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发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人体由健康向疾病的转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具有积极意义。《灵枢-逆顺》中讲:“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或萌芽之初,把握时机,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医治病症还没有出现的人,十个人里面有八九个能痊愈;医治病症即将显露的病人,十个病人里面有两三个能够痊愈;而医治那些病症已经显露在外的病人,十个病人里面恐怕没有一个能够痊愈。医术好的医生当疾病还在表层的时候就进行治疗,医术一般的医生则要等到疾病已经进入骨髓后才治疗。病在表层的时候,邪气侵入人体不深,体内正气还沒有受到损伤,这时治疗,既可以用药物攻邪气,也可以用针剌;而当病进入骨髓之后,邪气巳经深入人体内部,体内的正气衰微,这时针刺、药物已经没有作用了。在疾病刚开始不治疗,等到已经形成重病后才治疗,就像等到涓涓细流已经汇成江河样,病入膏盲,这是谁的过错呢?邵子说:“与其等到病了再服药,不如在疾病还沒发生之前提早预防,也就是圣人所说的不治巳病治未病。

现在的人得病以后不是马上请医生医治,而是忍着病痛,希望能够不治而愈。到了病情已经很严重的时候,还讳疾忌医,不把病情告诉别人。这实在是让病毒安全停在体内、顺利地发展壮大、生根发芽的做法。一旦病情危急了才去求医,医生对他(她)的病也无能为力了。《诗经》曰:“既输尔载,将伯助予。”说的就是这种事情吧?

预防未病要先防,既病防变勿彷徨。

未病扶正防邪客,既病早治击传变。

未病先防有两端,培正防邪是为先。

自然顺应精神养,肾精得保体锻炼。

饮食调养及其它,这是培正之表现。

有病防邪来侵害,避邪吃药要得先。

既病防变早诊治,治时勿忘其传变。

阻截病传之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

治則正反标本医,正邪阴阳皆亦治。

脏腑气血来调理,因时因地人治宜。

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反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治标治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

扶正祛邪:单用同用,先后运用。

调整阴阳:损某有余,补其不足。

在中医治法中还有“增水行舟法”、“提壶揭盖法”、“导龙入海法”这均属类比思维而创立的治疗方法。“类比思维”…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他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是由一事物推到另一事物的推理方法。例如自然界的风具有轻扬向上,善动不居的特性,类比到人体的病理变化,则凡具有轻扬开泄、善行数变主动等特性的病症表现,如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皮肤瘙痒无定处、头痛游移、抽搐等,皆属外感风邪为患,治疗以采用祛风的方法。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有万物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平时应从衣食住行方面顺时养生,人的五脏六腑、明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推崇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但是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如服用肺药应在秋季,服用温补药应在冬季等。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因此,产生了寒暑燥温风的气候。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之气化生五志,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的情志活动。喜怒等情志变化可以伤气,寒暑外侵可以伤形。突然发怒,又会损伤阴气;突然大喜,就会损伤阳气。如果是气逆上冲,充满了经脉,则:神气就会浮越,离去形体。所以不节制喜怒,不调适寒暑,生命就不会牢固。阴气过盛可转化为阳,阳气过盛则转化为阴。所以冬季受了寒气的伤害,春天就易发生热性病;春天受了风邪的伤害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季为了暑气的伤害,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受了湿气的伤害,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

阴阳是天地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举凡医治疾病,必须用寻求治本的方法。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阴主静,阳主动,阳主生发,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可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限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疾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疾病。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症和顺症的区别。

阴与阳、逆与从、标与本,作为一种原则,可以让人由小到大地认识疾病,谈一个阴阳标本逆从的道理,就可以知道许多疾病的利害关系;由少可以推多,执简可以驭繁,所以一句话可以概括许多事物的道理。从浅显入手可以推知深微,观察目前的现象可以了解它的过去和未来。不过讲标本的道理容易,运用起来就难了。

背逆病邪而治的为“逆治”,顺应经气而治的为“从治”。先患某病后而发生气血逆适的,先治其本;先气血逆乱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寒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病而后生寒的,先治其本。先有热而后生中满腹脹的,先治其标。先有某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先治其本;先有泄泻而后发生疾病的,先治其本。必须先把泄泻调治好,然后再治其它病。先患某病而后发生中满腹胀的,先治其标;先患中满腹胀而后出现心烦的,先治其本。人体疾病过程中有邪气和正气的相互作用,凡是出现大小便不利的,先通利大小便以治其是标;大小便通利则治其本病。疾病发作表现为有余,就用“本而标之”的治方,即先祛邪以治其本,后调理气血、恢复生理功能以治其标;疾病发作表现为正气不足,就用“标而本之”的治法,即先祛邪以治其本,后调理气血、恢复生理功能以治其标;疾病发作表现为正人不足,就用“标而本之”的治法,即先固护正气防止虚脱以治其标,后祛除邪气以治其本。总之,必须谨慎地观察疾病的轻重深浅,观察缓解期与发作期中标本缓急的不同,用心调理。凡病轻的,处于缓解期的,可以标本同治;凡病重的,或处于发作期的,应该采用专一的治本或治标的方法。另外,如果先有一小便不利而后并发其他疾病的,应该先治其本病。

