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治肝二十法

『一个有使命的头条号』

叶天士“治肝二十法” ——《叶方发微》之三

作 者/俞岳真 整理/石志磐

简介:俞岳真,1911—1991, 从医50余年,在中医内、妇科杂病方面治验颇丰,曾任浙江省中医学会理事,为浙江省名老中医。俞老对叶天士内伤杂病的经验尤有心得,总结出59法,并选录叶案中的名言,分门别类,加以按语,合辑成册,著有《叶方发微》等。

一、制肝安胃法

《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门》

主治:肝气冲逆,脘痛,呕吐不食,或泛酸、痞胀,或眩晕、巅痛,或吐蛔,痛甚则厥,脉右弱左弦。

处方:人参、茯苓、乌梅、白芍、黄连、川楝子、川椒、干姜、清半夏。

加减:脉右坚有力,体不虚者,去人参、茯苓;吐酸水、腹痛,加吴萸;脉微细,伤阳者,去黄连、川楝子,加附片;泄泻,去黄连、川楝子、川椒,加白术、木瓜、荷叶、甘草。

体会:华岫云说:“胃主纳食,职司通降,其所以不降而上逆呕吐者,多由肝气冲逆,阻胃之降而然也。”叶氏设此法,专治肝气上冲,发为热厥心痛之症。方用乌梅、白芍酸以制肝,黄连、川楝子苦以降火,合姜、椒、半夏辛开除痞,人参、茯苓益胃和中。合而共奏酸苦泄热、制肝安胃之功,对于肝气冲逆引起的痛厥、蛔厥等证,具有良效。

二、平肝和胃法

《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门》

主治:肝邪犯胃,脘痛,呕逆,或兼痰气不食者。

处方:黄连、淡吴萸、清半夏、茯苓、橘红、生姜汁。

加减:脉虚不食,加人参;胃寒痛,去黄连,加良姜;脉弦,痛引少腹,去黄连、加青皮、小茴香;肝火盛,去橘红,加川楝子。

体会:前法酸苦泄热,治肝气冲逆;此法苦辛通降,治肝气横逆。方用吴萸疏肝,黄连泄肝,夏、苓、姜汁、橘红和胃。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降则不逆,胃气因和,肝气得平,自然肝胃调和而愈。

三、镇肝扶胃法

《临证指南医案·噎嗳门》

主治:肝风煽动,上扰于胃,泛吐涎沫,噫气不食,或兼头晕者。

处方:旋复花、代赭石、人参、茯苓、姜半夏、生姜。

加减:呃逆,去旋复花,加丁香、柿蒂;吐食、便溏,加白术。

体会:此取旋复代赭汤,去甘草、大枣守中,用茯苓、人参通补,半夏、旋复花下气,代赭石镇肝,使肝逆平,风不旋,胃气和降而愈。

四、缓肝益胃法

《临证指南医案·肝风门》

主治:温热病后,肝胃不足,纳差,神疲,或心烦不寐,口干,便结。

处方:炙甘草、南枣、人参、茯神、木瓜、生谷芽。

加减:口干,胃阴虚者,加麦冬;兼肝火,头痛,目赤,去南枣、谷芽,加丹皮、桑叶,甘草用生草;少寐,便干,加柏子仁。

体会:热病津耗,非但肺胃液亏,也可引起肝肾不足。肝虚则疏泄不力,脾胃又乏津养,则出现肝胃并虚的症状。“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草、大枣纯甘缓肝,佐木瓜敛阴生津,参,苓、谷芽助脾胃生气,合为酸甘化阴之法。胃得养而食纳增,肝得滋而血自生,肝胃不足的症状就可相继消失。

整理者按:肝胃并虚之证,除热病后可见外,长期胃酸缺乏者,也可出现,故本方亦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五、泄肝扶脾法

