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净行南山广化寺,净土净心亦净肺

#秋日生活打卡季#

【缘起】

福建是一个很奇特的省份,似乎盛产不大但却极有名的城市,比如:因小吃,而成为全国最知名的县——沙县;步入新能源汽车时代,让全世界都知晓的——宁德;还有因医院,无人不知的——莆田……

其实,莆田除了医院和妈祖这两个最出名的标签外,还是一座千年的城,史称“兴化”,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称和“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的雅誉。

初到莆田的我,惊讶地发现:莆田的庙宇真多!从山峦到海边,各村各镇,街头巷尾,处处皆有。

谈及莆田寺庙,南山广化寺毫无争议地占有一席之地。莆田民间谚语道:“未出兴化,先有广化”;“先有金仙,后有莆仙”······承载着莆田历史文脉的广化寺,是福建四大禅林中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座。

南山广化寺,不仅是莆田佛教的源头,还是中国最早的法学院发祥地,更是莆田文化的源头。此次,我们将净行南山广化寺,奔赴一场心灵的修行……


【游】南山广化寺

车子驶过一个广场,我透过车窗玻璃,看到一座高挂着“南山广化寺”匾额的牌坊。

广化寺坐落在凤凰山脚下,始建于南朝,距今有1500年历史。先后两朝皇帝赐名,即711年(唐景云二年),唐睿宗皇帝曾赐名“灵岩寺”,并命书法家柳公权书写匾额;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太宗皇帝再赐寺名为“广化寺”,一直沿用至今。

南山广化寺,还曾是读书修业之地。宋朝时,国子监在此设分考场,历12次科举,持续36年,约有7万余学子在此应试。

当天,牌坊下三扇镂空的铁门紧闭着,将喧闹噪杂分割在大门之外。据说,这门很少开,进寺要走旁边的“解脱门”。

自古以来,古寺与古塔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刚一下车,我便被一座古塔所吸引。它就是广化寺三宝之一的千年佛塔——释迦文佛塔。

古朴、坚固,像是注入了建造者那牢不可摧的信仰, 这是我对释迦文佛塔的初印象。

不止妈祖是宋朝人,莆田许多重要历史,都源自宋。释迦文佛塔建于宋乾道元年(1165年)之前,是一座仿木构楼阁式八角五层空心石塔,高30.6米。

之所以修建五层塔,是因为五层代表五乘佛法,每层均有塔心室和环塔外回廊。

释迦文佛塔最显著的特点是塔身极其丰富的雕饰,雕刻繁密,却繁而不乱,疏密有致,堪称塔中石雕宝库。

据介绍,全塔满雕佛像、佛教题材图案,共891幅;宋代文字题刻,共116处,1万多字,是研究宋代建筑和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向上仰望,各层塔檐为仿砖瓦雕刻,薄而上翘,呈凌风飘举之势,轻巧美观。

塔身外壁上,雕饰着佛像、双头羽人、飞天伎乐和花卉鸟兽等精美的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为八闽少有。

南面塔身,二层檐下悬挂着“释迦文佛塔”的石质匾额。

一层南门上,竟然还刻有“皇帝万岁”四个字,红色的字体格外醒目。

释迦文佛塔与寺庙主体不近不远、恰到好处,既是寺庙标志性建筑之一,又遗世而独立。

广化寺几经兴衰,此塔虽历经风雨沧桑,但却巍然挺立,保持着最初的模样,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我们又不得不为古人的技艺所折服。不用一滴水泥,竟然能如此牢固、稳定,这也是一种古人智慧。

在释迦文佛塔附近有两棵高大的菩提树,走到菩提树下,无意间看到了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两座石雕塔。两塔规制相同,均为宝箧印经式石塔。这让我迅速联想到,去年在泉州洛阳桥所见到的月光菩萨石雕,颇为相似。

我注意到,在佛像的一侧,篆刻着《涅槃经》中的经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奉劝人们一切善事都奉行,久而久之,必定获得福报,这就是所谓的转祸为福。

