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故乡,在那里有我说不完的故事

作者周兴遥

呜……汽笛一声长鸣,火车离开了鞍山,我踏上了通往故乡的路,随着有节奏的车轮声引发了我对故乡的回忆……。

难忘的故乡,在那里有我说不完的故事

这是通往故乡的火车

我的第二个故乡是我下乡的地方,那就是营口大石桥市官屯镇前寨村。这些年来故乡的影子时常在我脑海里回荡,每当想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青春的热血就会沸腾起来,故乡的山山水水又浮现在大脑里。春天里大地披上了绿装,野山花散发出花香,夏天里清清的泉水从大山里流出,那潺潺的流水声回荡在山谷中,秋天里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色,红叶映吋着人们脸上欢快的喜悦,冬天里松柏在白雪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挺拔耀眼。

难忘的故乡,在那里有我说不完的故事

这是我的母校鞍山市第十二中学

胸有大志 激情奔放 幻想未来

我青春的年华开始起程。那是一九六八年十月五日,鞍山市共有四万六千名老三届毕业生,他们响应毛主席的“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满腔热情地奔赴农村。早晨五点多钟爸爸为我打好行装,随同我来到鞍山市第十二中学的操场,当时校园内的热闹场景至今还印在我的记忆中,父母含泪送别孩子,老师和学生一一握手告别,解放牌大卡车两面的标语十分耀眼,“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农村,继续革命”。我们都穿着草绿色制服,带着红卫兵袖标,个个神采奕奕,只差我的身材不如别人那么宽大,个头没有别人那么高,我才刚满十六岁,就将踏上征程向农村进发,实现我的理想和愿望。

难忘的故乡,在那里有我说不完的故事

这是当年知青时我的照片

上午八点钟我们乘敞篷车来到市中心广场,近百辆汽车整齐的排列在广场上整装待发。远远望去一片红色的海洋,口号声,锣鼓声响彻云霄,同学们相互间高举毛主席语录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寿无疆”,随着主席台一声令下,在鞭炮中知青大军向主干道进发,两侧欢送的人群欢声雷动,整个欢送队伍延伸到城市的边缘。

我们的心在激烈的跳动,我们的热血在沸腾,我们的激情已经开始燃烧,我们将是祖国的未来,革命的重担将落在我们的身上,我们将延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将亲手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未来是属于我们的。

临近中午我们十四名知青来到了一个小山村,那就是营口大石桥市官屯镇前寨村,位于哈大道东,他山与分水之间,这里四面环山,满山的苹果树一眼望不到边,翻过山粱可见到村落里炊烟四起。在村口,村民们敲锣打鼓的欢迎我们,在欢迎仪式上大队书记和贫下中农代表致欢迎词,我们都围坐在圆桌前,吃着苹果,葡萄,花生。这是个默生的地方,我们将在这里开始新的生活,一个十六岁的孩子这时才感到孤独和无助,之后要面对的是远离父母的独立生活,去迎接新的挑战和新的人生。

随后我们被分配到社员老李家的东下屋,那时青年点还没建成,这是一个五间的瓦房,女生在南屋,男生在北屋,中间是伙房,老李叔为我们做饭。大队领导安排我到第一生产队,和我一同分到一队的还有刘锡林,孙素英,许桂芳,周桂兰。从此我们开始了青年点的集体生活。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未来哪里是我的落脚之处,哪里是自己为这个世界和人生奋斗的地方?难道说这里就是?谁也不会料到未来会怎么样?也没有去想以后我们会不会回城,心中却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甩开膀子大干,下定决心改变农村的面貌,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把我们的青春献给农村的广阔天地,用我们的双手谱写历史新的篇章,这就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的大志。

难忘的故乡,在那里有我说不完的故事

这是现在的两寨村村委会

从零开始 建点造园 品味人生

过了几个月,我们的新青年点建成了,在大队的对过一个十间的红砖瓦房显得十分耀眼,墙上写着大红标语“扎根农村继续革命”。大队在青年点门前给我们准备了两块菜地,在队部门前为我们制作了蓝球架,西边给我们建一个猪圈,东边为我们建了一间仓房。新的生活开始了,大家都有一颗火热的心,一定要把青年点建好,青年们坐下来选出了赵光来,孙素英为青年点点长和付点长,由此青年点这个大家庭就建好了,下一步就该想一想怎样才能让生活有序的运转。

