一次奇妙的视觉体验,启发了这些建筑的图像和设计,直贡巴邀请尼泊尔艺术家来到直贡梯寺,帮助创建了扎西戈芒塔。当这座精致的建筑在1208年左右完工。扎西戈芒佛塔的照片为我们展示了制作、铸造、鎏金、镶嵌以及组装这些结构所需的极高艺术水准。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扎西戈芒佛塔的基本结构描述如下:


一个华丽的莲花从最底层托起了巨大阶梯结构的佛塔。四周装饰着许多独立的神像和饰有浮雕神像的嵌板。佛塔阶梯的层级越高,在宗教上的地位就越高。从下到上,分别是护法层,女神层,佛陀层,冥想神层与顶层。



佛塔的护法阶梯层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佛塔的最低层是护法层为上层巨大的莲瓣提供了坚实而牢固的基础。这两排莲瓣充当了一个十分独特的界线,把较低的、更世俗的神祗与较高的、深奥的神祗相隔开。护法们簇拥在冉冉升起的莲瓣周围,外侧还精心安排了四个护法天王守卫着佛塔。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这层的诸多护法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在这层的四个主要方向。其中有玛哈嘎拉,吉祥天母,财神等,教徒们相信在这些护法会给与他们更具象的帮助,帮助他们克服修行过程中会遇到的内在和外在的种种障碍,给他们带来财富。Nagaraja和Rahu与降雨和丰收有关。据说,他们同时还守卫着佛塔内的宝藏。


持国天王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广目天王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纳噶拉迦 龙族之王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罗睺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吉祥天母 杜玛瓦蒂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吉祥天母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佛塔的女神阶梯层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第五层是女神层,由中央嵌板的三位主要女神组成,左右两侧分别有两组呈舞姿的四供养天女。佛塔中,象征性奉献的形象都是重要的。在修行者的冥想中,这些天女会显现然后带来音乐舞蹈 歌曲等。


供养天女雕刻板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密宗神祗阶梯层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第三层是佛陀层,五个禅定的佛陀和他的菩萨随从分别在这层的五个方向,背光嵌板上装饰着许多大小不一的浮雕.。佛塔的第四,五层由密教神祗组成。这两层代表了密宗修行的不同阶段,修行者通过外部的仪式与内部的冥想相结合而进步。每一个组合代表一个特定的教学周期,有一些非常深奥的曼陀罗散布在这层的东面例如由三十二个神组成的密集金刚坛城。


金刚亥母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不空成就佛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密集金刚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阿閦佛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妙音佛母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上乐金刚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密集金刚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大轮金刚手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大威德金刚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喜金刚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摩利支佛母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金刚亥母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罗睺星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大成就者古古日巴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大成就者萨哈拉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佛母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金叶衣佛母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大日如来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金刚持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佛塔的顶层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在佛塔的塔顶层被一圈莲瓣环围绕,形成了顶层平台的外缘,寺庙的舍利被放置在上面。这层上面有藏传的祖师造像。金刚亥母在平台的边缘,看起来就像在天空中盘旋,对于佛教信徒来说,当心灵拥抱了空虚,所有现象的内在存在时,就获得了智慧。在达到这一境界后,修行者从这个世界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并获得了充分的启迪。顶部的佛塔象征着启蒙有珍贵的织物上覆盖着佛像的图像,作为每个扎西戈芒塔的后幕布。最后,一把巨大的阳伞,上面装饰着半浮雕的曼荼罗。


金刚亥母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噶当塔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金刚亥母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尊胜佛母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主台柱栏杆以及其他装饰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这些华丽的塔柱是佛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装饰性和功能性。从丹萨替寺大殿的的历史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每一层的转角处都有这些鎏金镶嵌宝石的装饰柱,遍布佛塔周身与主柱一起支撑着高大的佛塔上面雕刻的人物有四个手臂,站在莲花上,摆出三折弯曲的姿势。


装饰柱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在转角装饰柱的上边和佛塔的隔层上面放置着这种鎏金镶嵌宝石的三叶草装饰上面雕刻着天女以及吉祥的图案。建造佛塔的工匠们经常在不同的部件上刻着藏文,编号,用来辅助建造。雕刻的字符的位置是不同的有时在前面,有时在背面。


三叶草花瓣装饰

一处湮灭的寺庙,曾经有藏传佛教艺术的无上珍宝


丹萨替造像风格的变迁


1、产生期:13世纪。造像风格尚未定型,造像特点不明显;


2、发展、定型期:14世纪。丹萨替造像的重要发展时期,造像风格成型,艺术特征鲜明突出;


3、衰落期:15世纪中叶以后。造像特点不明显;逐渐消融于明代西藏地区形成的统一风格之中。格鲁派的兴起,开创了西藏新的佛教艺术风格。


特殊的供奉形式


供于舍利灵塔的塔身周围。大多数丹萨替像身后横出一个扁状的小铜榫,或在头后,或在身后,大多数在莲花座后部,而且一般是佛像铸完后再焊接上去,在铜榫与佛像的连接处可见明显的焊接痕迹。


造像特点


面部、头饰、躯体、衣纹、装饰、帔帛、镶嵌、材质与镀金、莲花座、大小规格等方面各有特色,这些特色共同构成了丹萨替造像统一的风格面貌。


1、头饰:以菩萨装头饰最具代表性。头戴五花冠,头顶束高发髻。头部及发髻一般不现出发丝,如圆盔罩于头顶,髻顶安半杵。


2、装饰:讲究和繁复。手足部的钏镯大多数是多圈组合的繁复样式;僧裙上密布立体雕花。在藏传佛教造像历史上空前绝后。


3、镶嵌:习惯镶嵌各种宝石。宝石品种繁多,有红珊瑚、绿松石、红宝石、蓝宝石、水晶、青金石等种类。有些造像身上嵌满了各色宝石,一般造像身上至少有一二种宝石镶嵌。


4、莲花座:比较低矮,双层束腰式莲花座束腰部位明显嵌入不深,少数造像的莲花座下面又增加了一层雕饰繁复的底托,底托上面环绕一周雕饰有涡旋状的緾枝莲花,既具极佳的装饰效果,又彰显出尊像的圣洁不凡,具有美好的佛教寓意。


5、大小规格:一般在25至35厘米之间,稍大者有60至70厘米,其中以30厘米上下尺寸的造像最多。


6、铸造工艺:红铜铸造,铸胎厚重,显示了雄厚的经济实力。

丹萨替造像是一种尼藏融合的艺术风格。尼泊尔艺术影响表现在衣纹的表现手法、装饰风范等许多方面。


西藏本土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造像题材:形成了具有教派思想和修法特点的新的神像崇拜体系;


2、造型样式:有许多新的造像题材没有现成的仪轨作为依据,需要重新设计和创造;


3、造像风格:在重新设计和创造中,大量融入藏民族文化艺术因素,形成了具有藏民族文化和审美特色的新型模式。


4、巨大的艺术承载能力:13至14世纪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为各种文化艺术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尼泊尔艺术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上得到了新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各种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新风格。


涉及7种类别和40余种题材:上师类、本尊类、佛母类、空行母类、佛陀类、菩萨类、护法类。这些不同的题材在宗教神格和造型特征上明显体现了与噶举派的密切关系。每尊造像都体现了噶举派思想和修法特点。


丹萨替寺造像散落在世界各地。首博现统计出馆藏典型造像42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西藏自治区   嵌板   尼泊尔   鎏金   艺术   神祗   造像   佛塔   西藏   护法   珍宝   寺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