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确诊为-?点击这里查看……

最近,继“你被‘确诊’为沈眉庄、浣碧、懒羊羊”等后,“正式被确诊为烤肠”也火了。

你正式被确诊为“烤肠”

这源于最近很火的“确诊式文学”,将你具有的特征与一些影视人物和形象作比对,如果特征高度重合,便戏谑地称为“你被确诊为……”

那么,确诊为“烤肠”又是什么梗?我们接着往下看。

资料图

网友结合烤肠的“特质”总结出其具有的几个特点:

1 长期躺着、偶尔翻身

2 脂肪含量高

3 压力大会爆

4 不太健康

……

以此对应上班族和大部分宅男、宅女们的如下生活特点。

1.久坐不动,不爱运动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许多上班族和宅男、宅女长期处于静坐状态。

下班后,又因为各种原因不喜欢运动。偶尔运动下,才发现体能已经严重下降。

2.脂肪堆积、逐渐超重

由于运动量不足,饮食不规律、不健康等原因,导致脂肪堆积,逐渐超重,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3.压力较大、容易“爆发”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来自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考验着你的承压能力。都说“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可能因为过大的压力让情绪失控,像烤肠一样被烤爆。

4.作息混乱、营养失衡

除了上面提到的饮食不规律,不少人作息也很不规律,熬夜成常态,白天没精神。

再加上难以抵挡高热量的快餐、小吃的诱惑,长期缺乏蔬果等营养的补充,导致免疫力下降、营养失衡。年轻人的身体、老年人的体质。

结合这几类年轻人的特征,对比下“症状”,你有没有被确诊为“烤肠”呢?

而一部分确信自己是“烤肠”的网友则觉得:“可烤肠身材匀称且受人欢迎,会上头”“我是脆骨肠,还带着反骨”“可是大家都爱烤肠耶”……

“确诊式文学”火了起来?

“确诊式文学”起始于哪里,大家普遍的看法是,始于“沈眉庄”。

沈眉庄是此前大火的电视剧《甄嬛传》中的女主角,外表端庄大方,举手投足间彰显大家闺秀风范。随着电视剧的大火,剧中人物,包括沈眉庄也受到大家的喜爱。

而今年早些时候,西安旅游业大火,大量游客的涌入,让当地人只想在家像“烤肠”一样躺着。有当地市民就表示:“西安到处都是游客,自己只想窝在家里。这个状态像极了《甄嬛传》里的沈眉庄:‘我才懒得出去,看到人就烦。’”这一说法迅速走红网络,网上关于“西安人被正式诊断为沈眉庄”的话题也引得大家纷纷参与讨论。

随后,“我被确诊为甄嬛,因为眼里见不得脏东西”“我被确诊为宁嫔,因为我生性就不爱笑”“我被确诊为淳贵人,因为我爱吃点心爱喝奶茶”……《甄嬛传》中的人物被纷纷用于“确诊”。很快,“确诊”的“病症”朝着更多影视人物和形象扩展:“北京人被确诊为哪吒”“广东人被确诊为依萍”“云南人被确诊为……”

如今,确诊的“病症”终于向小吃“下手”了。

“确诊式文学”是个什么文学?

“确诊式文学”是个什么文学?有观点指出,其是最近兴起的“发疯文学”的一种,是人们借助某个人物来概括表达某种特点或情绪的方式。

“发疯文学”是“琼瑶剧式歇斯底里”的一种表达方式。比如,在客服磨蹭推脱时,用逻辑不明但情绪饱满的句子连环“轰炸”:“你为什么不回答我?为什么又用话术敷衍我?我讨厌透了,有个发疯的猛兽在撕咬我的心,你在乎吗?你不在乎……”客服扛不住这种表达方式,于是,有人得以提前发货,有人要到了积压的押金,也有人收到店家“发疯文学”式回复……

与同样作为情绪宣泄方式的“发疯文学”相比,“确诊式文学”表述更加精确,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可感可触。

年轻人在自嘲中寻找共情

明明可以正常沟通,大家偏偏不好好讲话。“确诊式文学”为何能火起来?又该如何看待?

对此,有观点指出,“确诊文学”由角色之口,说出那些一反常态的“发疯式台词”,“集体发疯”的背后是一场对抗和宣泄,社会不必过于苛责;批评人士则指出,“确诊文学”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某种“贫瘠”——缺乏自我表达的方式和能力。

观点1:给年轻人一个情绪的出口

看似“集体发疯”的背后,实则是一场对抗和宣泄,是一种狂欢,也是一种解构性的精神释放。我们不得不再次关注这一个个符号背后隐喻着的“丧”情绪,关注在社会结构性压力下陷入压抑、迷茫、痛苦、疲惫的人。

“确诊文学”也解构了优越感,平等、自由、不被指责、互相体谅,在这个空间中,网友根据自我特征、当前状态来寻找并融入与自己具有高度相似性的群体,获取安全感,寻求共鸣与慰藉。

对于这种群体狂欢,社会不必过于苛责,总要给年轻人留一个情绪的出口,在认清自己的过程,试图冲破情绪障碍、构建新生。毕竟,拥有情绪、释放情绪,本就是我们身而为人高阶的权利,它蕴藏着向上生长的力量,陪伴着我们继续向前

观点2:从侧面反映了某种“贫瘠”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梗过热,反映人们缺乏自我表达的方式和能力,只能在网络梗中捕获些许灵动。

“确诊文学”算是一种比拟修辞,如果用得巧妙,确实能产生让人会心一笑的效果。不过,正如每创造一个网络梗,后面还要加一句解释,把简单的事物变复杂了,给交流无中生有地添加了一个脑回路,难免给人做作之感。

当然了,并不是说使用网络梗有什么问题,网络梗本身也是一种狂欢,是一种解构性的精神释放。只不过,当一个网络梗出现后,大大小小的舆论单元,从普通网友到机构账号,都如获至宝般蜂拥而上,这多少也从侧面反映了某种“贫瘠”——人们缺乏自我表达的方式和能力,只能在网络梗中捕获些许灵动

那么,“确诊式文学”会继续火下去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记者 易科彦

部分内容综合中华网、海峡网、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红星新闻、红网(邱丹)等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袁熙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贫瘠   大火   情绪   年轻人   观点   压力   人物   方式   文学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