疾病的传变规律,心病先发心痛,过一天病传入肺而产生咳嗽;再过三天病邪传入肝而胁肋胀痛;再过五天病传入脾而大便闭塞不通、身体疼痛沉重;再过三天不愈,就会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夏天死于中午。

肺病先见喘咳,三天不好就会传入肝,则:胁肋胀满疼痛;再过一天病邪传脾,则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天病邪传胃,则发生腹胀。再过十天不愈,就会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日出之时。

肝病先见头疼目眩,胁肋胀滿,三天后病邪传入脾而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天病传于胃,产生腹胀;再过三天病传于肾,产生腰脊少腹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天愈,就会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吃早饭的时候。

脾病先见身体沉重疼痛,一天后病邪传入于胃,发生腹胀;再过两天病邪传入于肾,发生少腹腰椎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天病邪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十天不愈,就会死亡。冬天死于申时之后,夏天死于寅时之后。

肾病,先见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酸,三天后病邪传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三天病邪传入于胃,产生腹胀;再过三天病邪传入肝,发生两胁胀痛;再过三天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天亮,夏天死于黄昏。

胃病,先见于心腹胀满,五天后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天病邪传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五天病邪传入脾,则身体沉重;再过六天不愈,就会死亡。冬天死于半夜之后,夏天死于午后。

膀胱发病,先见小便不通,五天后病邪传入肾,发生少腹胀满,腰脊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一天病邪传入于胃,发生腹胀;再过一天病邪传入脾,发生身体疼痛;再过两天不愈,就会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后,夏天死于下午。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

防治原则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健康不仅仅是沒有疾病和病痛,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这个观点出发,应认识到健康和疾病并不能决然分开,他们之间没有一个绝对的分界线。一个健康的个体,必将逐渐衰老,走向疾病,走向死亡。健康和疾病在一个人身上是可以并存的,所以预防保健,就应从社会角度出发,改善环境卫生状况,干预不良行为、促进人群自我保健措施、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目的。健康长寿是人类几千年以来的愿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充分利用对健康长寿有益的各种因素,避免其有害影响,采取切实可行的综合保健措施,必定有个健康长寿的身体。

治病求本,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本质进行治疗。当外在的形体和内里的气机受到损伤后,发病的先后和发生在内或外的疾病都跟病因相合:风寒从外表侵入时,一定最先侵袭外在的形体;忧伤、恐惧、激愤等情绪刺激,一定最先扰乱体内气机的运行。气杜的运行失调,就会导致五脏不和谐,使五脏发病;寒邪侵犯形体时,会令外在的形体受到损害,同时在肌肤之表出现与之相应的疾患;风邪伤害筋脉时,筋脉就会出现与之相应的疾患。

各种疾病按次序相传,都有一定的死期,不可以用针刺治疗;假如是间脏相传,或传过三脏、四脏,还是可以用针刺治疗。

阴是藏精于体内而不断地扶持阳气的;阳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阴不胜阳,阳气亢盛就会使血液流动急迫快速,若再受热邪侵蚀,阳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调和从而导致九窍不通。

人体元气有先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可导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

病未至而防之:没病就进行防备,是说疾病虽然还没发生,但有生病的可能和产生疾病的趋势,就先服用药物,不让它发作。就像敌人想要攻打我,我的队伍却先发制人,比敌人先动手一样。

比如,偶尔衣服少了而着凉,因为稍微多吃了点儿而不舒服。有点着凉会慢慢变成怕风的疾病,吃的以后就会不想吃东西,这就是产生疾病的可能性和趋势,赶紧喝散风的药让身体发汗、吃化除积食的药物让食物快点消化。此外,饮食因素对体质有一定影响,饮食物各有不同的成份或性味特点,长期的饮食习惯和固定的膳食品种质量,日久可因体内某些成份的增减等变化而影响体质。如果饮食品种多样化,搭配合理,定时定量,五味调和,再加上脾胃健运,则水谷精气充足,脏腑组织得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体质。如长期饮食不节,必然会给体质带来不利的影响,如饮食量少,精气血津液化生不足,则会导致体质虚弱;嗜好肥甘厚味,助湿生痰,易形成痰湿体质;嗜好辛辣则易化火灼津,形成阴虚火旺体质;过食咸则胜血伤心,易形成心气虚体质;饮食无度,日久损伤脾胃,易形成形盛气虚体质。

体质是表明人体生命特征差异性的一个概念,这种差异性有两种基本的表现形式,一是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二是生理性和病理性。体质的特点大致有八:先天遗传牲、差异多样性、形神一体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动态可变性、连续可测性、后天可调性。体质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可以将体质分为特异体质和非特异体质两大类;体质的生理性和病理性,可以将体质分为生理体质和病理体质两大类。人体体质的形成,不仅受先天因素的影响,还受后天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即使先天因素,除父母的素质外,父母血缘关系的远近、父母生育的年龄、母亲在妊娠期的养胎情况和疾病因素等均会对体质形成影响。体质因素影响疾病的传变,体质一方面通过影响正气的强弱,决定发病与否和影响传变。如体质强壮者,一般不易感邪发病,即使发病,也不易传变;体质虚弱者,不但易于感邪,且易深入传变。另一方面通过决定病邪的“从化”而影响传变,如偏阳质者,感邪易从阳化热,疾病多向实热虚热方面发展;偏阴质者,疾多从阴化寒,疾病多向实寒或虚寒方面转化。质化的一般规律是:素体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者,受邪后多从寒化;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燥化;素体气虚湿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