1969年春天刚到,我们抓了两头猪,挖了一个地窖,开始种下我们自己的菜地,每月定时去镇里购买口粮,那就是高粱米,玉米面。男青年工余时间挑水买粮,女青年轮流做饭喂猪,在大家的努力下生活正常运转,谈不上吃好,但能吃饱,主食是上顿高粱米饭,下顿玉米面饼子,付食是白菜,土豆,小葱沾大酱,这样的伙食是很单调的,但是在那个年代只能这样。

人生的路该怎么走?在那个“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年代,该如何把握自己。1969年正是文化大革命高潮刚过,我们青年也面临十字路口的选择,大队班子里也存在一股极左势力,引领青年在左右里徘徊,有的青年在极左思潮的鼓励下大打出手,对文大中定的反革命分子,四类分子进行体罚,给他们挂铁牌子游斗,我理智的迴避了这些行动,亲眼看到那些人被打的痛苦不堪,衣不遮体,亲眼看到我们的个别青年脸上凶恶的嘴脸,记忆留在我的心中,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对还是错,某些人却得到了大队个别领导的厚爱,不要看别人怎么做,人生的路怎么走还得自己来把握。

难忘的故乡,在那里有我说不完的故事

这是欢送赵光来同学参军合影

青年点到1969年底人员有了变化,原来的点长赵光来当兵走了,付点长孙素英被选调到营口县化肥厂工作,于世仁随父去了渡口,十四名鞍山知青还有十一名,我被大队任命为青年点点长,姜涛为付点长,1970年春天又来了两名大石桥知青,我们青年点共有十三名知青,我肩上的担子重了,我在青年点的工作中必须要以身作则,我发动大家一起耕地,背垄,加杖子,铲地,挖菜窖,喂猪。青年点工作有了起色,生活也有了改善,伙食标准有了提高,我们用高粱米换大米,每月也能改善一下伙食,来一次大米饭,肉片炖大白菜。为了这顿饭大家都做好了准备,有些人怕不够吃,先盛半碗饭,半碗吃的快,随后再盛满一大碗,开始盛一碗饭的人再盛就没有了。

1970年的春节要到了,我有了新的想法,我动员大家春节不回家,组建大队文艺宣传队,我们自编自演歌剧《年关》,由姜涛和许桂芳主演母女被地主老财年三十逼债而亡的剧情,在大队礼堂为社员们演出,礼堂内社员们挤的满满的,感动得大家热泪盈眶,这场演出深受社员们的好评。

这一年的春节我们没回家,在青年点过的年,生产队正月十五后才上工,去掉演出的时间,我们就在青年点闲玩,记得有一次吃完晚饭后,女同学约我们到女寝室打扑克,因为天冷,我们把女同学的被褥围在身上,正玩得起劲时突然停电了,谁也不忍心离去,等来电后再玩,此时已凌晨一点,我们就不规则的倒下就睡,等醒来已经天亮,这才发现男女都倒在一个炕上,真是天真无邪。

1970年3月我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负责大队的宣传工作,大队的板报,标语都有我设计和撰写,实践让我体会到有努力就有收获,只有不停的进取才能更好的体会人生。

苦脏累险 摸爬滾打 甘当儒牛

除了青年点的工作外,每天到生产队干农活才是我们的首要工作,我在第一生产队,每天早上八点钟生产队的大钟准时敲响,社员们拿着工具陆续来到队里,按队长派的活分头去完成,所有的农活从零做起,所有的苦我们必须去面对。虚心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争取赢得他们的好评。

春天,春耕是最忙的,每天凌晨三点天还没亮就下地间苗,干到六点钟回家吃饭,晚上黑天才能回家。间苗时每人一条垄,社员一条垄到头,我们被远远地甩在后面,社员们经常为我们接垄,一天下来汗流浃背,腰酸背痛。

