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贫困生就业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通常被认为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教育概念,它强调关注学生的情感领域,通过对个体情感施加教育影响,消除或弱化其自卑、焦虑、冷漠等负向情绪体验,激发和强化其自尊、悦纳、乐观等正向情绪体验,它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能对个体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高职贫困生作为高等院校中特殊的学生群体,有着比较复杂的情感需求,在情感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充满挑战和压力的就业阶段,更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情感教育与指导。

一、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1.消除自卑敏感,增强勇气自信。在高校校园中贫困生的敏感和自卑心理是普遍存在的,窘迫的经济状况使他们背负了比其他同学更大的思想包袱和精神压力,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而言,毕业求职阶段他们的敏感自卑不仅是来自于经济上的,也有来自于学历上的,持有大专文凭的他们自认为比本科生、研究生低人一等,觉得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都远不如人,求职过程中常会产生焦虑迷茫、退缩逃避的感受和态度,特别是当遭遇挫折时更容易一蹶不振,对自己全盘否定,基于此,我们首先要帮助其正确而充分地认识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找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所在,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进而增强在竞聘过程中主动出击、百折不回的勇气和信心,坚定内心信念,学会自我激励,奠定好求职路上的情感基础。

2.摈弃急功近利,着眼长远发展。几乎每一位高职贫困生的背后都有倾其所有支持其完成学业的家长,也有来自于家长所寄予的厚望,希望他们毕业后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改变自己的和家里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期盼是无可厚非的,并且贫困生也普遍懂事、早熟,愿意回报父母的辛苦付出,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心理。由于家庭经济原因,他们在求学时就背负着比普通同学更为沉重的负担,毕业后更需如家人和自己所愿尽快承担起支撑家庭的重任,并且许多学生还要偿还上学期间所欠的贷款或外债,这样的内外压力促使他们迫切找到能迅速改变自身经济情况的工作,寻找高收入的稳定职业。而客观现实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生待遇普遍偏低,升迁所需时间可能更长,被过高就业期望和浮躁就业心态左右的他们无法接受起点低、待遇低的基层工作,导致求职时四处碰壁,或入职后发现与预期差距过大,悲观失望,这也是高职毕业生跳槽率、就业流失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纠正此类问题的重点就是使他们充分认识就业形势,了解行业发展前景,做好心理调适,保持平稳心态,而培养其专业认同感、职业使命感则是必要环节之一,只有激发了学生的职业荣誉感、责任感,才能有助于树立职业理想,坚定职业信念,学会妥善处理待遇与发展、当前与未来的关系,摒弃急于求成、好高骛远的错误心理,只有融入了情感和意志,才能在岗位上脚踏实地,扎实耕耘,厚积薄发,最终做出成绩。与此同时还应与贫困生的家长做好沟通和交流,让他们充分了解职业发展和岗位晋升的阶段性,既要对子女寄予厚望,也要给予他们实现目标的时间,减轻其思想负担。

3.拒绝冷漠抱怨,学会感恩诚信。高职贫困生经济情况较差,拥有的社会资本较少,再加上当前就业机制尚待完善、择业竞争中不公平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在就业时会产生负面情绪:有的不能正视家庭贫困原因,对社会愤懑,对父母不满,怨天尤人,思想偏激,心理失衡;有的认为社会极端黑暗复杂,求职过程尤其应聘好的岗位时纯粹是靠关系、拼背景、比人脉,感觉自己一无所有,前途渺茫,继而失望苦闷,悲观消极;有的感恩意识淡薄,对国家的资助、社会的关怀、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和朋友的关爱冷漠平淡,认为理所应当,继而滋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进入职场后更容易出现主人翁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冷漠等现象,个别毕业生甚至恶意拖欠,不能履行承诺如约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给自己的诚信记录添上不光彩的一笔。因此我们有必要纠正他们的认知偏差,走出心理误区,开展好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使其能正确看待贫困,理解贫困,坚信它只是暂时的,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奋斗摆脱的,关键要树立起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决心;使其能理性看待社会问题,认识到不公平现象确实客观存在,但绝大多数企业和单位还是量才录用、公平公正的,关键是要有自立自强和积极进取精神;使其能真切感受到外界的付出和关爱,心怀感激,毕业后积极回报父母、学校和社会,关键是要培养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

二、提升情感教育实效性的举措

1.重视情感教育,增强教育能力。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在对贫困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不仅要给予经济上、物质上的帮助,注重技能上、经验上的传授,更应在情感领域内施以引导和教育。它要求我们避免功利主义,不要把出发点和目光只局限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本专业就业率上,而是从学生全面和长远的发展考虑,将就业过程与自我成长、完善的过程相融合,这样的教育效果是持久深刻的,是符合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和要求的。

马克思曾说过用爱来交换爱,陶行知也言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老师提高情感教育能力首先要做到热爱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去呵护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其次教师的知识修养、言行举止、道德情操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自身修养,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崇高的精神塑造人、高尚的情操影响人;再次教师要掌握情感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如何与学生沟通,对其情感发展进行引导。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是相对的概念,但二者都是交融互补不可分割的,认知是培养情感品质的理智基础,情感是形成理性认知品质的桥梁和纽带,它们在个体人格品质形成过程中是彼此推动相互促进的,所以教育者要学会将二者完美结合,即做到既喻之以理,以理导人,又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这样才能使情感教育收获实效。

2.融入各个环节,做到润物无声。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所以我们对学生就业过程的划定不应只拘囿于毕业前找工作的阶段,他们的顶岗实习期、专业学习期等都与就业密不可分,情感教育应融入各个环节,各项活动之中。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情感教育既是以情感为内容和目标,又以情感为手段和途径,是通过情感交流实现的,即以情育情,而情感的培养和交流是一个不间断的互动过程,需要大量时间做积累,这就要求老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持密切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种时间在各类场合与学生交流,并且要避免空洞的谈话和教条的说教,才能产生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巧妙引导,将这一隐性的教育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完成,达到育人目的。

3.认识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情感是连接个体主客观世界的纽带和桥梁,反映客观现实满足主观需求的程度,因程度差异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它的构成和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我们要把每位学生都视为具有独特情感心理的个体,强调尊重个体,尊重个性,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确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习,对学生有充分、全面地了解,掌握他们的情感需求及情感发展特点,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总之,高职教师要将情感教育作为自觉追求,关心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情感发展,认识他们的思想问题,采取渗透式、诱导式、鼓舞式等方法,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沟通作用、感染作用、调节作用和推动作用,让每一位贫困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都在求职实践过程中得到塑造、培养和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   贫困生   情感   认知   自卑   个体   过程   思想   心理   职业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