地理因素也会影响体质的。不同地区或地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包括地壳的物理性状,土壤的化学成份、水土性质、物产及气候条件等特征。均可影响着不同地域人群低饮食结构、居住条件、生活方式、社会民俗等,从而制约着不同地域生存的不同人群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行为特征的形成成发展,形成了不同地域人群的体质差异和特征。如西北人形体多壮实,腠理致密;东南方人多体型瘦弱,腠理疏松等。再者就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体质也不一样。体力劳功主要动用筋骨,适度的劳作或体育锻炼,可使筋骨强壮,关节通利,可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加强内脏的功能活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体质;若过度劳作,易于损伤筋骨,消耗气血,致脏腑精气不足,易形成虚性体质;脑力劳动过度,长期端坐伏案,易致气血不畅,并暗耗营血,使心脾两虚,也易形成虚性体质。如果人们将职业病、遗传病,人伪的疾病做好预防,就是“上医治未病”的。

对待疾病就像对待人和对待事情一样,在刚开始有些苗头还沒有形成较大的趋势,在还可以制止的时侯,加以制止,那样疾病才会最终被消除。这和敌人的攻击已经发动,而我方的军队刚行进在路上相比,情况不是差很多吗?

(清)李渔闲情偶寄

防患在闲日:安乐之法,善于保养的人知道得较多。何况让气血平和的药少,攻邪克伐的药多,不可不知。要知道人的生命,必须借助保养,不干扰血气顺和而资助生命。气血失去顺和才去调理,疾病便已经产生。或许有的治疗不当,会立即导致病危。防止疾患必须在平时,所以说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这是圣人的忠告。(明)潘楫《医灯续焰-尊生十二鉴》

引起人发病的原因很多,《黄帝内经》将其归纳为两类。《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风雨寒暑实为六淫的概括;阴阳喜怒乃“七情”的概括;饮食居处即“饮食劳倦”。

正邪双方的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意。而《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也论证了这一点。”“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故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巳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顺应阴阳变化生命才能生存,违背了就会死亡;顺应它就容易治理,违反则发生紊乱。把顺应四季阴阳生变倒过来违背它,就会发生内脏病变。因此圣人不是在生病后才去治疗,而是重视没有生病时的预防;不是等到乱事发生后再去处理,而是重視未乱之前的防范。如果疾病已经生成再治疗,乱事已经发生再去解决,这如同口渴了才去挖井,临阵战斗扔去铸造兵器,岂不太晚了吗?

怎样才能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呢?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主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疾病的发生与机体内的正气有关,亦与外邪侵入有密切关连。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邪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治未病必须从养生和预防两方面着手。养生又称摄生,摄生早在《黄帝内经》中有记载,摄生即是保养生机、延续生命之意,人体通过精神调摄、平时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药物预防、锻炼身体、增强正气,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故未病先防除了增强正气、提高抗病能力之外,还应注意避免病邪的侵害。《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就是谨慎躲避外邪的侵害。顺应四时,秋天防燥,冬天防寒。

已病防变:《黄帝内经》提出了“已病防变”的思想。首先是已病应当及时治疗,防其传变。病初得之,就应重视,防其生变。否则小而变大,微而成巨,药石难以对抗,阴阳失衡之乱难平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偶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胃肠……”,论述了外感病的一般传变规律,由表入里,由浅及深。故治疗邪在皮毛,当以表散;在经脉当以通经;入里,当从里泄邪。由于疾病的传变逐次加重,故当早期及时治疗,防其传变,否则必贻误时机,预后不良。

控制疾病的传变:在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处理外,还应根据五行的生克乘悔规律,来调整各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控制其传变。如见肝之病,先实其脾。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是补母泻子(母子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方面。治法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是抑强扶弱(所胜所不胜的传变)有相乘相侮两方面。治法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疾病初期,先兆已现,即疾病早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早发现、早诊治,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一般来说,疾病的传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过程,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

病将至而止之:疾病将要发生的时候,即其疾病的症状将要出现还沒出现,生病的态势让人难以预料。这时要注意的是不要猜疑。所谓猜疑,就是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生病了。一旦有这种拿捏不定的想法,治疗起来就不会积极,疾病很快就会真的发生了。即使不是病,我也把它当成病来对待。吃饭睡觉都加以防范,一定要作充分的准备。将武器准备齐全,及时筹划出奇制胜的谋略。用饱满的精神,对付还沒有得逞的奸贼让他不能举兵作乱,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吗?(清)《闲情偶寄》。

已变防渐:就是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患者初愈后,大多虚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胃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

病已至而退之:疾病已经发生了要除去它,用什么方法呢?我说:只在一个“静”字。敌人已经到了,恐惧有什么用?将敌人消灭后再吃早饭,谁不想这样?如果不能立刻做到,放缓也许可以慢慢消除,一着急就可能病上加病。

这时起作用的不是像扁鹊这样的名医高手,而是病人自己。为什么呢?招来疾病的,是病人自己,不是医生。自己因为受寒生病,就应该全力把寒气去掉;自己因为纵欲得病,就应该一心控制欲望。