难忘的故乡,在那里有我说不完的故事

这是知青在田里干农活

夏天,铲地是最累的,烈日当空,三遍地贯穿整个夏天,顶着烈日高温不停的干,个个都汗流浃背,这日子是真难熬,累了倒在田里就睡,渴了就到附近的供销社买汽水喝,脸晒黑了,胳膊晒的脱了皮,收工回到青年点啥也不想干倒头就睡。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白天拉地,晚上夜战,在灯光下的场院一派繁忙的景象,馿拉碾子压着高粱穗一圈又一圈,男劳力手拿木锨将压好的高粱颗粒抛向天空,在风的作用下,穗和高粱分离,二百斤一袋子的粮食从场院背到粮仓,不停的干,累得腰直不起来。夜里看地整宿不合眼,蚊子咬得满身是包。人工割地更是苦的无法形容,一垄接一垄没头没脑,收工后已晚九点多钟。

冬天,相比之下清闲些,农活就是起猪粪,牛粪,马粪。将粪挑到地里准备来年用。生产队为增加副业收入,经常派我们去采石,上山打眼放炮,几十斤的大锤抡得腰酸背痛,采锳石得下到几十米的洞里,将锳石运到地面。洞里潮湿不通风一干就是一天,收工后还得走五里地的山路回到家里。

每当夜幕降临时,生产队队部是我们常去的地方,也是最热闹的地方,青年男女集中在这里,队长,会计,保管可以临时办公,查工分,报销差旅费等事情。队部的炕上坐满了人,他们谈笑风生闲叙情长,时常有人怪声怪唱逗得大家前仰后合。

我的工作得到了队长的认可,队长把生产队保管员的工作交给了我,每天手里拿着大把的钥匙,出库进库清点库存,等把手里的工作处理完再到地里干活。

1970年春天,大队组织一批民工参加海沟铁路会战,各小队抽调身强力壮的青年集中到大队,由大队统一带队奔赴海城下夾河,我们按民兵的编队,长途拉练步行去会战场地,在下夾河村住下准备会战。

难忘的故乡,在那里有我说不完的故事

这是我们青年点的后山

海沟铁路是由海城至沟帮子一条客运专线,我们建的是盖家至牛庄一段路基,。会战开始就热火朝天,每天早上天刚亮就到工地,从路基两侧取土,二人一伙肩抬,锹装,几百斤的土方一步一步抬上路基,三天下来,肩膀肿得像馒头,破皮流血痛苦不堪,这个肩膀坏了换那个,听老农说咬着牙挺过五天后就好转。这样的活一干就二十天,这次会战后又参加了辽河大堤,盘锦水库堤坝的修补。每次会战都出色地完成任务。

知青互攀 各有所思 不求进取

在艰苦的生活中我已走过了两个年头,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挺过去了,什么苦和累我都挨过去了。唯有最头疼的是复杂的关系,我这才发现不管你怎么干,尽管你干的再好,不交好大队领导也是不好。你要没有这方面能力去交往一些大队领导,至少也得靠近一两个小队有威望的人。

1970年,我当时是青年点点长,按规律下一个回城指标应该是我的,可真就有一名青年走在我前面抽调回城了,美其名曰说工作需要你,暂时你不能走,这是什么逻辑?青年中思想变化了,形成了小团体,各有所思。大家都把心思用在沟通关系上,很多人攀上了大队分管知青的干部。我不去想了,顺其自然吧。

我最难忘的事,就是在农村我交往的两个人。一个是我的队长王双臣老哥,他比我大十岁,晚饭后我经常去他家,他家只要吃好的就叫我去,每逢过节和杀猪我都能在他家大吃一顿。空间时间我为他家起猪圈,果树打药。

难忘的故乡,在那里有我说不完的故事

这是今年我和老队长的合影

再一个是我最要好的农村朋友王家晶,我俩经常在一起,有时晚上在他家住,和他睡在一铺火炕上,他怕我饿,经常给我带红薯,玉米,苹果吃。我们之间无所不谈,苦乐酸甜他和我一起分享,至今在睡梦中还经常看到他的影子。这里我可以坦白地讲,知青在农村谁的人缘好,谁的关系硬,谁就会吃的开,你要想在别人面前挺起腰杆,你就得和多数人打成一片,不管是好坏同学都得靠近,好同学的优点得学,坏同学的行为得容纳,有些过激行为也得迎合随从。

比如,春节要回家过年,我们没有钱买礼品,想带点苹果回家,可又没钱买,有的同学就提出去苹果园偷苹果,还不能在本大队偷,得走出去到外大队偷,于是大家在夜里行动,没有袋子怎么办?用裤子把裤腿扎上,装满后往脖子上一架就走。