伴随着沥沥的细雨,步入广化寺,庄严、肃穆、寂静的入三摩地殿首先进入眼帘。

作为中国佛教仅有三座全国样板寺庙之首,今日的广化寺,更是自带“佛家雅韵”,不收门票,相比起国内某些知名寺庙动辄上百块的门票来说,这才是真佛性。

“三摩地”是梵语音译,亦为“ 禅定”的通称,也就是告诫人们至此需将自心安住于一境而不散乱,即入定。

穿过入三摩地殿,回望内侧高悬着出自《金刚经》的“作如是观”四个大字。

入三摩地殿后是两棵枝繁叶茂,枝桠在空中相握,树龄在百年以上的菩提树。

透过参天的榕树,我望见寺内古树参天,绿树成荫,清香四溢,与寺外喧嚣热闹相比,有种恍如隔世的穿越感,身心都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原本我以为,伸向寺内的是一条笔直的路,但走到近前,才发现那是一架长长的石桥。

石桥两侧是两个放生池,因此,石桥也被称之为“放生石桥”。

放生池一角,石雕的龙头正在吐出清澈的水流,池中鱼儿悠闲地游来游去,池边的木板上放生的乌龟不计其数······

这里氛围安静、祥和,不少老人带孩子来这里喂鸽子、喂鱼,如同出入自家后花园一般。而此时的广化寺仿佛一个包容的老者,细心地呵护来往的每一位过客。

走在放生石桥上,望见左右两侧建有三层的钟鼓二楼。晨钟暮鼓,两者相对,各尽其职。

千年佛音,晨钟暮鼓,它是出家人修行、生活不可或缺的耳目。早上先鸣钟,再击鼓,从慢到快,唤醒僧人们开始一天的生活;晚上先击鼓,后鸣钟,从快到慢,提醒僧人们放下浮躁静心修养。

在悠扬的鼓钟声中,渐渐的我也似乎能够感受到佛法广大的韵味。

走过放生石桥,道路的尽头出现37级石阶,代表着“三十七道品”,这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的三十七种修行方法。

在雨中,拾阶而上,韵味悠长······

来到石阶之上,一座古朴的红砖雁脊大厝式建筑赫然出现在眼前,它与其他地方的庙宇截然不同,具有浓郁的闽南特色。

透过茂密的枝桠,我望见殿前匾额上书写着“兜率天宫”四个大字,意为弥勒菩萨的净土。

殿门两侧的外墙上,镶嵌着“道岸浮舟”和“业林带翠”两幅浮雕。

殿内供奉着金光灿灿、笑容可掬的弥勒佛,一位僧人正在虔诚地礼拜。

步入兜率天宫,在大门两侧的墙壁上,我看到了四幅石刻书法作品,包括了真(楷)、行、隶、篆四种书法。走到近前,细看落款,才发现四幅作品同出于张琴的手。

回来后查资料才得知,张琴系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进士,民国国会众议院议员,《亚东新闻》报主笔、孔教大学董事长,福建教育司司长。

殿内后墙上开设两扇圆窗,透过圆窗望见后面的大雄宝殿,顿时让这场景变成了一道风景。

殿前有两棵郁郁葱葱的古树。它们生长在千年古寺中,聆听着木鱼声和诵经声,年复一年,经历了无数轮回,也不知走过了多少岁月。

殿前平台上,静默矗立着两座宋治平二年(1065年)建造,五层八角,高约3米的陀罗尼石经幢。

这两座宋代石经幢,见证了广化寺千年的风风雨雨,如今依旧屹立在殿前,如擎天之柱守望着广化寺。

这两座石经幢,一座无铭文,另一座刻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以及捐建者的姓名等。

细看幢身雕刻精美、线条鲜明、笔法细腻。近千年后的今天,这些被完整保存下来的实物,已然成为研究梵文汉译与莆田方言关系的珍贵资料。

在广化寺中行走,我发现每一座大殿门前,只摆放着一个香炉,旁边还有一篮子的香,附贴上一张温馨提示卡片:拜佛请用三支香,供香客们免费自取。这在如今众多商业化的寺庙中犹如一股清流。

