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做!培养孩子还是毁灭孩子,傻傻分不清

作者:幻影哥 黎远会长10号书童


听过这样一句话:“家长和孩子好比一个100分的组合,当你做满了90分,孩子只有10分。”


养育孩子,不是为他们包办一切,更不是倾尽所有,向他们索求回报。


亲子之间,是相互滋养,而非共生依赖。


懂得适时退出孩子的生活,降低期待,才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子女主动联系父母,仅限于“要钱”;关心父母,也净是“画饼”。


我想,如果能够提前预判悲剧的发生,少有父母会这般惯养孩子。


世上不会有后悔药,感恩的孩子背后,大多都站着有原则的父母:孩子顶撞长辈,不拿“童言无忌”当理由,要教会他们慎言;孩子蛮横打人,不因“年纪小”任其发展,要引导他们控制情绪。


如此,才能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尊重他人。



我们要始终对教育怀着一份热忱,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即使有时候看起来前方一片黑暗,但当你走到相应位置的时候,自然会有一盏灯为你点亮。


生命之中,最美丽的不一定适合我们,适合我们的一定是最美丽的;教育之中,适合孩子的发展才是最好的教育。


正如唐江澎校长在《好的教育》中提到的“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只要我们把握教育真理,坚守育人情怀,永葆育人激情,脚踏实地,不断地走向“山的那边”,就能看到那清如许的教育之渠,源头活水不断滚滚而来。

昨天晚上,我们几人在琅琊阁和黎远会长一起聊天喝酒,岛主问会长:“我最近想写一篇文章,这个暑假,你的孩子在做什么呢?”


我听到之后,我说:“我也想写一篇这个主题,那我们一起听会长讲…….”


黎远会长说:“很多父母说,一个学期下来,学习好苦,好累,好不容易,孩子们辛苦了,暑假到了,给孩子们开心的时候到了,他们释放的时候到了,他们撒野的时候到了,他们忘掉一切学习的痛苦,去寻找欢乐时光,我们就应该给他们广阔的空间,让他们为所欲为……


暑假到了,我们的孩子应该做什么?

是不是要让他们为所欲为?

让他们开心,让他们快乐、健康?

让他们做好自己?


……


是的,亲爱的父母,我也是这么想的。我也希望孩子快乐……


请问: 何为快乐?一个孩子,一个成人,如果每天都是快乐,快乐还在哪?是眼、耳、鼻、舌、生、意,五官的满足,满足就快乐?


满足是欲望的满足。欲望的满足,有一个生理学、心理学的理论,就是多巴胺的分泌,是需要不断加码的,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是创造内啡肽。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多巴胺也被称为“感觉良好”的激素,是一种激素和神经递质,是大脑奖励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巴胺与愉悦的感觉、赌博、游戏、娱乐系统功能等相关。


内啡肽是人体的天然止痛药,你的身体会因压力或不适而产生内啡肽。当你从事产生奖励的活动,例如锻炼、读书、创造时,内啡肽水平也往往会增加。


内啡肽和多巴胺这两种物质都能让人感到快乐,但两者产生的生理机制则大不相同。


多巴胺完全是一种奖励机制,就和愿望被满足是一个道理,快感容易获得,比如吃美食、追剧、打游戏等,就会分泌多巴胺,你会感受到愉悦。


内啡肽不是奖励,准确的说是补偿,譬如在健身的时候,你会感受到肉体上的痛苦,那身体就会分泌内啡肽,补偿你一下,让你产生快感坚持下去,并且在下次健身的时候就不畏惧健身。


但是内啡肽是一种延迟满足,它的分泌是吝啬的,一般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才能获得。创造内啡肽的一些活动:读书,运动,通过长期刻意练习学习某种能力……

亲爱的父母,我们都爱孩子,我相信你比我更爱你的孩子。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是放养的,但是通过这些多巴胺、内啡肽的原理。


放养,如果让孩子快乐,他就越要更大的快乐。如果他很亢奋的,不给他,他就会受伤,他就会愤怒,他就会怪父母。


就像一个人吸毒,同样的刺激性让他感觉嗨,他就要加大药量,最后的结果是药量加大到一定程度就要了他的命。所有吸毒者最后就是因为加大药量,自己没有生命。


…….


钟良问会长:“我看到很多父母经常吼孩子,这样是不是很不好?”


黎远会长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孩子3岁时,孩子赖着想要玩具,劝说无效后,父母便对儿子大吼:“你再不听话,我就走了,不要你了。”


7岁时,孩子成绩一般,父母就经常拿邻居小孩比较,责骂他:“你看人家,每次都考第一,你考这么点分,对得起我的付出吗?真是白养你了。”


11岁时,因为疫情收入减少,父母经常吵架,妈妈还动不动把气撒在儿子身上:“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和你爸离婚了,真是个拖油瓶!”