最不能理解的是,病人请医生来,不肯讲自己生病的原因,只让医生把脉。药的性能容易识别,想要精通脉理就不容易了。善于用药的医生常有,能精通脉理、一说就中的,当今世上能有几个人?只让医生把脉开药,是在用自己的性命检验医生,看他中不中用。所谓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名医而是病人自己,是因为病人用心专一,医生也会用心专一;病人含糊其辞,说不清楚,医生考虑的治疗方法就会很繁杂,开的药也会很杂,药越杂,病也就越重。过去许胤宗医生对人说:“古代高明的医生,可以从脉理看出病情,只用一种药物治疗。现在的人不精通脉理,用自己的心思根据病患的表情来猜测病情,多用药物希望侥幸成功,就像猎人不知道兔子在哪里,在原野上到处搜寻,希望能够找到,这样的方法太笨拙了。”这只是说多用药物不一定有用,却没有讲出多用药的害处。相反,药的种类多,不但不能治病反而对身体有害。比如,一个药方有十种药,治风寒的也有,治积食的也有,治劳伤虚损的也有。这味药跟病症相符,那味药就跟病症不符了;这味药顺应了病症,那味药就跟病症抵触。即使符合、顺应病症的药起了作用,可是跟病症不相合的药又在制造新的问题了。

利害相冲突,而有利终究胜不过有弊,何况一副药中治疗疾病的药少,或只有同疾病有冲突的药而无顺应病症的药?所以,聘请医生开药方,是件危险的事。有事不自己主持,听信他人,是危险中的危险。谨慎再加谨慎,也许才可以吧!

择自:(清)李渔《闲情偶寄》。

使身体保持长久健康,力求治病痊愈是人们的追求。不治疗已经形成的疾病而注重未病先防的说法,见于(《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这有什么旨意呢?古时黄帝与天师对答疑问的书中,无不以摄生养生为先,首先就谈论顺应天理,接着谈论调养神志;既论遵循阴阳之理,又继以论顺从四时气候;既说饮食要有规律,接着又指出生活要有节奏。谆谆教诲以养生为首务,意在未病先防,以不让疾病产生而难以治愈。

养生当以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养生应注重饮食补养,治病当注重药物治疗。大概这些人只知道补养的利处,而不上心补养的害处。补养主要有六种方法:平补、峻补、温补、寒补、筋力之补、房室之外。用人参、黄芪之类药物的叫平补,用附子、硫黄之类药物的叫峻补,用天冬五加皮之类药物的叫寒补,用豆蔻、官桂之类药物的叫温补,用巴戟苁蓉之类药物的叫筋力之补,用石燕、海马、丹砂之类药物的叫房室之补。这六种补养法就是近人所说的补养之道,如用来治病,其危害之大一言难尽。

《难经》曰:“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这就是说(东方)肝木属实,而(西方)肺金虚空;泻却(南方)心火,补养(北方)肾水。用这种理论来衡量,前面所说的六种补养方法,都与其亳不相关。

不妨举出一种补养为害的例子,比如疟疾本身是夏天为暑气所伤,持补养之论的人以为是脾胃受寒而以药补养,用温补之法就很危险,用峻补之法就会造成死亡。(金)张子和《儒门事亲-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

三分医治,七分调养。凡病未愈,又添内外疾患,或旧病复发,都是由于不善于调理养护造成的。如感冒,常有发热和多痰,所以应禁止食用生热、生痰的食物;疟疾是膜原之疾,所以发病之前不要进食,平时不要食用黏滞之物;痢疾是肠胃有湿水积滞,所以要禁食助湿添积之食物;上有热痰,不可服用补养药物;服用温补之药,禁食寒性之物;服用寒凉药物,忌食热性之物。诸如此类禁忌,书上都有详细说明。另外,那些与所服用的药物相反、相冲突之类的药物必须禁用。(清)王燕昌《王氏医存-服药禁忌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

摄养于无疾之先:与其在患病之后求医,不如在未病之前摄养防病。疾病发生后再去治疗,多数是徒劳而异。所以,病已成则难治,需要求助于医生;病未形成而提前防治,要明白摄养的道理。若时时想着预防疾病,还会有什么疾病产生呢?这就是不治巳病治未病的意义所在。

在生发去陈的春天及万物茂盛秀丽的夏天,应早起,夜幕降临即就寝,以舒缓形体,并节制怒力而舒畅情绪;饮食偏于寒凉以养阳气。春夏摄养防病就是这样。

平和的秋季,要随鸡鸣而起床;闭藏的冬季,须待日出方起床,以敛藏神志、节制思虑;饮食偏于温热以养阴。秋冬摄养防病就是这样。

或许有人问:“肝脏有病,先补脾脏之虚,则肝木的邪气不能传至脾;右颊部红赤,应及早宣泄肺之热,则肺金之邪气不能亢盛。这才是无病先治的方法。今以顺应四时、调养神志称为无病先治的方法,是什么道理呢?”

