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一到就浑身乏力?要做到肝脾同调!

春天到来,万物复苏,大自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一到春天,一些人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老毛病又会犯。这是为什么呢?根据中医的说法,春天特别是“回南天”时,天气潮湿,水湿、寒湿之邪容易导致脾胃损伤,脾胃损伤就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情况。所以,春季除了养肝,也要养护脾胃,做到肝脾同调。

脾胃损伤有哪些表现?中医有哪些方法可以做到肝脾同调?今天请相关中医专家来谈一谈。

漫画/小牛

两者关系

肝脾是对搭档 肝气不舒影响脾胃

厦门市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主任医师郭健苗说,阳气生发的助力者非肝莫属,《黄帝内经》就说“肝主生发”。“肝和而气生,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阳气生发得好,人们体内的正气就足,才可以把平时躲在深处的寒邪、瘀滞、风邪等驱赶出去。如果肝气不舒,势必会克到脾胃,所以肝脾的关系非常密切。

同时,肝和脾的关系也与它们在身体中担当的角色有关。《黄帝内经》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意思是,肝好比身体中谋兵布阵的将军,负责统筹和协调各个脏腑的运作,调畅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帮助五脏六腑各司其职。

而脾在《黄帝内经》中则是:“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意思是,脾好比体内粮库的管理者,是生产能量的工具,负责运化谷食和水饮,将吃进去的食物消化代谢,提取精华的部分,给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补充营养和能量。

由此可见,肝脾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宛如一对搭档。肝促进脾胃消化,脾胃也滋养着肝。因此春季养生,不仅肝气要疏,脾胃也要养。

《黄帝内经》中还提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三月一直是养生的关键。

中医认为春属木,主升发,也是人体阳气初升的时节。在中医的五行理论中,肝属木,所以春季肝气比较旺盛。脾属土,脾土易为肝木所克,春季养生失当,则可能伤及脾脏,影响脾胃的功能。

郭健苗说,在我国南方地区,春天非常潮湿,湿气伤脾。雨水过后不断增多的降水也容易带来湿邪,影响脾胃,所以此时调养脾胃十分重要。

具体表现

脾胃如果失调 浑身乏力少气懒言

脾胃失调有哪些表现呢?厦门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医师翁霞霞介绍,首先会体现在口唇部分,脾胃好的人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而脾胃不好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口中黏腻,容易爆皮、裂口子。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也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关。睡觉时会流口水,也是脾气不足的表现。

其次,脾胃失调的人,春夏常常觉得身上没劲,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同时,还经常感到疲倦,容易疲劳、嗜睡,脸色往往苍白或发黄,容易腹胀、腹泻等。这些往往是脾的动力不足、运行效率低,导致消化迟缓、水液代谢功能减弱、致水湿内生,就会出现不想吃、食后腹胀、饭后易困、吃饱了必须睡的情况。

舌象上也有明显特征,脾胃失调的人往往呈现舌淡苔白、舌头两侧齿印明显的情况。正常人的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而舌苔白厚腻、有齿痕是一种病理性舌像。

翁霞霞说,若是舌体边有齿痕,多是因为舌体胖大受牙齿挤压所致,与体内脾气虚弱或阳气不足,导致津液运化失常有关,此外也和体内湿气较重、阳气宣发功能被遏制有关。

调理方法

多吃绿色蔬菜 春天饮食少酸多甘

脾胃失调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调理呢?郭健苗表示,在药物治疗方面,肝郁脾虚者,可服用逍遥丸疏肝健脾。脾虚湿困,可服用参苓白术散。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同,具体的调理方法应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如果有具体的健康问题或需要更专业的中医建议,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是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