十几年来,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语言暴力下,孩子开始压抑、否定、责怪自己,变得自卑、封闭、软弱,最终孩子病了……父母大吼大叫,是孩子灾难的开始。


一个情绪平和,能和善与孩子沟通的父母,必然会养出听话上进,阳光自信、自律自驱的孩子。


而一个情绪暴躁,整天对孩子大吼大骂的父母,必然会养出脾气暴躁、满身戾气、叛逆难管的孩子。


其实,家庭教育最大的场景就是沟通。


很多“坏孩子们”和家长的冲突很激烈,有离家出走的,也有大打出手的,但导火索往往都是家长不太会说话,激怒了孩子。最终你会发现,孩子越长越大,却越来越不听话,我们嗓门越来越大,却越吼越无力。


而话说对了,比你吼一千句有用!父母的每句话,都在一点一滴中塑造着孩子未来的模样。


你想要孩子自信、自律、自强,还是软弱、自卑、自弃?这都取决于父母的语言。父母长期的“吼叫”教育,往往是亲手毁了孩子。

岛主说:“所以这也是在琅琊阁中,我们的孩子每天即要玩又要写作业……”


黎远会长说:“如果你要满足小孩的快乐,他在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下,你不断的给到他的物质欲望的满足,你是在培养孩子还是在毁灭孩子?”


假设你的儿子,假设他染上吸毒,每一次给他加大剂量,你是在灭他……你想灭他吗?我相信你的答案不是。你既然不想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你还要灭他呢?


你知道你怎么才有这个悟性吗?

你想知道吗?有这份诚意吗?


赶紧去琅琊阁吧……


琅琊阁是什么地方?


那是一个让人建立自信的地方;

让一个人找到灵魂的归宿的地方;

让一个人找到未未来彼岸的地方。

什么叫彼岸?伟大的理想,伟大的梦想。


什么叫理想和梦想?就是你子孙的生存……你的存在,让这个社会别的人受福、受惠、受益。我有这么伟大吗?你可以选择不这么伟大,你也可以选择伟大。


伟大怎么保障?伟大的心才是伟大,伟大的结果未必是伟大。


什么叫伟大的心呢?一心想着去帮助别人,什么叫伟大结果呢?我牛,富甲一方,我有地位,有权利……


那是伟大的心还是伟大的结果厉害呢?伟大的心更厉害,因为伟大成就是心长出来的,这叫初心。就像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我党。我党在百年庆祝会上有两句话: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怎么理解?孩子,如果你想让他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成就一件事,就是波澜壮阔了。


什么叫波澜壮阔呢?就是很多挫折,很多磨难…….


什么叫做很多磨难呢?你写作业考试的时候那个XX。


那我怎么能实现梦想呢?把所有的XX变成 。我怎么做呢?我坚持征服他,干掉它……


我可以吗?你可以;

我真可以吗?你要相信自己;

你觉得你可以吗?


爸爸妈妈,我是可以的……

暑假,你的孩子去哪里?这个问题是所有家长的问题,孩子在学校苦逼,暑假让他玩一玩。


请问:


为什么孩子学习很苦逼?

为什么你认为孩子的学习是苦逼的?


学习和玩是对立的吗?学习是痛苦的,玩是快乐的。这个认知,真的对吗?这个假设成立?我告诉你,这个假设不成立……


琅琊阁中,有一位少年,初二网瘾,夜不归宿,在母亲的爱和严厉的斥责下,一度考上了牛津大学的物理系博士。


自从去年来到琅琊阁,他有两个儿子,一个要当共和国元勋,一个要考北大…….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件事,就是去洞察人性的弱点,通过长期刻意练习,去驯服我们自己象与骑象人的关系,终身成长,关键时刻,就像毛泽东在1949年一样,不断的锻炼自己,九九八十一难之后,实现从优秀到卓越。


琅琊阁中,所有小孩,每天的饭吃得干干净净,孩子们每一颗从碗里掉到桌子上的饭都拿出来放在嘴里,这是一个永远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暑假到了,你的孩子需要去到哪里?这是你的决定,你的决定有5%的概率是对的,但是也有95%的概率是错的。


请问你是严格要求还是放养?