《临证指南医案·泄泻门》

主治:肝强脾弱,脘腹胀疼,肠鸣泄泻,或肠风久泄,清晨瘕泄,脉弦。

处方:人参、炒白术、茯苓、清炙甘草、乌梅、木瓜。

加减:呕吐,去乌梅、木瓜,加吴萸、白芍;晨泄,菟丝子、煨肉果;脘腹寒胀,去乌梅、甘草,加陈皮、厚朴、附片;兼肝火寝食不适,去木瓜、乌梅,加丹皮、桑叶。

体会:脾虚中气失升,肝气逆乘,出现肠鸣,腹痛,泄泻。法取四君子汤运脾升阳,乌梅、木瓜泄肝制乘,使肝脾和调,痛泻自除。

六、补肝养营法

《未刻本叶氏医案》

主治:肝血不足,头晕,目涩,纳差,乏力,心悸,少眠,脉象弦细。

处方:制首乌、杞子、白蒺藜、桑椹子、穞豆衣、茯神、南枣。

加减:眩晕重,加石决明、菊花;头痛,加夏枯草、川芎;呕吐,加紫石英。

体会:肝藏血,心主血。肝血亏,心血亦亏;营血不足,脑失所荣必头晕;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视,肝衰必目涩不明;心乏血养,神无所依则不眠;心火不能生脾土,肝木无力疏中宫,中焦必惫;血弱气必衰,故神疲乏力。方用首乌、杞子、桑椹滋补营血以涵肝,蒺藜、穞豆衣以明目,茯神、南枣宁心安神养胃。合之以益肝体,助肝用,治疗神经衰弱及脑贫血较佳。

七、肝脾两补法

《三家医案》卷上

主治:脉弦促而芤,面萎黄少泽,纳食不旺,每交春阳升,情志不适必吐血。

处方:人参、茯神、归身、白芍、炒枣仁、远志、炙甘草、桂元肉。

体会:肝藏血,脾统血。阴虚多郁的人,至春时阳气升腾季节,如果复加忧郁、恼怒,五志之火内动,气机勃逆,肝脾脏统失职,往往出现吐血。本方从归脾汤化裁,减去黄芪、白术、木香诸刚燥动(气)药,加入白芍,增强滋肝益脾以生血气,宁心神以定志。宜在冬月多服数剂,以预防春日阳升吐血,临床实践,其效确切。窥测叶氏用药特点,凡是中气虚弱,饮食减少和劳损营虚等,多用甘温守中诸方。所谓“急宜培养中宫,中流砥柱,风阳不得上越,而血可止矣”,深得仲景建中汤立方之义。

八、清肝熄风法

《临证指医案·肝风门》

主治:热耗脏阴,肝风内动,头目昏眩,手足抽搐,或头痛不止,神识昏愦等症。

处方:石决明、钩藤、生地、羚羊角、桑叶、黄甘菊。

加减:脉弦,头胀,耳鸣,颧热,去羚角、菊花、钩藤,加夏枯草、石斛、茯苓;兼痰,加胆星、竹沥;神昏谵语,去生地,加犀角、菖蒲、郁金。

体会:“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热耗脏阴,肝阳升动难制,神明被扰,以致头目昏眩,甚则神昏抽搐。方用羚角、菊花清肝,钩藤、桑叶熄风,决明介类潜阳,地黄滋阴凉血,合奏养肝体、清肝用,适宜肝风上窜、肝风袭络等证。

九、潜阳熄风法

《临证指南医案·公选医案》

主治:脏阴亏损,阳化内风上僭,头晕,耳鸣,若身置浮云之中,或兼肉瞤、肢麻等下虚上实之证。

处方:熟地、龟版、牡蛎、萸肉、五味子、茯神、磁石、青盐、怀牛膝。

加减:胃虚纳食不旺,去萸肉、磁石,加人参;遗精或带下,去磁石、青盐、牛膝,加芡实、湘莲肉、金樱子。

体会:肝赖肾水以涵养,遂其条达生发之性。如肾精亏损,则肝失所养,以致肝阳上亢,虚风内动,上害空窍。《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今阴精亏乏不与阳平,则阳失所恋不与阴秘;阳主动,动则升腾上扰,而成下虚上实(真虚假实)之势。上实者,风阳鼓动,头旋,耳鸣,烦躁,不寐,肢麻,汗泄,甚则昏昧痉厥等症。下虚者,肾精亏乏,肝阴并耗,腰痠膝软,步履如悬,遗精,带下,舌红,咽干,脉象细数或弦数。“身中阳化内风,非发散可解,非沉寒可清,与六气火风迥异”。治疗上应以厚味填下为主,辅用静以制动,介以潜阳。方中熟地、萸肉、五味、龟版两补肝肾以实下,牡蛎、磁石,重镇潜阳以熄风,牛膝补精强足,与青盐味咸走下以导龙归海,茯神淡渗行阳,交通心肾,且免阴药之呆滞。