饮食方面,则要多注意膳食调理。孙思邈曾言:“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饮食宜少酸多甘。虽然“酸味入肝”,但在春天如果多吃酸味反而会让肝气更旺,肝旺伤脾,会导致脾虚。偏甘性食物在春季与人体更相宜,如牛肉、大枣、怀山药、蔗糖等,可以养脾气,脾气旺则肝血自生。同时,“青色入肝经”,多吃绿色蔬菜可以养护肝脏,如菠菜、韭菜等对肝有益。也可以用莲子、芡实、炒扁豆、薏苡仁煲猪肚,或者木棉花、赤小豆、茯苓、扁豆煲粥。

加强身体锻炼

心情愉悦情绪稳定

翁霞霞说,脾胃失调的人要加强身体锻炼。运动是促进气血调和、疏肝降火、气机升降相得的好方法。春光明媚,多进行户外活动,踏青、郊游,观赏自然界的绿色植物,吐故纳新,强身健体,又可以实现怡情养肝健脾之功效。

情志方面的调理也很重要。春天尽量保持心情愉悦,情绪是否稳定和肝脏疏泄功能能否正常发挥关系密切相关。女性易出现情绪波动,这与女性生理特点相关,因此女性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平常遇事不要急躁,调整好情绪。

脾胃失调的人,也可以按摩足三里、脾俞、胃俞、肝俞、太冲等穴位。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按摩此穴可生发胃气、燥化脾湿。

长期艾灸也可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可以用拇指指腹按压或用牙签圆头(注意不是尖的一头)点按穴位3-5分钟,注意按压力度可稍大,以有酸胀痛感为佳,该方法有调理肝脾的作用。艾灸足三里、中脘、脾俞等穴位也可以起到温阳健脾的效果。

【链接】脾胃失调的几种情况

脾胃失调是指脾胃生理功能失常而致的一种疾病状态,也常导致一系列的疾病。脾胃失调包括脾胃气虚、脾胃阳虚、寒湿阻滞、湿热蕴阻、中焦气滞等。

1.脾胃气虚。是指由于脾(胃)气不足而引起的脾胃受纳、腐熟及运化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胃脘隐痛、腹胀纳呆、食后腹胀、呕恶嗳气等证候。多因饮食不节或年老体弱,久病耗伤脾胃气机所致。因脾胃气虚引起的常见疾病有:胃痛、痞满、泄泻、腹胀等。

2.脾胃阳虚。是指由于脾胃阳气虚弱、失于温运、阴寒内生而引起的脘腹冷痛绵绵、喜温喜按、犯吐清水、纳呆腹胀、大便完谷不化、小便短少等症,常因脾胃气虚加重或者过食生冷、误用寒凉药导致耗伤阳气所致。因脾胃阳虚引起的常见疾病有:胃疼、痞满、泄泻、腹痛、鼓胀、呕吐、水肿等病。

3.寒湿阻滞。是指由于寒湿内盛、脾阳受阻、胃气凝滞,而致脾的运化失职、胃失和降,出现脘腹胀满、胃脘冷痛、恶心呕吐、口泛清水、头身困重、形寒肢冷等症。常因冒雨涉水、或因天气阴冷潮湿、或居处寒处引起。因寒湿阻滞中焦引起的常见疾病有:胃痛、痞满、泄泻、呕吐、呃逆等。

4.湿热蕴阻。是指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的运化功能受阻所导致的脘腹痞满、呕恶、口苦纳呆、肢体困重、大便黏腻、小便短黄等症。常因外感湿热之邪、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湿热蕴阻所致。因湿热蕴阻中焦常见的疾病有:痞满、便秘、痢疾、黄疸等。

5.中焦气滞。是指中焦气机失于疏泄、气机壅滞胃脘而致的脘腹疼痛胀满、嗳气呃逆、恶心呕吐、食少、纳呆等症,常因情志不遂、肝郁犯胃、饮食不节、少食多动、寒气入胃等引起。因中焦气滞引起的常见疾病有:胃痛、痞满、呕吐、呃逆、腹痛、胁痛等。

(文/厦门晚报记者 兰云丝 通讯员 倪晶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黄帝内经   中焦   同调   肝气   春天   阳气   脾胃   湿热   穴位   乏力   春季   浑身   中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