如果你问:


什么是正确的?严格的要求是对的,还是爱是对的?严格要求是对的,爱也是对的。但是这两个平衡很难,怎么样才能平衡呢?孩子去到了琅琊阁,你就知道了。


为什么你有这个问题呢?因为孩子如果不去另外地方,就在你身边。他要这个要那个,他的本能你不能满足他,他就生气,他生气你就紧张,一紧张就怀疑自己,这孩子是不是我亲生的?一大堆问题就来了。


所以,暑期来临,你就开始紧张,开始焦虑,开始迷茫,仿佛这个孩子回来就是来折磨你的,这孩子像神一般的存在,神有两种,一个是善神,一个是恶魔般存在。


孩子放假了,我要去哪里?这是个问题,我不知道怎么答你,我不知道你怎么想的。


我猜想,你会想孩子一学期下来,学习太苦逼了,成绩不怎么好。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应该好好的爱他,所以,叫他不要学习了,因为学习他都不快乐,爸爸妈妈爱你,所以让你去玩,去绽放,去体验……

亲爱的父母,我曾经也是这样想的。但是,一两个月的假期结束以后,他们回到学校,作业不会,老师在群里面批评,老师一批评:“你怎么这么笨,你这个**。”


孩子会想:“爸爸妈妈这么爱我,他们是对的,你让我写作业,我不写,你是不对的,我肯定信我爸妈,我不信老师,因为你不爱我。你批评我,老子从此以后不听你课,作业不写,考试零分,气死你。”最终证明老师批评他是对的…….


请问,这样的结果是谁造成的?这是父母造成的,父母为了孩子假期快乐,为了标榜我的爱,为了给他爱,纵容他,为了证明,结果,二十年后,你就知道结果了。

笔者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热门话题:“为什么付出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网友@碎雪回答说:“因为孩子有时并不需要你付出全部,那只是自我感动而已。”


之所以会有这般感慨,全在于妈妈对她的需求避而不见。


上中学时,妈妈每天早上都会准备早餐:一碗白粥,一个鸡蛋,加上配菜。


碎雪并不喜好这口,却容不得她拒绝,妈妈就立马强调说:“这顿早餐,是我五点起床,辛辛苦苦给你做的。”


此情此景,很是熟悉:“妈妈为了你辞职当陪读,你这以后得考个好大学,知道吗?”


“爸妈不在你身边,都是为了多挣钱让你过得更好,你要懂事听话。”


乍一听,这些语重心长的话,都是父母“无私”的爱,但往深探究,更像是对孩子的一种情感勒索:我为你付出很多,你不能拒绝,只能接受并且感恩。

这种以爱之名的强势,渗透到家庭教育中,使得亲子关系失去温情,只剩叹息。


就像电影《囧妈》中的儿子这般控诉母亲:“你爱的不是我,是你想象出来的我。”


父母把付出当作控制孩子的筹码,爱也会变成恨,失去温度。这种教育误区,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投射性认同”,意指一个人在付出时,会自以为付出的目的,就是对方感受到的结果。


我们不难发现,大多与父母关系很差的孩子,时常会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人爱,需求被人忽略,却又要接受各种安排。


长此以往,父母牺牲所有的爱,会变成枷锁困住孩子,让亲子处于敌对的状态。就像网友碎雪的经历一样,多年以后,她依然觉得妈妈的爱充满压迫感,因为她没有选择的权利。


父母不再用爱捆绑孩子,才是拉近亲子关系的正确方式。


倾其所有的爱惯坏孩子,苦了父母。

不久前和朋友闲聊,她和我们讲起育儿经历,有些触动。起因是朋友给儿子辅导作业,期间两人发矛盾,动了手。


事后她这般感慨:“从未想过这么多年的倾力付出 换来的只是孩子挥向自己的拳头。”


回想这些年,她都是一个人带娃,从孩子两岁起,就要兼顾工作与家庭,收入大部分也都花在儿子身上,可孩子对此毫不在乎。


而朋友的爱人在外工作,只是偶尔回家。


可让她不解的是,儿子与爸爸的关系却十分融洽。


在这段失衡的家庭关系中:只有妈妈倾其所有,苦不堪言;孩子无限索取,却得寸进尺。诸如此类的事情,也并非个例。


父母这时应该做的,不是对孩子有求必应,而是付出有度,避免亲子形成共生关系。

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也曾说过:“孩子3岁你不满足他的要求,他最多就是满地打滚;但当他20岁时,可能会怨恨你,甚至攻击你。”


以前觉得哄着孩子,就是为他好,后来才知道:没有限度的付出,只会惯坏孩子,伤了自己。


曾有人指出:那些为孩子倾尽所有的父母,爱的也并非是孩子,而是自己的内在小孩。


由于父母对“悦己”这件事感到羞愧,就会把对内在小孩的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这种观念的外在表现,就是自我感动式的付出,同时又渴望获得回报和认同感,最终伤人伤己。

由此再看父母的付出,只觉得这种爱太过沉重,唯有父母先成长,还孩子独立空间,家庭关系才不会失控。


老师对孩子有爱,孩子把老师的爱变成了很,因为老师严格,父母不严格。孩子为什么爱我呢?因为我不严厉要求他,我宽容他,我纵容他,放养他……


孩子不学习,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他不学习,他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我想,太恐怖了,到那一天,或许你就知道了,我害了孩子。


亲爱的家长们,琅琊阁中,会长伯伯告诉所有的孩子,学习和玩不是对立的,他是一体的。因为最好的学习就是玩,最好的玩是在学习,他们是一体的,为什么会有对立呢?孩子暑假应该到处玩,好好玩,太愚昧了…….