大凡使身体保持长久健康,力求治病痊愈是人们的追求。不治疗巳经形成的疾病而注重未病先防的说法,见于(《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这有什么旨意呢?古时黄帝与天师对答疑问的书中,无不以摄生养生为先,首先就谈论顺以天理,接着调养神志;既论遵循阴阳之理,又继以论述:顺从四时气侯;既说饮食要规律,生活有节奏。谆谆教诲以养生为首务,意在未病先防,以不让疾病产生而难以治愈。(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

制情忍性,以惜福养寿:德为福寿的根本。如果某人刚愎自用而不肯好德,身体柔弱而懒于修德,则灾祸随之而来,就会断绝了福寿根源……

重德行善与长寿:古代人活至百岁以上者,究其原因,除遵循自然规律外,主要倡导积德行善、德重不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气丛生,精神内守,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病从何来?如孔子提倡“德润身,仁者寿”。即唯德高望重者,才能心宽体胖,健康长寿。美国雷福特-威廉斯博士认为:易怒及愤世嫉俗者、利己主义者比那些沉着、豁达、行善事者、信任他人者在不到50岁时死亡可达能性高出4倍以上。他证实当友善的人被激怒后感到心烦意乱时,他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就象跑表那样”起作用,使其平静下来;而不友善的人似乎有一个脆弱的副交感神经系统,使其激动、躁动不安。另据美国密西根大学詹姆斯-豪斯统计,社会关系对死亡的影响:孤独寂寞,缺乏社会关系比具有这种关系的人死亡率高出2.5倍。经研究认为,:经常帮助别人,与人为善者可得到别人的感谢和喜欢,由此产生温暖,这种温暖来自内啡肽---大脑天然镇静剂,能够免除精神紧张,有助于健康与长寿。

人究竟能活多少岁?苏联生理学家认为人能活到170~200岁,但大多数人活不到这个年龄,这与疾病、环境、生活、情绪、修养、遗传诸多因素有关。所以,保持健康的心理很重要。应经常的自我调节,要随和开朗、乐观向上,任性气盛、呈强赌气、好胜等最易伤神——养生之大忌。

寿命的长短,全都依赖于精、气、神的盈亏。精血的衰败,神气失去依附,要想长寿享诸福就困难了!各种祸害当中以淫欲最为可怕。年轻力壮时应有所节制,老年时则应杜绝,男女都一样。

古人迟婚,中年后较早就断绝房事,所以得以长寿。现在的人早婚且放纵情欲,使水枯涸而火亢旺,精神耗损殆尽,即使仙丹也无法救治,再后悔也晚了。通达的人应懂得这些。

请用贪、俭二字反省自已。谦者人所尊,俭者人所宝。虚无所不至、神无所不通、气无所不同、形无所不类。廓其心以符至真,融其气以生万物,和其神以接兆民。志于乐者犹忘饥,志于优者犹忘痛,志于虚者可以忘生死。乐者其形和、喜者其形逸、怒者其形刚、忧者其形戚。贪不能长久存在的名利,而不贪能够长久的福寿;俭容易获得的财物,而不俭难以获得的精神,这不是弄颠倒了吗?其次,嗔怒忧愁,都能伤气血,消减元和之气,导致不测的疾患。人若真能节制情欲,珍惜福寿,即使是做皇帝也不乐意与他交换。

日常生活中要常想一二忘八九,健健康康样样有,老当益壮天地宽,满目青山松和柳。早晚操劳多锻炼,心宽体健养天年。

“天年”是天赋寿命或生理寿命,指人生活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理上所能达到的最高寿命。天年是中医学关于人之寿命期限的一个重要命题。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类自然寿命的最高限度,称为寿限。中医学认为,人的天年限度一般为120岁左右,《尚书正义-卷十二》所说:“寿,百二十年。”从古到今,能够尽享天年的人较少,究其原因,除先天禀赋和不可抵御的意外因素外,主要不知调摄,以致正气的抗病力减弱,易变病邪侵犯,过早衰老的缘故。因此,想强身增寿,要注重养生保健,预防疾病以延缓衰老。衰老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包括阴阳失衡、五脏虚衰、情志失调和精气不足、痰瘀毒邪的侵害。世界卫生组织总结出,人的健康有三个因素: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与人友好相处。但是,这三个因素仍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心理健康才是上人键。佛家一语道破天机:“万病由心生,万法由心造。”心是情绪的主导,怨、恨、惊、怒、烦、贪、嗔、痴、邪、慢都是疾病的因。《黄帝内经》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肺,这些都是疾病的缘起。一个贪字可使“病从口入”吃喝太杂太多,老子告诉我们:“余食赘行,”疾病,肥胖都是吃出来的。“菩萨畏因,凡天畏果。”人们应从因上下功夫,不造病因,防患于未然;如从果上下功夫,疾病形成再治疗巳太晚。既然病由心生,应该注重心性修养,心底无私天地宽。专一,守信也是治病的良方。病由心生,病由心灭!王阳明说:“修心可以百病不侵”也可以扭转命运。现代医学巳证明,对于同一件相同的事情,如果心情不同,对身体健康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修心的要点,在于克己自制,在于有一种自律的精神。修好自己这颗心,需要减压心灵,心灵提升到了一定境界,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不会给心造成牵累。即便有了牵累,也容易察觉并去掉。如果诸事不顺,疲惫不堪,身体就差,去检查心内的陋习,跨越自己的心坎,就会改观,人生问题就能釜底抽薪地解决了。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对生活滿意的人会多活7~10年。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

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伊丽沙白-布莱克本表示: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就能使身心处于阴阳平衡状态,可保持健康的体魄。“凝静思虑,拟形于心”心态积极,凡事看到光明的一面,充满乐观的意念,大脑处于这种和谐的状态,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益激素。相反,心情悲观,哀伤心声叹气,处于苦闷状态,就会分泌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德国萨尔布吕肯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每天散步25分钟可增加7年的寿命,经常运动能降低一半死于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即使从70岁开始锻炼,他们在80岁时患上房颤的概率,在同令人群中也只占1/10。

