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苏联3名宇航员落地后死亡,为何现场众人说他们本不该死

1971年,苏联成功凭借礼炮计划,将三名宇航员送上了太空,而他们也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航天任务。

可就在人们都为之欢呼雀跃的时候,正在返航中的宇航员们却陷入了痛苦的挣扎,等到落地之时,三位宇航员已经成为了冰冷的尸体,以至于“礼炮1号”落地后,现场顿时间陷入死寂。

“他们本不该死的。”

一句呢喃在空旷的场地中显得那么刺耳,以至于许多人顿时间就变了脸色。

众人的表情极为复杂,这次的航天计划中究竟有着哪些故事?为何人们又会说这三位宇航员“本不该死”?

1971年,苏联3名宇航员落地后死亡,为何现场众人说他们本不该死

航天事故:三条生命的陨落

1971年所发生的悲剧,是偶然的,但是同样也是必然的,因为早在1969年,美国就已经成功凭借阿波罗号登月成功。

这极大程度上刺激到了正与之展开军备竞赛的苏联,怀揣着满腔怒火的苏联,就这么仓促地修改了自己的“太空竞赛预估”,进而推出了著名的“礼炮计划”

在苏联第1设计局和52设计局的共同努力下,1970年6月苏联“礼炮计划”前期准备工作全部完成。

“轨道舱、服务舱以及对接舱”等片段组合,最终形成了直径4米,总重量高达18.5吨的“礼炮1号”,其也于1971年4月发射成功。

1971年,苏联3名宇航员落地后死亡,为何现场众人说他们本不该死

随着人类历史上首个太空站的胜利升空,苏联随即开始实施将宇航员送入空间站的计划,经过几次的失败,联盟——11号承载着苏联所有人的希望开始了它的创举,而不幸就就此开始。

在联盟——11号设计完毕、航天员准备就绪之后,苏联最终将这次发射时间定在了6月6号。

可就在航天任务正式开展之前不久,意外发生了,一名叫做库巴索夫的航天员身体出现了不适,以至于当时苏联面对两个选择,要么暂时推后航天计划,要么临时更换航天人员。

这个问题并没有让苏联航天局方面为难多久,很快新的命令就下达了,

“由沃尔科夫等三人取代原定航天员,开展本次航天计划。”

就这样,原先以为自己要跟这次航天计划失之交臂的沃尔科夫三人,“赶鸭子上架”般地获得了出场机会。

1971年,苏联3名宇航员落地后死亡,为何现场众人说他们本不该死

刚刚登上太空的时候,三位宇航员都非常紧张,操作难免失当,再加上当时空间站的设计上也存在许多的小问题,以至于当时的几位航天员陆续面临了“空气过滤障碍”、“小火灾”以及“空间站晃动”等等麻烦。

好在这些麻烦最终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在为时23天的航天任务中,几人不仅研究了长期失重下植物的生长状态等生物实验,还开创性的进行了许多方面的研究,最终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1961年6月29日,三位苏联宇航员终于圆满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被批准正式返航。

怀揣着满腔的期待与思念,三位宇航员就这么重新踏入了礼炮1号飞船之中,可就在他们即将与空间站脱离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1971年,苏联3名宇航员落地后死亡,为何现场众人说他们本不该死

原本应当依次打开的12个炸药导爆锁竟然同时运作,剧烈震动冲开了一位宇航员座椅下的通气阀门。

“不好,阀门打开了,氧气正在不断泄漏!”

“快,快关上阀门,否则一旦陷入真空,我们全部都得死!”

受过专业训练的宇航员们清楚氧气泄漏完毕的后果,也知道该如何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进行自救,只可惜空气泄漏的速度太快了。

仅仅34秒的时间里,返回舱的气压就接近到了真空状态,而那种情况下的通气阀门也根本就难以徒手关闭。

随着气压剧烈变化,没有穿宇航服的三位瞬间发出了哀嚎,他们身体内部的气压远远大于外部,所以他们的肺部和耳膜都被空气撑破了,连带着身体里的血液都直接沸腾、汽化。

1971年,苏联3名宇航员落地后死亡,为何现场众人说他们本不该死

悲剧发生之时,地面上等待航天员归来的人们还都在欢呼雀跃,航天局工作人员以及苏联的领导们也是满脸骄傲的面容,没有人知晓,就在100多公里的高空,有三条鲜活的生命就这么逝去了……