十、柔肝熄风法

《临证指南医案·肝风门》

主治:肝阴亏损,内风扰动,头目不清,晕眩目花或心悸洋洋,脘痹,咽梗,筋惕肌麻,心烦不寐,脉右虚左数。

处方:生地、阿胶、白芍、牡蛎、天冬、茯神。

加减:中气虚者,加甘草、红枣;不寐,去白芍,加鸡子黄;喉痒干咳,去白芍、牡蛎,加沙参、麦冬。

体会:肝脏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禀少阳春生之性。如果阴液枯乏,阳失所附,动则生风,上冒清窍,以致眩晕,耳鸣,甚则舌喑难言,状若中厥。方用生地、阿胶、天冬柔润养肝,牡蛎、白芍咸酸熄风,茯苓走而不守,交通阴阳。这是益肝体、理肝用的治疗法则。

十一、养肝祛风法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门》

主治:中风肢体偏枯在左,脉左缓大,血虚不荣筋骨,内风袭络之证。

处方:制首乌、杞子、当归、三角胡麻、甘菊、天麻、川石斛、淮牛膝、小黑豆衣。

加减:左臂麻痛引肩,去石斛、牛膝、黑豆衣、天麻,加柏子仁、白蒺藜、桑枝。

体会:方用杞子、首乌、归身、小胡麻养血和肝,天麻,菊花、穞豆衣平熄内风,石斛滋阳明津液以溉四末,牛膝强足益筋,并制内风升动。对于营虚中风,半身不遂最宜。

整理者按:中风偏瘫,不必拘泥于右瘫属气虚,左瘫属血虚。临床应根据脉证,辨明阴虚、阳虚。如阴虚偏瘫,筋脉拘急者,选用此法加减较为适宜;如属阳虚肢体缓纵不放者,宜补气活血,通络祛风,可选用补阳还五汤,疗效较好。在此同时,配合针灸、推拿或新医疗法,能明显增强疗效,缩短病程。

十二、甘缓和肝法

《临证指南医案·惊门》

主治:脏躁,悲伤哭泣,不能自主。或面色青白,入夜颧赤,头昏,耳鸣,惊惕,少寝,舌心干而不欲饮。

处方:淮小麦、甘草、大枣、炒枣仁、白芍(原方有龙骨,无白芍)。

加减:惊恐畏怯,去白芍、加龙骨、牡蛎;头晕甚,去枣仁,加生地、阿胶、牡蛎、天麻;营虚多汗,寒热,腹痛,去枣仁,加当归。

体会:脏躁,多发于妇人,男子亦有。发病原因,多由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心、脾、肝受损,致脏阴不足而成。仲景立甘麦大枣汤,用小麦养心气,甘、枣润燥缓急,可谓对症用药,但须多服始效。叶氏加用枣仁、白芍兼补肝脾之阴,相应地提高了疗效。

十三、甘酸养肝法

《古今医案按·癫狂门》

主治:癫狂病,手足牵掣搐掉,掣掉作则心明,掣掉止则神昏,由操持太过,谋虑不决、肝阴胆汁两耗,阳蹻、阴蹻脉空风动。

处方:白芍、萸肉、白石英、淮小麦、南枣、炙甘草。

加减:产后液亏,络虚风动,忽然腰腹大痛,或痛及足底、胁肋者,去萸肉、石英,加阿胶、生地;营阴亏耗,神烦、心悸,头晕,去石英、萸肉,加柏子仁、茯神。

体会:俞东扶在选按中指出:此方服五天,病减半,再服五天病全瘳。所述操持太过,谋虑不决,是遵《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的生理特点,分析了此病病因;阳蹻、阴蹻脉空,系引证,《难经·二十九难》,“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的病理机制,用以说明发病之所。由于肝胆液耗,肾阴亦随之虚亏,而阴蹻为足少阴之别脉,阳蹻为足太阳之别脉,足少阴与足太阳又相表里,所以阴蹻、阳蹻也因之而空虚。阴阳蹻脉主濡目养筋以司运动,因脉气空虚,受肝胆风阳乘袭,则筋挛抽搐顿作;“风善行而数变”,忽乘太阳经脉入脑,则神志不清。但万变不离其宗,总属脏阴亏损,内风游动所致。方用甘麦大枣润燥缓急,萸肉、白芍涵肝敛阴,白石英温润镇冲,合成甘酸化阴之法,俾脏阴复,风自熄,营血足,脉充盈,则疾解。

