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化学课教学策略的创新

当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正在加大,在此形势下,职业学校若能抓住发展机遇,克服困难,将会有较好的发展前途。作为学校立足之本的教学是重中之重,如何在新形势下,改变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顺应时代发展,是高职教育所要面临的问题。本文将以基础课化学课程为例,进行探讨。

1 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素质问题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生源决定了学生素质普遍低于高中生或大学生,大部分来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不是偏科就是学习自理能力和知识接收能力较弱,且部分学生家长将职业学校看成是大型托儿所,只求管好学生,对学习并不怎么关注。

1.2 教学环境问题

由于大部分学生学习自理能力差,年龄也较小,一方面对高校的教学环境适应能力不足,两节课连上往往导致部分学生思想容易开小差,精神难以集中;另一方面,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量大,学生难以全部消化吸收,再加上课后不常看到老师,导致很多问题一再积累,出现厌学情绪,作业抄袭严重。

1.3 教学过程问题

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学不同于高中化学,虽然内容较浅,多以结合生活技巧来讲授,但是教材里的内容往往长久不更新,因此教学变成了完成任务式,忽略学生学习的状态和知识的应用。在职业教育里,化学课有许多知识是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来加以巩固和应用的。但目前实验操作时间太少,课程基本浮于表面完成任务,照本宣科地完成几次课堂实验,完全吸引不了学生,提高不了学习兴趣,失去了实验课的意义。

1.4 教学态度问题

职业学校的职业化教育是重点,除了专业课的学习外,应注意其他知识领域的拓展,专业技能的培养,关注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但现在的教学中,基础课讲得太多。这样的教学态度只会让学生在学校里养成坏习惯,大多处于混毕业文凭的状态。

2 教学方法的创新

化学是一门基础课,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不可或缺,除了一些专业领域需要使用化学外,日常生活中它也是一门工具,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化学常识,在今后工作及生活中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2.1 从教师角度出发

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自身必须有一个好的带头作用。高校教师应具备新的教育理念,从知识传授型向智慧诱导型转变,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学习知识转变,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和工作岗位。另外,在教育者的角度上,还应该随时更新知识与教学方式,合理搭配教学资源,增加师生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从教学内容出发

高职校的课程设定及教育培养目标都有其特定方向,它所培养的学生层次、能力、文化水平也有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文、理科偏差大,文化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相差大,学习动力不足,家庭条件差异等方面。因此,学校应针对学生自身条件的不同来划分层次,分阶段教育。对于理论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加强基础内容的传授,搭配基础实验来提高学习效果,为培养他们的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利用提问、布置任务、课外阅读等方式增强他们探究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这一类的分层教育方式,可能让教学更有针对性,促进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的形成。

教学内容最好能结合学生整体情况,有选择、有重点、有应用性来分析、讲解,同时需要增加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让每一位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且利用电化教学工具及实验工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

2.3 从教学方法出发

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整理和安排学生分类分层上课,并以启发为主、操作为辅、探讨为线、归纳为终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高职化学的实验课在知识传授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枯燥、验证型实验课变成有趣、探索型实验课,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和创新,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并归纳总结,在整合了课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对于职业学校的高职化学这门课程,如何上好课,如何让每一名学生吸收、应用所学知识,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重要内容。只有在不断地教学和探索中,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操作相整合,创新教育策略,才能达到培养合格职业生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   化学   基础课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职业学校   策略   能力   教师   基础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