直到返回舱落地,舱门打开后却久久没有人走出来,察觉到不对的人群逐渐安静,这种安静最终又演变成了一阵阵浓厚的喘息声,人们的神色各异,有震惊也有痛苦,有悔恨也有恐惧,唯独不知从哪里传来了这样一句话,

“他们本来……是不用死的。”

1971年,苏联3名宇航员落地后死亡,为何现场众人说他们本不该死

事故原因:多方导致的悲剧

是的,这几位宇航员本身的确是可以不用死的,他们甚至有过很多次活着的机会,只可惜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他们最终还是回归了死亡的怀抱。

首先,倘若苏联方面在原定宇航员身体不适后推迟行动,那么这三位宇航员就不用死。

作为苏联航天局千挑万选出来的“第一梯队”,原定的三位航天员水平上无疑比后来的三位更高。

三人中的带头者,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就不用说了,多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他是当时的最佳人选,至于其他两位也不逊色,库巴索夫和克洛金都是当时航天员中最顶尖的人才,他们的各项素质毫无疑问是要比沃尔科夫三人更为优秀的。

更关键的是,他们早早地就做好了航天的各种准备,不像沃尔科夫等三人,遇到各种突发情况都只能靠自己的临机应变。

1971年,苏联3名宇航员落地后死亡,为何现场众人说他们本不该死

如果不换航天员,原定的三位宇航员或许就会在返航时穿上宇航服,那么这次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

其次,倘若苏联不是硬要在两人座的航天舱里安插三个人,同样可以避免这次悲剧。

在设计之初苏联给礼炮1号返回舱设定的“上限”就是两人乘坐,这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宇航员的安全和行动方便。

可是苏联方面为了能够提高效率、尽快取得成果,硬生生的在航天队伍里安插了第3个人,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返回舱里显得极为拥挤。

宇航员们为了正常开展工作,不得不在出发时和返回时脱掉宇航服,这也是后来酿成悲剧的根本原因。

最后,倘若能够等一等给这次航天实验更多的时间来准备,那么悲剧有很大可能性就不会发生。

1971年,苏联3名宇航员落地后死亡,为何现场众人说他们本不该死

我们前面也说了,苏联这次航天计划在前期虽然看起来很顺利,但是同样也滋生了不少的小毛病。

比如说空气过滤器遇到了障碍,再比如说容易滋生火灾等等情况,这都证明苏联该航天行动的准备工作是不完善的,是有着一定风险的。

虽然这种风险很小,但是各种小风险堆积在一起,最终就成为了大风险,成为了航天员们死亡的缘由。

倘若苏联能够再多给航天局一点时间,航天局能够再多给宇航员一点时间,又何至于此呢?

再者说了,航天局的成员们在当时对返回舱的设计,真的可以说是漏洞百出,最简单的证据就是安全带的固定。

1971年,苏联3名宇航员落地后死亡,为何现场众人说他们本不该死

为了能够确保安全带不因为各种意外情况而脱离,航天局给安全带设计的极为复杂。

这就导致当返回舱中的压力闸门出现问题之后,坐在座椅上的沃尔科夫,既无法解开安全带,又没有办法够到位于座位底下的阀门,那真的是眼看着空气一点一点流失,自己的身躯逐渐忍受折磨,这无疑证明返回舱的设计有极大弊端。

纵然当时压力阀门没有出问题,出现问题的是其他部位,那么被牢牢锁在座椅上的宇航员难道就能够实现自我抢救吗?

所以说苏联航天局的设计人员实在是过于自信了,他们盲目地认为,他们的设计没有任何问题,却没想到他们的做法剥夺了航天员们在死境求生的最后一点可能性。

1971年,苏联3名宇航员落地后死亡,为何现场众人说他们本不该死

改变:事故带来的教训

在该次悲剧发生后,苏联政府严惩了导致事故发生的相关人员,同时还对联盟号系列飞船进行了大规模改建。

也是从那时候起,苏联每次航天任务中,只会有两位宇航员出动,而他们在出发和返航的过程中还有必须穿好航天服,这也算是从事故中吸取了教训。

时代在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在航天领域的研究也愈发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被送上太空、完成了各种各样的任务,步入太空似乎不再像当初那样让我们感到恐惧。

可是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应该保持对宇宙的敬畏,以最严谨的态度去对待航天工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避免当初那样的悲剧再次重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苏联   宇航员   航天局   航天员   礼炮   阀门   航天   悲剧   返回舱   现场   计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