大雄宝殿建在高2.7米的基台上,雄伟庄严,为福建名刹之冠。

一步步走进大雄宝殿,我愈发地感受到,这里的每一个殿堂都雄伟高大,给人厚重、大气、庄严、肃穆之感。

穿过大雄宝殿,后面还有一个殿。远远地听到殿内传来诵经的声音,这是法堂,僧人们正在做功课。有缘听到佛经诵读,给人舒心之感。

恰好此时,我在法堂前看到一株带着露珠的荷花,不禁想到了:“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法堂一侧小院门洞上,镶嵌着“净行堂”的石质匾额。“净行”,这不是我的雅号吗?难道幂幂之中自有安排?!看来我和这里真的有缘!

绕过经堂,来到后山。杏黄色的墙壁,树木葱郁,这里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广化寺后山,松柏苍翠,山泉鸣涧,清幽宁静。据说,岭头溪谷,还散落着不少摩崖石刻。

鸟语花香间,空气显得愈发清新,人行其间,别有一番禅意。偶尔来这里静一静心,洗一洗肺,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顺着小路走上去,远远地就能看到一座红砖修筑的殿阁,掩映在树木之中,颇有几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壮观且神秘之感。

仔细端详不难发现,观音阁门楣上方悬挂“观音阁”隶书竖匾,出自于右任之手。

站在观音阁前的平台上,俯瞰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在,布局匀称的广化寺,眼前殿堂密布,身后竹林松柏,清净幽远,在这一方净土,可以沉一沉凡心,暂时出离世俗。

广化寺的建筑层层递进,每个层高都有着不同的境界,我们的心灵也随之不断地领悟与升华。

下山的途中,站在两座殿宇之间的“一线天”下,我望见被雨水洗刷过的绿油油的树叶,倍感古朴清净中又富有禅意。

走过幽静的长廊,心想:清幽也罢,喧闹也罢,庙里的僧人早已习惯这里的生活,匆匆路过,也能看出一份释然。

长廊的尽头悬挂着龙头鱼尾的红色木鱼,虽然已被香客们捶打得有些掉色,但却显示出它在这古寺中待的年岁已长,据说此为明清文物。

走累了随便找一处阴凉处的石阶坐下,感受阵阵凉风徐徐袭来,吹动着大殿里的幢幡,幡下铃铛发出叮铃铃的清脆声响,再看着满院的绿树随风摇曳,霎时便从燥热中走出,清凉了许多。

广化寺异常幽静,花上小半天的时间走一走,感受梵音,净心亦净肺。

回望半山腰上的广化寺,犹如一位耄耋老者,静静地矗立着静观千年变迁,不争不抢,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临出门时,回过头来再看山门内侧,上书“ 莫向外求”四个大字,时刻提醒我们:真正的修行,当返观自心。


【独白】

朝一座神圣的山,拜一座宁静的寺,安一颗不安的心。

南山广化寺,古刹梵音,古塔庄严,古树葱茏,每一处都是一道风景,不失为闹市中的一方净土。

漫步广化寺,沿着释迦文佛塔绕塔而行,耳畔传来晨钟暮鼓,亦或阵阵诵经声,内心顿时宁静下来,“偷得浮生半日闲”,自在与惬意莫过于此。

听着梵音,放慢脚步,放下了世间万物,不急不缓漫步其间。人生不过短短数十年,雁过留痕,人去无踪,无欲则刚,万事筒单就好。

佛家有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然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想,凡是来过这里的人们,都会在每一个木鱼声声的召唤中,想起了自己心底深处一个美丽的曾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梵音   释迦   南山   莆田   法堂   石经   大雄宝殿   匾额   佛塔   石桥   净土   游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