整理者按:前法去枣仁,加用萸肉、石英即本法。前属甘缓,此为甘酸;主方虽同,稍予加减,法则即变。细读叶氏诸案,大有“一法之中,百法存焉”的感觉,得我们努力发掘、提高。

十四、温肾凉肝法

《临证指南医案·公选医案》

主治:下虚上实体质,内风徙发,忽然口眼㖞斜,耳窍不闻。

处方:熟地、龟版、杞子、淡苁蓉、五味子、丹皮、天冬、石斛、甘菊。

加减:耳鸣,加磁石;肝肾精亏,足痿,去五味、丹皮、石斛、菊花,加牛膝、巴戟、当归、虎骨。

体会:“凡益肾取乎温养,必佐凉肝以监制”,这一治则是针对肾虚水亏,肝阳化风震动的病机。与张景岳的:“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有相互发明之处。张氏根据肾阴、肾阳的生理特点,制定补肾原则;叶氏根据肝肾相生关系,提出益肾变法。下虚,肾精亏乏,用熟地、龟版、天冬、苁蓉、杞子温润填精;上实,肝风震动,用丹皮、菊花凉肝熄风,辅以石斛养胃生津,五味纳下制升,阴足阳潜,肝肾相生,诸症自罢。

十五、固摄平肝法

《临证指南医案·公选医案》

主治:脉动似数,按之不鼓。便血日久,吸促如喘,心悸,耳鸣,或脉细悠悠,头巅疼痛,自利兼血,汗出淋漓,昏倦如寐,舌紫绛不渴。

处方:禹余粮石、赤石脂、人参、五味子、萸肉、木瓜。

加减:舌紫绛头痛,去萸肉,加炙甘草。

体会:此为固摄少阴,兼平肝风之剂,方从仲景桃花汤蜕化而来。彼治少阴阳虚,为填补阳明之方;此治少阴液亏风动之剂。因便血、痢下日久,肝肾之阴大伤。肝阴伤而风阳越,出现息促,巅痛,心悸,耳鸣,甚则汗出,神疲;肾阴竭而关闸撒,以致便血无度而厥脱。余粮、赤石脂,“外刚内柔,味酸质厚,能填阳明空漏;人参益气生津,合木瓜以入胃,更味酸收敛阴固液,阴以熄肝风。盖阳明阳上,宜济以柔,不用刚燥,虑其劫液也。”所以,固胃关,就是固少阴,滋化源,即以救肾阴。

十六、清肝泄火法

《临证指南医案·肝火门》

主治:肝经郁火,嗔怒致伤,木火上冲,咽痛不寐;或目赤,颊肿,耳鸣,脉象弦数。

处方:丹皮、桑叶、焦山栀、钩藤、夏枯草。

加减:不寐,去夏枯草,加半夏、秫米;颈颌结核,加川贝、牡蛎;胸脘彻痛,去夏枯草,加瓜蒌、橘红;头晕,去夏枯草,加白菊花;口苦,溲黄,加龙胆草;肝火郁胃,胸痞脘嘈,去钩藤、夏枯草,加石决明、三角胡麻、细生地。

体会:此方适用于肝经气火见证。因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凡是五志七情过动,皆从火化,无不与肝有关。火性炎上,头为至高之处,每受其累。当肝火上盛,肝阴受损不甚之际,可用清肝泄火法治之。因火自风发,用桑叶、钩藤熄风,佐夏枯草消郁散结;火动血热,用丹皮凉血,佐栀子引火下行,合而共奏清肝泻火之效。

十七、疏肝解郁法

《临证指南医案·调经门》

主治:情志不悦,肝经气郁,胁痛,寒热,脉弦涩而虚。或妇女气郁,月经不调。

处方:柴胡、白芍、当归、郁金、制香附、茯苓。

加减:气滞胸胁胀痛者,去当归、白芍,加青皮、橘叶;气血热,加山栀、丹皮。

体会:肝主疏泄,情志不遂,郁则伤肝。因肝经布胁,故胁痛;气滞则血行不畅,致营卫失和,故寒热。女子肝气郁结,可影响冲任二脉通调,而致月经不调,或经前乳胀;久郁化火,血海失藏,还可造成崩漏。此系逍遥散加减,因证属肝气郁结,为肝经自病,脾气未伤,所以减去白术、甘草等健脾守中药,加郁金、香附,加强疏理肝气。但气郁多从火化,本方只长于疏通气血,而清热之力不足,临床上如加用丹皮、山栀之类,则清泄肝胆郁热,疗效更好。