还有,回家探亲没有钱买车票,只好逃票上车,车上遇到验票的乘务员,就往前车箱走,等到站下车后往后走,在检完票的车厢再上车,就可以顺利的躲过验票。

艰难岁月 酸甜苦辣 饥饿煎熬

艰苦的环境实在是让人难以适应,岁月无情,记忆犹存。冬天里,大雪下得有一尺深,屋里没有取暖设备,睡觉时用棉被盖着头,冻的我们连出气都能看到,睡觉前不敢喝水,怕夜里起夜太麻烦。夏天里,最怕的是蚊子,我们只能睡觉前用草熏蚊子,然后关起门窗睡觉,热得我们透不过气。

最让我们受不了的是饥饿煎熬,营养缺乏。到冬天青年点伙食很难吃饱,菜窖里的冻白菜做汤,没有多少油,有时是土豆伴咸盐水,主食就是大饼子或高粱米饭,上顿下顿全是这个。如果赶上有病还不错,能吃到病号饭,就是面条伴酱油。有时让家里人捎点肉酱大家一抢就光,没办法就去老农家混吃混喝。记得有一次春节过后,实在是谗得没办法,就去老农家买人家过节收的蛋糕,有的蛋糕都硬了,买回来把它放到箱子里,馋了等没人时吃一块,有时去供销社买点饼干留着偷着吃。还有时我们钻到生产队已收完的花生垛里,拣剩下的花生落吃。就差没有到社员家偷鸡摸狗了。有时为了吃饱一顿饭,主动联系去社员家干活,起猪圈,摘苹果,拉化肥。为得是能吃人家一顿好饭。

难忘的故乡,在那里有我说不完的故事

这是我的好朋友王家晶的家

由于饥饿,营养缺乏,抵抗力低下,卫生条件差,过度劳累,我患上了甲型黄疸型肝炎,回鞍山后立刻去沈阳医大住院治疗,两个月全愈后又回到了农村,瘦的我只是100多斤,没力气重活。队长按排我放牛,每天赶着牛群上山,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我又回归了健康。

寂寞孤独 悲观失望 前途渺茫

1971年夏天,又有两名男生被抽调回城,我还是因工作需要不能走,这种打击使我心情难以平静,感到过去的成绩都一无是处,现实为什么这样不平等,何日才能出头,寂寞孤独随之而来。鞍山原七名男生现在剩三名,悲观失望伴随着我,瞬间感到前途渺茫,刚来的雄心大志已成泡影。

夜里睡不着觉我们爬到平房顶上,仰望星空,望着天上皓皓月亮和星星,听着河套里潺潺的流水声,听着青蛙呱呱的叫声,大自然是那样的美,在历史的长河中我是一颗小星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我是一只青蛙或小草。想到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想到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想到了大海波涛的汹涌,想到了城市高楼大厦的林立。看看我,面朝的是家乡的黄土,肩挑的是农家土蓝,手拿的是农具镰刀,何时能走出这个大山。

我自卑了,我绝望了,我无法和任何人倾吐,望着回城青年的背影,忍下心来,脚步不能停,还得继续走下去,盼望着那一天的到来,就算回城淘大粪也无怨无悔。

1971.9.25日,这一天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终于接到了通知,我被鞍钢招工抽调回城了,拿起行李踏上回城的路,眼望着送我的六名知青同学,泪水不停的流,马车把我送到公社,坐着鞍钢的汽车返回了鞍山,分配到鞍钢铸管厂。

难忘的故乡,在那里有我说不完的故事

这是当年的鞍钢铸管厂

艰苦岁月的磨砺,这对我人生是一笔保贵的财富,那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经过三年农村生活的锻炼,使我从一个天真稚嫩的学生变成一个坚韧不拔,勤劳能干,有爱心的青年。

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事情会渐渐忘去,可是三年的知青插队的日子我永远记忆犹新,永远终身难忘

……列车广播员的报站和火车的刹车声唤醒了我对故乡的回忆,我已经到了故乡的车站,今天重返故乡的路,我该下车了。

2021年11月30日 周兴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故乡   鞍山   生产队   社员   知青   大队   难忘   农村   青年   人生   故事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