起居有规律,睡眠质量好。美囯抗癌协会的调查表明,每晚平均睡7~8小时的人,寿命最长;睡4小时以下的有80%是短寿者。老年人应每晚12点前睡觉,时间有7小时,甚至5.5小时就够了。人体健康长寿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而60%取决于个人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心态良好者,善于自我调摄,良好的心态是人身的健康之源、自强之本、长寿之根。保持良好的情绪,可以避免“遭命”(60岁以下),改善“随命”(60~80以下)、争取“正命”(80以上)快快乐乐活百岁。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享寿近百岁,他90岁寿辰那年,讲述了他的长寿秘诀,他只说了“顺其自然,不背包袱”八个字。凡遇不如意事,任其来去,不背苦恼忧虑包袱,否则劳心伤神。人的寿命为100~175岁,是科学家根据细胞学、胚胎学、遗传工程学、神经学、基因学等研究出来的。

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对健康下过定义,什么是健康?人在身体、精神、生活等方面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并不单指人没有疾病或者身体不虚弱。说明一切过度的节制、忌口,让人觉得不适的规矩,即便是打着着养生的招牌,那也是不健康的。比如得了高血压就可少吃盐,这个结论来自于小白鼠吃盐实验:给小白鼠喂了高浓度食盐饲料,结果小白鼠血压明显上升。故食盐引起血压升高。事实是试验中,血压因食盐而提升小白鼠进盐量,换算到成人进盐量中,相当于每天500克,这个日进量是多么的巨大!对人的研究中显示,每日进食4克与16克盐量从血压上反映不出什么差别。美国斯通菲尔德教授指出“在高血压患者血液中钠浓度较低的人更容易患心肌梗死。”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健康问题,有时我们甚至要学会适当生病,这是生命顺应天道、适应自然,寻求长久发展的自我调整!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很强大的。只要人体自我调节功能发挥作用,人们就可以少生病。健康意识过度也是一种隐患,想长寿就要带点病。

有《诗》:说的“自求多福”,《书》所说的“自作元命”指的就是这些。那就能够享受不吃药的喜悦了!即使是偶然违逆,但因精气神原本巩固,用一剂药物患者就能立即痊愈了(明)孙志宏《简明医彀-福寿真乐》

防病须先正其心:要想不生病,首先必须保持思想端正,内心不乱求、不狂想、不贪婪、不迷惑,无论何时何地都泰然处之。心中泰然,则身体有病也不难治疗;心中一乱,百病皆至,即使有扁鹊、华佗神医在一旁,也沒有办法。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排除各种妄念,说好话,行善事。“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孙思邈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当自思念,深生耻愧:




凡是心里喜爱的,不要过分喜爱;心里憎恨的,也不要过分憎恨,否则都会损害性情耗伤心神。也不能过分地赞扬或诋毁别人,应公允地去对待事物。如果感觉有所偏颇,就要想办法纠正。

处于贫困之中,不要常说贫苦;处于富贵之中,不要常说富贵。处于贫富之中,应当经常遵守修身的方法,不要因为贫富之别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和性情。

通晓事理好像不能说似的,有大的功德不要自办自擂,好的药物不要离手,善正之言不要离口,胡思乱想不要心中存留。经常用至诚之心恭敬地对待事物,千万不要奸诈伪善,也不要刻意去取悦于他人。

终身行善,被人猜疑时不要怨恨。对待别人守节尽礼,别人认为是谄谀,应当以自己的所为合乎“道”的准则来宽慰自已。合于“道”,其德行就不是孤立的。不要认为自已的善行未得善报,从而自己怨恨自己……

有的人多病,是因为身体好的时候纵情恣意,为所欲为,不拘禁忌,欺压诬陷他人,什么都做,还说是适应性情,却不知道这些都是疾病的根源,等到两手摸空,汗出不止,口喊皇天,也没有达到延长生命的目的。这是由于平时粗心不能觉察以至于到了这个地步。

只要平时稍稍检点自身,就知道各种疾病都是自己造成的,不能怨天,不可等到病发展的不能治疗了,才诽谤医药无效。所以,懂养生者与爱惜生命之人,应当常反省,有羞耻惭愧之心,告诫勤勉身心,常做好事。摘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使身体健康无病,可以有以下百种药物:

心无邪念,心胸宽阔,内心平和,注意礼节,生活起居有规律,远离色欲接近有德之人,清心寡欲,近义让利,不生非分之想,化干戈为玉帛,不生嫉妒之心,教导愚蠢顽固之人,劝邪归正,匡扶正义,严加管束凶恶的仆人与下属。

开导思想迷惑之人,扶持接济老人和儿童,内心坦诚不藏奸诈,救助有灾有难之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可怜同情孤寡老人,关心救助贫困之人,身居高位礼贤下士,语言谦逊彬彬有礼,欠债及时偿还,怜悯他人,忠诚厚道,言而有信,尊敬地位低下之人。

说话诚实谨慎,做事谨慎妥当,不争事非曲直,受到侵害不小看自已,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宣扬善行隐匿恶行,推崇好人取代恶人,多作贡献少讲索取,排崇贤良,自我反省,不自我吹嘘,不贪功争宠,抑制邪恶,尊崇胜过自己的人。