十八、熄风祛痰法

《临证指南医案·痰门》

主治:虚风震动,湿痰壅盛,头晕,肢麻,胸闷气窒。

处方:天麻、白蒺藜、钩藤、茯苓、清半夏、橘红。

加减:热痰阻咽,咯吐不利,去半夏、橘红,加川贝、竹沥;痰火头痛,加山栀、夏枯草。

体会:清阳少旋则湿痰生;内风上冒则眩晕起。丹溪有“无痰不作眩”之说。湿痰治法,首推二陈汤,此不用性味甘壅留湿的甘草,而加入天麻、钩藤等平肝熄风药,合奏风痰两解之治。

整理者按:叶氏此法,与半夏白术天麻汤,同治风痰眩晕。对比之下,前者以平肝熄风为主,佐以化痰,适应于肝风挟痰上冒之症;后者以运脾燥湿为主,兼以熄风,适于痰浊上扰,引动内风之症。

十九、宣泄肝火法

《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门》

主治:脉小弦,纳食脘中噎哽,因悒郁强饮(酒),木火犯胃,胃气失降。

处方:香豆豉、黑山栀、郁金、黄连、竹茹、清半夏、丹皮、生姜。

加减:气火上郁,脘中窒痛,呕涎,去丹皮、黄连,加瓜蒌皮、杏仁;脉数按之涩,秽浊格拒,腹痛,呕吐,去郁金、黄连、竹茹、丹皮、生姜,加豆蔻、枳壳;苔黄,微渴,痰多,咳逆,食下欲噎,病在肺胃,去黄连、竹茹、半夏、丹皮、生姜,加杏仁、枇杷叶、瓜蒌皮。

体会:方用栀子豉汤加郁金宣泄胸膈郁热,丹皮、黄连苦降凉肝,竹茹、姜、夏辛开和胃,开泄中焦结热。可使上中二焦郁热散解,胃气也就和降。叶氏常以栀子鼓汤为基方,加入微苦微辛应症之药,取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广泛应用于外感病的风温、湿温、暑温,及内伤病的胃痛、痞证、呕吐、眩晕、吐血等,辨证属于中上二焦气机郁闭者。临床运用并不局限于木火犯胃一症。

二十、泻火宁心法

《临证指南医案·癫狂门》

主治:五志阳升,热冒头巅,神识如蒙,或不寐惊狂初起等证。

处方:大生地、龙胆草、芦荟、木通、黑山栀、丹参、青黛、薄荷叶。

加减:痰多,加胆星、橘红;大便秘结者,加服当归龙荟丸。

体会

肝之志为怒,如因恼怒惊恐,相火上扰神明,则出现彻夜不眠,神识时清时昏,或言语错乱等神经精神症状。此为河间当归龙荟丸去三黄、二香、当归、神曲,加生地、丹参、薄荷叶。取胆草、芦荟、青黛以凉肝泻火;山栀、木通导火下行;泻火必须补水,用生地以滋肾阴,丹参以养心阴;妙在用薄荷一味,有轻散上达之功,免诸药苦寒留滞之弊。方中主药以折火为目的,使上扰的肝火得以下泄,则精神就可复常,这是符合“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凡是癫狂初起阶段、病势未深,应用本方见效很快。

整理者按:方用苦寒直折,断其火邪来源;用滋阴补水,“壮水之资,以制阳光”,防其死灰复燃;用辛散透达,发其上郁之火;用通泄州都,导火从下而出。是同治三焦之火的方剂。

END

温馨提示: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诊治思路,不作为用药指导。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具体用药请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传播中医文化,感受中医力量,感谢您的关注,收藏再看,让更多的人受益~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浙江中医杂志》(1978)。作者/俞岳真。整理/石志磐。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记得先关注,不然回复不了消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乌梅   熄风   肝气   白芍   半夏   生地   茯苓   黄连   甘草   处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