看到这,我相信你有深刻的认识。如果你认为玩和学习是矛盾的,孩子一定不会学习。因为孩子的本能告诉我们,他说要玩,什么叫玩?


我要吃哈根达斯,我要吃肯德基,我要吃麦当劳……什么都要吃,不让我吃我就不高兴,我要看我想看的,我要看游戏,我要看抖音,我要看色情,我要看暴力,你不给我看,我就恨你,所以你给他看。我希望我在同学面前有尊严,我要穿名牌,全世界最伟大的名牌,这些事你给我办,我要面子。


这是孩子的快乐。


孩子的快乐,会因为他的快乐毁掉未来的快乐,不吃学习的苦,未来就会吃生活的苦。


什么意思?如果极致的去彰显你的伟大,让孩子开心。

请问20年之后,孩子在社会上没有生存能力,孩子说:“妈妈,你给我钱;”


妈妈问孩子:“为什么给你钱?”


孩子说:“因为我没有能力。”


妈妈问:“为什么你没有能力?”


孩子说:“我没有成长啊,我没有学习……”


妈妈问:“为什么你没有学习,没有能力呢?”


孩子说:“当初我要学习的时候,你跟我讲快乐呀,让我去玩啊,让我去消费啊,让我去满足我的欲望啊。”


妈妈说:“我不是告诉你好好学习吗?你不要满足吗?为什么你不听我的?……”


孩子说:“妈妈,你打我了吗?你骂我了吗?你知道我开悟了吗?我那时候是个孩子啊。我希望你当初你打我,把我屁股打烂…….我没开悟,你纵容我,什么都想着满足我的欲望,什么都听我的,妈妈,你不爱我,你是在害我。


“他还是个孩子啊。”

多少父母在孩子犯错后,振振有词地说道。这句话看似合情合理,他只是个孩子,怎么能跟孩子一般计较呢?但如果父母一味地强调他只是个孩子,以此来逃避责任的话,其实是在亲手毁掉孩子!


一段男孩书店骂女店员的视频曾在网上疯传,在北京的一家书店,一男孩在里面大声朗读英语,被工作人员善意提醒后,却大骂店员:“信不信我抽你,我投诉你?”


而在男孩一旁的家长过来跟店员说:她只是个孩子,小孩你不要管他,你忙你的!视频中男孩指指点点,口出狂言的行为,引得网友纷纷热议。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掌舵人,总把“他还是个孩子”当做借口去纵容他,总有一天社会会替你教育他。


也有人说,品德决定一切,这样的孩子念再多的书,对社会都没益处。


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是他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的诸多行为,是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所习得。


严格和爱是一体的,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什么叫慈母?害人的快乐……你会毁掉这个孩子,以爱为名义,纵容自己的孩子,没有边界,没有规矩,不能自律的孩子,这不是爱,是毁灭。


以下情况,造成家长对教育不上心:


1. 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教育不教育关系不大;


2. 认为自己忙,身心憔悴,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心力不足;


3. 认为家庭教育是空洞理论,是听起来好听,用起来不管用;


4. 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放任之流,顺其自然,过问不多;


5. 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习的教育,学习的教育就是做作业,上补习班。


6. 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上各种课外班,音乐、美术、弹钢琴等。


7. 认为家庭教育就是提要求,至于怎么学习,不知道,也不愿意探究。


其实,家庭教育就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们萌生会学习,善于学习,会生活,善于生活,会相处,善于相处的意识,并乐于去实践和探究。


家庭教育,就是对“根”的教育,“心灵”的教育。只有“根壮”“心灵好”,状态好,才能“枝粗叶肥”,这恰是“庄稼养根,育人养心”!


育儿,也是育己。不断地提升自我,调整教育方式,才能养育出懂事又自律的孩子。


你是在培养孩子还是在毁灭孩子?你想想……


幻影哥于2023年7月16日记录于琅琊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内啡肽   孩子   多巴胺   作业   家庭教育   会长   儿子   父母   妈妈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