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去了非洲的中国人,大多不愿回来?在那是土豪回来成穷鬼

提起非洲这个地方,你最先会想到什么呢?是贫穷落后的居民生活,还是溃烂的小麦色皮肤?每年有不少旅游爱好者,都会前往非洲,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壮丽的自然风光。可在一个地方待久了,这些国人也不愿意回来了。非洲到底有什么,能让无数人都期待自己来一次非洲之旅,甚至长期定居?和非洲相比我国又有哪些有魅力的地方呢?

为什么去了非洲的中国人,大多不愿回来?在那是土豪回来成穷鬼

关于非洲,你不知道的秘密

非洲这个国家,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化太明显。原始的部落传统和壮丽的自然风光对比,战争瘟疫和安居乐业形成鲜明的反差。

如果你来非洲,一定会对这里的贫富差距感到惊讶。很多中国人之所以选择在非洲定居,当然不是因为那里的风景吸引人。和我国相比,非洲的生活节奏比较慢,也有着和我国不一样的商机。

如果你能将我国的特色和文化带到非洲,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当地雇佣劳动力,为工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想必人人都是大老板。

为什么去了非洲的中国人,大多不愿回来?在那是土豪回来成穷鬼

加上非洲有丰富的矿产和物质资源,在这里创业的成本一定是要比国内更便宜的。非洲每年失业青年指数高达60%,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外来人变土豪的几率很大。

另外,我国的生存压力比较大,普通人结婚买房到稳定事业,一熬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还是一无所有。

而在非洲定居不同,选择安逸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大多数人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上升到更高层经济效益来说,中国人在非洲定居以后,为自己的下一代积累更多的资源和财富,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去了非洲的中国人,大多不愿回来?在那是土豪回来成穷鬼

非洲人对我国的评价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去了非洲的国人在那里定居,不愿意回国是不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没有一点吸引人的地方。对于在中国定居的非洲人来说,他们又有什么感受呢?

就拿去年的疫情来说吧,虽然我国是首个发现疫情的国家,但能在短时间对疫情进行有效控制,一些留学生以及定居在我国的非洲人感受到了医疗水平的强大。

其次我国医疗设施设备比较健全,近两年医务工作者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防护方面一点也不用担心。不仅积极帮助很难就医的普通人,还一视同仁,帮助留学生以及定居在中国的外籍人员应对一些紧急情况。在中国待久了,这里就像他们的第二个家一样,有着满满的安全感。

为什么去了非洲的中国人,大多不愿回来?在那是土豪回来成穷鬼

很多非洲人在我国能用一口非常流利的中国话,对我国交通、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进行夸赞。

在他们眼里,线上支付方式十分新鲜和罕见,这是在非洲从来没见到过的。还有就是我国的网购,以及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都让非洲人充满无限探索的想法。不管他们在我国能不能赚够自己一生所需要的花销,但这趟体验无非是值得的。

我国对非洲的援助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给非洲的援助费用,高达600亿美元。非洲地理位置优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较为肥沃的土壤。和非洲进行贸易友好往来,促进两国发展,才能寻找更有利的合作机会。

为什么去了非洲的中国人,大多不愿回来?在那是土豪回来成穷鬼

我国“基建狂魔”的美誉赫赫有名,而非洲交通条件不堪重负,几万人挤火车的情况都层出不穷,这种情况下非洲自然也需要我国帮助。

最早我国的基建工程大多数都是依靠人工力量完成,现在有了发达的技术之后,公路、铁路都不在话下。记得非洲在我国援助之前,其铁路长度不足2000公里,现在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此之外,我国还毫无保留将先进的技术留在了非洲境内,方便他们学习,获取更宝贵的财富。

为什么去了非洲的中国人,大多不愿回来?在那是土豪回来成穷鬼

经济上的援助是一方面,非洲人口数量众多,群众就业困难,生活和医疗水平差。这种局面下,疫情期间我国医务人员远赴非洲,安置受疫情困扰的灾民,还给他们提供更多广阔的就业机会。

农业方面也一样,毫无保留的将种植水稻和小麦的技术给予对方,在我国的帮助下,非洲荒废的土壤上清晰可见的生长出了植物,非洲最关键的衣食住行里,解决了两个方面。

带着有色眼镜去对一个国家从表面上做出评价,终究只是井底之蛙。非洲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不堪,如果真的落后,国人也不会傻到在那里定居。相信在我国的帮助下,非洲未来会发展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非洲   土豪   穷鬼   非洲人   自然风光   疫情   中国   国人   中国人   水平   我国   医疗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