安于贫困自得其乐,不妄自尊大骄傲自滿,与人为善成人之美,不搞阴谋诡计,得失荣辱不形于色,积德行善,不随便骂人,不随便议论人,对人多说好话,有灾有病自找原因,有了厄运不归罪他人,施舍不图回报,不杀生命,心平气和。

不嫉妒他人之美,内心平静意念稳定,不计前嫌不念旧恶,匡正邪恶纠正过失,听取教诲从善如流,有了愤怒能够克制,不冒犯别人,不多想不多虑,尊敬长者,对人谦恭,孝敬老人和睦兄弟,恬静自得安分守己,对妻子儿女和颜悦色。

给穷人以饭食,给好人以帮助,乐天知命,远离嫌疑,宽宏大量,相信古训,顺应自然规律,行善乐此不疲,救济贫穷之人,医治有病之人,信礼信佛,知道滿足,清静无欲,仁慈谦让,喜欢生命,厌恶杀戮,不贪财不厚藏,不犯各种禁忌。

生活节约俭省,谦虚谨慎尊重他人,做事认真负责,多谈论他人的美德,不信口雌黄胡言乱语,地位高贵能帮助他人,家境富裕能救助他人,不好争斗,不嫖妓,不勾引妇女,不诅咒讨厌别人,不随便去打官司,经常扶老携幼。

摘自(明)龚廷贤《鲁府禁方》。

人或生来气血弱,不会快活疾病作。

病一作,心要乐,心一乐,病都却。

心病还将心药医,心不快活空服药。

且来唱我快活歌,便是长生不老药。

摘自(清)石成金《传家宝》。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

如果想成为一个医术高明、品德高尚的医者,就必须熟读《黄帝内经-素问》《黄帝三部针炙甲乙经》《明堂流注》《黄帝针经》等医学巨著,了解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全身表里的穴位等人体生理特征;还要熟读《神农本草经》等药物学专著以及张仲景、王叔和、阮怲、范汪等历代著名医家的著作。此外还应了解禄命学说、阴阳学说、诸家相法以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占卜法等传统文化。这些是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者所必须具备的。如不认真研读探究,必定不能在医学之道走得很远。除此之外,还须精读《备急千全要方》,探究其中深奥的医理,精诚钻研,才有资格与他人谈论医学之道。

另外,作为一个合格的医者还须博览群书。因为只有阅读《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才能通晓仁义之道;通读秦汉诸子百家学说,遇事时才能在心中默察辨识它;翻阅《史记》《汉书》《后汉书》这三部历史著作,才知道古今的史事;读过《内经》,才知道有慈悲喜舍之德行;读过《庄子》《老子》,才能体会到天地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与真理,遇见任何事情时都会受到吉凶的拘束而作出选择;还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及太阳、月亮与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天体运行规律,都需要医者潜心钻研。只有全面学习这些知识,才能帮助医者在医学之道上越走越远。

作为行医之人,应淡泊名利,心怀恻隐之心,立誓解除所有病人的痛苦。常要澄净心神、心胸宽广,如大海一样容纳万物。不能在病人的性名上掉以轻心,更不能以此博取名誉!应该有一颗救苦之心,不能一心只为挣钱。不能因病人家里富裕,就开珍稀药物,使他难以求到,自我炫耀才能,这不符合忠诚宽厚的道德。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

养生的目标是追求健康生存的高质量和生命寿限的延长,往往是在生命常态状况下的长期行为。合理养生能够为预防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预防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方面。

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增强机体的正气,消除有害因素的侵袭,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如妇科疾病: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形成的肿瘤,为女姓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些肿瘤。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20岁以下少见。35岁以上女性约百分之二十有子宫肌瘤,因无症状,或因肌瘤很小未到医院就诊,临床报道的发病率远较其真实的发病率低。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关。部分子宫肌瘤存在细胞遗传学的异常。子宫肌瘤细胞中雌激素变体和组织中雌二醇含量较正常子宫肌组织高。雌激素可促进子宫平滑肌细胞肥大,肌层变厚,子宫增大,故子宫肌瘤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妊娠期子宫肌瘤生长加快,绝经以后肌瘤停止生长,甚至萎缩或消失。孕激素合并雌激素同样可剌激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促进肌瘤生长。子宫肌瘤合并妊娠的发病率占肌瘤患者0.5%~10%,占妊娠的0.3%~0.5%。子宫充血,组织水肿,肌瘤明显增大,分娩后逐逐渐缩小。采取保守治疗,卧床休息,适当应用镇静剂和止疼药。对妇娠和分娩的影响:黏膜下肌瘤或较大肌壁间肌瘤阻碍受精卵着床或致流产,妊娠期可使胎位异常,发生胎盘低置或前置。在分娩过程中可发生产道阻塞造成难产,并可致产后宫缩乏力性大出血等等。妊娠合并肌瘤多能自然分娩,若肌瘤阻碍胎儿下降应行剖宫产。子宫不仅是承载着生育重任的生育器官,也是参与女姓内分泌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的重要器官,并且子宫颈切除后破坏了盆底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对术后性生活质量也有影响。在越来越多的妇女选择晚生育、少生育,重视子宫的生理功能以及身体完整性的今天,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时更应尽量选择保留子宫或宫颈的手术。那么,怎样才能预防子宫肌瘤形成呢?就是要治未病!治未病就是强调在肌瘤发生之前或萌芽之初,把握时机,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以防之肌瘤的发生,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当月经改变“经期延长,周期缩短”就是子宫肌瘤先驱症状,即是B超沒查到肌瘤(B超是影象学,长出肌瘤才可查到)月经先期为血热,必须把血热治好,子宫肌瘤就不会形成。

