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童年的有轨电车

闲来无事翻看以往出国旅游的照片,勾起许多美好的回忆,但也有失落和伤感,因为和国外城市相比我总认为北京城最宝贵的东西丢失的太多了,觉得走过的国家越多心中苦涩的感觉越强烈,外国的城市都是古老和现代相并存,反观北京城没有了古老只有现代,纵观北京城,除了“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几处老祖宗留下的古代建筑遗产外,整座城市都不失现代与豪华。我见证了西方任何一个国家的飞机场都比不上北京“首都机场”漂亮,(当时还没有北京大兴机场)比如美国纽约著名的“肯尼迪”国际机场无论外观及规模都略显破旧寒酸,根本无法与北京的“首都机场”相比。那些西方国家国内最宽最好的马路也比不上北京的长安街和几条环路宽敞壮观。

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是看到欧洲各国都把上百年的破旧建筑物当国宝,重点保护,开发成旅游景点极力宣传炫耀,而北京上千年的建筑说拆就拆,令人瞠目,有些老外和我聊起了中国的西安,说西安古城保存完整并对城墙城门赞不绝口,孰不知当年北京的城墙要比西安的城墙高大宏伟的多,据史料记载,北京城墙的高度、顶宽、基宽都要略胜过西安城墙。记得小时候还经常偷偷爬上“哈德门”城墙上面去玩,当年如果你站在北京的城墙下就会感觉到人的渺小,北京的城墙如果能完整的保留下来外国人看到都会感到惊诧,因为在国外绝对看不到如此宏伟壮观的古代建筑。我参观过那些欧洲国家引以自豪的“王宫、皇宫、议会大厦”,虽然也是金碧辉煌、富丽堂皇但总好像缺少厚重、威严的感觉,特别是东南亚各国的“皇宫”更显得小家子气,跟我们的“紫禁城”根本无法相比,不在一个档次上,看看北京的“故宫”大气磅礴、宏伟壮观、威严庄重、彰显皇家气派!

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欧洲各国城市至今仍然保留着古老的交通工具“有轨电车”,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儿时北京城的“有轨电车”,触景生情还是勾起了我对童年老北京有轨电车的回忆。 根据史料记载旧北京的“有轨电车”是当时北京城第一代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早在清末1897年北京由“西门子”公司出资修建了一条由“马家堡”到“永定门”的有轨电车轨道并配置了车辆,但这条“马永线”还没等到正式通车就被当时的“义和团”运动给砸了个稀巴烂,于是这个新生事物就断送在摇篮里了,后来这条线路再也没有恢复。由于“马永线”寿命太短后来历史记载的旧北京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都是指1924年12月17日正式开通的由“正阳门”至“西直门”的这条线路,这条线路全长9公里中途设14个站,后来该路线又开辟了从“正阳门”到“天桥”支线。北京城从1924年第一条有轨电车开通到1930年共发展了六条有轨电车线路加上1940年建成的第七条线路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北京也只有这七条有轨电车线路。

图片来自网络

当年北京的有轨电车车牌是由“红、绿、黄、蓝、白”等颜色做为线路标志加以区别,比如当年1路是红色的车牌由“天桥经前门、西四、阜成门至西直门”。 2路是黄色的车牌由“天桥经前门、东单、东四到北新桥”。 3路是蓝色的车牌由“东四经东单、中山公园、西单至西四”。 4路是白色的车牌由“北新桥经地安门至太平仓”。 5路是绿色的车牌由“崇文门经中山公园至宣武门”。 6路是黑色的车牌由“崇文门经磁器口、水道子、过街楼、珠市口、虎坊桥至和平门”。 7路由“天桥至永定门”(由于7路是1940年才开通的颜色不详),旧北京的有轨电车是当时的北洋政府向法国借款筹建的,车辆和机械设备都由法国购进,其实是法国从日本、瑞士、英国等国购买的二手车,这些车辆质量极差行驶起来上下颠簸左右摇晃,而且噪音非常大,因为车轮摩擦铁轨的声音特别大所以我记得小时候听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都管有轨电车叫“摩电车”。

