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味儿

【来源:半月谈】

*本文为《品读》2023年第9期内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味儿,如同行走、语音、姿态、办事风格一样,是刻在骨子里的。而能够形成一种味儿,也是具备了一定的积淀和底蕴。

就拿腌咸菜来说。

在我居住的内蒙古包头市,人们喜欢吃一种叫做“烂腌菜”的小菜——把胡萝卜、圆白菜、芹菜、尖椒等切成段或细丝,只消一把盐撒于其中,再无需其他佐料,腌几天后,红中有绿、绿中有白、酸辣脆爽的小菜便成了。这样秀色可餐的小菜,盛在碟子里,先给了视觉一个抚慰。夹一筷子入口,瞬间冲开味蕾,特有的滋味爽到人胃口大开。

这道大受欢迎的佐餐下酒菜,看似简单,一千个人却能腌出一千个味儿来。腌好“烂腌菜”并不容易——既要保持菜的原色和清脆,又要有腌渍后特有的风味,所以盐不可放多。这样一来,就有好多人根本腌不成,不是味道不对,就是真的腌烂了。而我爸有个徒弟,我叫他王哥,是单位里有名的腌菜高手。他腌的菜不仅色泽漂亮,味道也极好,总有不少熟人拿着碗去他家“讨要”。有一年,王哥索性让几位同事各自准备好新鲜蔬菜,然后按他教的方法、步骤去做,再把菜盆抱回各家。几天后,每人端来一碗自己的作品让大家尝,结果却令人瞠目——每人一个味儿,全没有王哥特有的那个味儿。哥儿几个不免狐疑,最终总结道:王哥,你腌的不是菜,是气味和品性啊。

不得不信,还真是这个理儿。

比如同样做烩菜,我妈的山东烩菜,即便完全按照当地人的做法和步骤严格执行,做出来仍是我妈的味儿:出锅后汤汤水水,肉是肉、菜是菜。不像当地人,各色菜品焖到软烂,五花肉全数释放在浓油赤酱中;出锅前用铲子一翻,原本已经酥软的肉片、土豆、粉条被搅和得丢了魂般粉粉地拥在一起;再撒上一把勾魂的小葱花,那个香死人的味道,就是本地烩菜的味儿。

有天我做鲅鱼丸子,上桌后儿子端起碗喝口汤,立马说:妈,你这个味儿可不如我姥姥做得好。

我惊奇地问:不是山东味?我可是照她的做法学来的呀。

儿子咂摸着,认真地品味,又说:我姥姥做的吧,有股子悠长的海上味道。你做的这个,没什么意思。

我哈哈大笑。我生在包头长在包头,是吃着土豆、酸菜长大的,到哪儿去寻你姥姥的味儿呢?

同样唱一首歌《天边》,没有经过草原的阳光、风雨的洗礼,没有羊肉、牛乳、泽蒙花的熏陶,就少了那辽阔、深远的味道。

之前听过蒙古族歌手布仁巴雅尔一家3口的《吉祥三宝》,那个味儿,足到了有想坐进蒙古包中喝奶茶的感觉。乌日娜一声柔柔地“哎——”,充满了蒙古族额吉的温暖,一如寒冬里母亲的怀抱。那声音里,有着学不出来的带着草原阳光的慈爱。

舞蹈亦如此。蒙古族舞蹈演员李德戈景,举手投足间都带有天然的民族风味。强悍、矫健的体魄,挺拔、豪迈的舞姿,轻捷、洒脱的步伐,英武、刚劲、浑厚、舒展。一个侧脸、一个眼神、一个背影,都能让整个舞台散放出草原的气息,将蒙古汉子的性格特色和豪迈气质呈现得淋漓尽致。还有经典的民族舞蹈《草原女民兵》,节奏明快,气质豪放,将蒙古族姑娘的热情、稳健、活泼、欢乐、质朴、庄重的个性特点,以柔、耸、弹、甩、抖等“肩功”展示给观众,分分钟洋溢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再说说写文章。

老舍的京腔京味,赵树理的山药蛋味,陈忠实的黄土高坡味,王朔的痞味……都生动再现了他们的生活年代和社会背景,均给读者带来了强烈冲击,留下了深刻印象。

沈从文的《边城》,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水墨画。我去凤凰古城旅游,沿河边徜徉在小桥流水的街道上,或闲坐树荫下的藤椅上品茶,看到于河边浣洗的妇人,脑海中立刻闪现出沈从文笔下翠翠的身影。须臾间,一幅幅画面从书中走出,在我眼前渐渐铺开,生动、鲜活。

读王安忆的《上种红菱下种藕》,迟子建的《布基兰小站的腊八夜》,也都领略了其中韵味悠长的柔美和清丽。

好的作品如同一盏好茶,其味清幽,感觉醇厚爽滑,且持久耐泡。质次之茶,其味虽浓但苦,汤感寡薄,一泡之后便失了滋味,少了色泽。文亦如此。

原标 题:《味儿》

作者:陈吟

责编:张子晴 / 校对:秦黛新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蒙古族   包头   蒙古   腌菜   山东   豪迈   小菜   姥姥   草原   味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