妇女保健非常重要:妇女保健应以维护和促进妇女健康为目的、以群体为服务对象、以预防为主、以保健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和开展以生殖健康为核心的系列保健工作。做好妇女各期保健,以降低患病率,消灭和控制某些疾病及遗传病的发生,控制性传播疾病的蔓延,降低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率,从而促进妇女的身心健康。做好妇女保健工作,保护妇女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健康与兴旺。

青春期是女姓一生中发育过程突飞猛进的阶段,在此阶段生理、心理行为变化极大这一时期的身心健康是决定妇女一生体格、体质状况的关健时期。要合理膳食,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适应体格锻炼,进行心理卫生和性知识教育,预防包括早期发现疾病和行为偏导以及减少危险因素两方面,通过学校保健普及对青少年的体格检查,并及早发现健康和行为问题,预防包括对女青年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围婚保健目的是保障健康的婚配,避免近亲、遗传病患者之间不适当的婚配或生育,使婚配双方能从婚前从身心两方面作准备,有利于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和蔓延,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此期保健是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重要措施。

癌症的早期信号:如果身体出现以下症状,应引起高度重视,一定要到医院检查:

(1)身体出现异常肿块;(2)任何部位出血或身体排泄物带血;(3)频繁咳嗽,声音改变或痰中带血、(4)吞咽时有异物感,进食噎塞感或食欲不振;(5)排泄黑色大便,大便出血或腹泻、便秘交替;(6)无痛性血尿,排尿不畅;(7)伤口久不愈合;(8)原因不明的发热、乏力;(9)不明原因的消瘦。40岁以上的家族中有癌症患者以及癌症高危人群,需要做癌症的早期筛查。

各种癌症的筛查方法如下:

(1)肺癌筛查选择低剂量螺旋CT;

(2)食管癌、胃癌筛查选择胃镜;

(3)结直肠癌筛查选择肠镜;

(4)肝癌筛查选择超声十血清甲胎球蛋白;(5)甲状腺癌筛查选择超声;

(6)宫颈癌筛查选择宫颈刮片十血清人乳头状病毒;(7)乳腺癌筛查选择彩超和钼靶;(8)前列腺癌筛查选择超声十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发现癌症早期症状,及早治疗是提高癌症治愈率的关键。很多癌症早期的症状非常容量被忽视。据2022国际公开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增1800万癌症病例及960万癌症死亡病例。其中我国新增病例数占380.4万例,死亡病例数占229.6万例。这意味着,中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全球第一。全球每新增100个癌症患者中,中国人就占21个。

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布了研究成果,他们巳经可以将中老年的老鼠,细胞部分重置为年轻的状态,从而逆转衰老的过程,而且实验结果是安全的,有效的……就是他们发现了一种分子YamanKa,也就是山中因子。这种分子重新设置身体细胞中的“时钟”能够有效的还原到细胞的初始状态。打个比方:你用了好多年的手机,卡的不行,而你可以用一键格式化出厂模式,变成全新的一样。这项研究就是领头羊一样存在了,意味着进入临床针对人的研究的机会就更进一步了!与此同时与对照组相比,接受山中因子的老鼠并沒有血细胞的精神系统的改变,而且也没有发现癌症。并且在老鼠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减缓正常衰老。将含有山中因子的干细胞,分化成不同的细胞类型,用在有衰老疾病的老鼠身上,发现真的可以改善心脏大脑中的组织功能,另外,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使老年老鼠具有年轻老鼠的肌肉力量。人类对衰老的研究永无止境,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科学家们都在抗衰老这条路上前仆后继的研究。

中医学历来都很重视预防,早在《内经》就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其后,《难经》《金匮要略》等医籍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多有阐述。唐-孙思邈对《内经》的“治未病”理论进行深化,如《备急千金要方-论诊候》提出:“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巳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类,这是中医学最早的三级预防概念,亦与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甚为相合……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预后防复。这是中医预防疾病,防重于治的突出体现。未病先防必须从扶助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方面入手。比如在疫病流行期间,采取消毒措施,勤洗手,多通风,出门戴口罩,防患于未然。以达到增强体质,维护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是医学实践追求的最高境界。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诚。重整行装踏征程……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不变:与百姓需求同向同行,用仁心修剪生命枝叶,在医学发展为民服务的大道上:惠民精神凝结于一举一动,大医精诚外化于一言一行,见证大爱无彊、医者情怀。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为健康中国更加出彩增色添辉……星光不负赶路人,服务大局,报国佑民,艰苦奋斗,守正创新。山以险峻成其巍峨,海以奔涌成其壮阔。推动健康理念落到实处。不忘“来时路”之艰难,铭记“脚下路”之责任,坚定“未来路”之梦想,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全力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黄帝内经   长寿   肌瘤   正气   体质   药物   身体   疾病   发生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