图片来自网络

当年的有轨电车设施非常简陋,车厢两侧没有窗户赶上刮风下雨乘客就遭罪了,后来才加了窗户但只有窗户框没有玻璃,车内坐椅是木板条儿做成的,地板也是木板条儿制作的,扶拉手是牛皮条儿套一个化学制品的手环圈儿,有轨电车只有一节车厢能乘坐五十几个人,那时电车的司机售票员都是男性职员,解放后1950年才有第一批女售票员,有轨电车车厢两头都是驾驶室,车到终点驾驶员就到车尾再驾驶往回开,那时的驾驶员是站着驾驶的一天工作下来非常辛苦,驾驶室的操作台没有方向盘是一个半圆形的圆柱体固定在车厢地板上,操作台面也就有脸盆大小,上面有个铜制的圆把手可以半径转动的操作杆儿,车在行驶中司机不断的把手中的操作杆儿哗啦哗啦向右或向左半径转动不知是什么意思?操作台侧下方有铁板条是刹车制动,司机脚下地板上有个凸出来的圆形铜疙瘩,发现前方有情况就踩这个铜疙瘩发出“铛铛”的声音,所以当年北京的老百姓都把有轨电车叫“铛铛车”,现如今所有媒体报道有关过去有轨电车时都用“铛铛”车这个叫法,其实“铛铛”这两个字的发音是不对的,老北京人从不会这么发音,真正的老北京人管有轨电车叫“diangdiang”车!这才是北京人对有轨电车的正确发音。

图片来自网络

过去的有轨电车车门是手动的“推拉门”,每到一站都是由售票员负责开关车门,那车门是木制的又厚又沉,要是没吃饱饭肯定关不上这个门,门关上后售票员就吹几声哨,司机听到哨声就启动开车,售票员使用的哨不是现在足球比赛裁判员吹的那种哨的声音,哨是圆筒形近似钢笔帽大小,是电影里演的过去外国租界里巡警吹哨的那种声音。当年由于售票员关门吹哨这个工作程序还衍生出了北京的一句著名的歇后语叫:“老太太上电车——你先别吹”。起因是一位老太太上电车因腿脚不好走的慢眼看售票员要关门就急着向售票员大喊:“你先别吹”,意思是等等我你先别吹哨呢,因为一吹哨车就该启动了,之后这句“老太太上电车——你先别吹”成了京城有名的一句歇后语。

图片来自网络

北京的有轨电车早期就叫“电车”,它的管理单位是“北京电车公司”,公司最早是北洋政府及吸收民间资金共同成立的,电车公司有两个车场兼保养维修,一个设在西直门,一个设在原崇文区的法华寺街,每天末班车及停驶的车辆都要开回车场,清晨再由车场陆续发车,记得小时候法华寺街第一食品厂对面就是电车车场,不宽的街道地面上犬牙交错铺着好几条电车轨道,骑自行车一不留神车轱辘就掉到电车轨道的凹槽里了,要是后轱辘掉进去一较劲就能把轱辘生掰出来,要是前轱辘掉进去除非马上捏闸下来要不非摔倒不可,由于有轨电车运行需要铺设地面的轨道,而且速度太慢影响交通和城市发展,于是在1959年3月除了留一条线路外北京市内所有有轨电车全部停运,被新兴的“无轨电车”所取代了。
最后保留的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是由“永定门门脸儿”开往“崇文门门脸儿”,到达终点后车就停在马路中央,乘客也是由马路中央上下车,这条线路从“永定门”出发经天桥、天坛北门到天坛东门时分成两条轨道,一条向北到“崇文门”一条向东到“体育馆”,这条北京城最后的有轨电车线路也于1966年5月随着最后一辆有轨电车停驶,在北京城运行了长达42年的有轨电车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和北京城的老百姓告别了。

图片来自网络

北京城的有轨电车被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古老的北京城有许多宝贵的东西是根本无法取代和复制的,比如我们的“城墙、胡同、北京方言”,现在北京的城墙拆了、胡同没了,其实“北京人”和“北京话”也逐渐的在消失,这绝不是骇人听闻,我在以前文章中曾经说过:“现在的北京城几乎见不到北京人,一辆地铁车厢里也找不出两个北京人来,偌大的北京城您根本就听不到正宗的北京话”,北京话不等同于电视主持人说的那种普通话,北京话是一种独有的老北京地方方言,目前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还会说北京话,但坦白的讲北京的年轻人包括我们自己的子女们都不会说真正的北京话,因此等我们这代人老去以后老北京方言也就随之消失了,其实这是北京这座城市的悲哀,要知道我们的城墙、胡同、北京话就是这个城市的历史,就是这个城市的魂,灵魂消失了这座城市也就名存实亡了。 同样我们的城墙、胡同、北京话代表着北京城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一个失去了文化底蕴的城市跟消亡有什么区别?城墙拆了、胡同没了北京人的“家”也就没了,“家“的概念并不是现在我们的几口人之家,“家”是从小出生成长的那条街那条胡同是住着父母和兄弟姐妹的那个院子,那才是北京人灵魂深处永久的“家”,人不论到多大年龄不论是否身在天涯海角,“家”都会是永生的思念。在夜深人静的睡梦中时常闪现的那魂牵梦绕的“家”就是北京人深深怀念和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愁”。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眼下的北京城只剩下首都了,北京人也只剩下回忆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9

标签:北京城   天桥   有轨电车   北京话   售票员   电车   北京人   城墙   北京   童年   线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