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养生」脸上长斑,体内必有瘀,调理方法请收好

别人上了年纪依旧面色红润有光泽,自己却面色晦暗、色斑遍布,还顶着两个大大的黑眼圈。这难道就是缺乏护肤和保养的后果吗?

并不是!——这是因为您,有瘀啦!

血瘀生百病,养颜先祛瘀

「穴位养生」脸上长斑,体内必有瘀,调理方法请收好

中医认为“无瘀不成斑”,色斑的主要病机就是血瘀体质。

这是因为,人体内存在血瘀时,血液循环会受阻,血液流速将变慢,气血不能上泽于面,皮肤中的黑色素就不能随着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排出去,长期如此,就形成色斑。

长期酗酒的人长的酒斑、爱生气的人长的气斑和身上碰一下就青紫,都是血瘀体质的典型特征。

此外,由于“不通则痛”,血瘀体质的人身体有可能经常会发生无缘无故的疼痛,如头痛、胸痛、肋骨痛、女性痛经、男性前列腺痛等。

血瘀生百病

「穴位养生」脸上长斑,体内必有瘀,调理方法请收好

血瘀在脑,轻则出现头晕、头痛、犯困,重则出现脑部疾病,如脑梗、脑缺血、脑中风等;

血瘀在心,轻则出现胸闷、气喘、心慌,重则导致心血管疾病,如心梗、心绞痛、冠心病、心衰等;

血瘀在消化系统,轻则出现消化异常、腹痛、脂肪肝,重则出现消化性溃疡、肝硬化,甚至癌症;

血瘀在呼吸系统,轻则易咳、易喘、易发呼吸道炎症,重则出现呼吸困难、慢性支气管炎、肺纤维化等症;

血瘀在胞宫,轻则气色晦暗、内分泌失调,重则易发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不孕、子宫肌瘤等。

自测血瘀

「穴位养生」脸上长斑,体内必有瘀,调理方法请收好

只要有血液流经之地,都可能出现血瘀,诱发各种疾病。当身体有这些细微变化时更要引起重视:

1、紫。舌头两侧又青又紫,嘴唇、指甲、眼周偏暗紫色;

2、斑。黄褐斑、老年斑等大多数色斑,也是血瘀的征兆;

3、痛。“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血瘀之疼痛,多为针扎样的刺痛,痛处不移,位置固定在一处或几处;

4、血。皮肤常有不明乌青,是因为淤血存在于皮下造成,或受伤时凝血异常,或月经色暗有块,都可能是血瘀体质;

5、脉。舌下静脉又粗又黑,或腿上有静脉曲张,血管弯曲且发紫;或太阳穴、手背等处青筋凸起,也预示有血瘀。

仔细对照以上症状,有1条相符就说明血瘀比较严重了。

推荐四个穴位,常按可活血化瘀,祛斑效果好~

四个美容穴

「穴位养生」脸上长斑,体内必有瘀,调理方法请收好

【01】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和第二个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拇指尖下即是;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即是。

方法:双手用力按摩合谷穴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对面部保养有很好的效果。

「穴位养生」脸上长斑,体内必有瘀,调理方法请收好

【02】承浆穴

承浆穴位于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经常按摩有利于促进面部血液循环。

「穴位养生」脸上长斑,体内必有瘀,调理方法请收好

【03】攒竹穴

攒竹穴位于面部,眉头内侧边缘的凹陷中,说通俗一点,眉毛生长的起点就是攒竹穴的位置。按摩双眉头凹陷处攒竹穴,能防治面部斑点。

「穴位养生」脸上长斑,体内必有瘀,调理方法请收好

【04】太阳穴

太阳穴位于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横指凹陷处。按摩双侧太阳穴有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淡化斑点的效果。

化瘀是养颜的关键

「穴位养生」脸上长斑,体内必有瘀,调理方法请收好

古话说“十女九瘀”,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经、胎、产、乳都以血为用,所以比男性更易为血瘀体质。

血瘀体质调理需要“化血瘀”,根据血瘀情况的轻重度,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调理方式。

【01】山楂桃仁露

材料:鲜山楂1000克、桃仁100克、蜂蜜250克。

做法:山楂、桃仁冷水浸泡1小时,用煎中药的方法,将头煎及二煎液体去渣混合,放入瓷碗,加蜂蜜蒸1小时。

功效:鲜山楂活血散瘀、消食化积;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蜂蜜养血润燥;将三者搭配制成山楂桃仁露,活血散瘀、健胃消食的疗效非常好。

用法:推荐血瘀体质比较轻、有血脂升高倾向的人服用,一天2次,每次1勺,饭后用开水冲服即可。

「穴位养生」脸上长斑,体内必有瘀,调理方法请收好

内容来源:经络疏通保养微信公众号

整理编辑:中西医结合护理杂志社

通讯员:秦沙沙 孙磊 王晶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穴位   掌骨   桃仁   活血化瘀   晦暗   太阳穴   通则   山楂   体质   面部   体内   脸上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